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洋  焦锋  薛忠民  苏超 《北方蚕业》2012,33(1):13-16
家蚕以卵滞育,蚕卵保存时间长,取样方便,但是DNA含量较低,抽提较为困难,利用不多。从处于滞育期(丙2胚子前)的蚕卵中快速高效地获取基因组DNA,对于提高家蚕研究效率具有实用价值。本试验对两种SDS法和一种CTAB法的抽提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DS-II提取效果较好,单粒蚕卵提取基因组DNA即可用作PCR模板,5粒蚕卵获得DNA可以基本满足分子生物学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2.
带毒蚕卵中的家蚕微孢子虫DNA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促进用PCR法检测家蚕微粒子病的生产应用,对带毒蚕卵中的家蚕微孢子虫DNA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蚕卵经30%KOH、27℃预处理后抽提的核酸能满足PCR检测对DNA质量的要求。以该方法抽提的DNA为模板,进行蚕卵集团检测,结果10~100粒蚕卵中混有1粒“有毒”卵,即能用PCR的方法检测出。“1/100”“有毒”卵的检出概率约为80%。  相似文献   

3.
将产卵后 2 4~ 96h( 2 5℃ )的蚕卵 ,用相同或最佳盐酸刺激量 (浸酸后点青最快、点青卵率最高 )浸酸处理 ,卵龄越大 ,蚕卵点青越迟。蚕卵的点青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随盐酸刺激量增大而提前 ,超过这一范围 ,则随刺激量增大而延迟。卵龄增大 ,蚕卵酯酶A4和ATPase特征性活性峰出现时间延迟 ;蚕卵经盐酸处理 ,该时间明显提前。产卵后 96h盐酸处理蚕卵 ,酯酶A4的活性峰出现时间随盐酸刺激量增大而提前。随着浸酸卵龄和盐酸刺激量的改变 ,蚕卵酯酶A4的活性峰出现时间与蚕卵点青时间发生一致的变化。盐酸刺激量能够影响蚕卵的活化 (或滞育发育期 )和发育速度。酯酶A4的ATPase活性变化能够反映盐酸处理蚕卵的滞育程度及所使用的盐酸刺激量  相似文献   

4.
蚕卵长期保存技术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种两段冷藏长期保存技术,是以蚕卵滞育期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的特殊生理代谢为依据,以滞育卵中山梨醇含量的变化为生化指标,监测和确定蚕卵的滞育状态,并根据不同滞育状态蚕卵对温度的特殊反应.用25℃加深蚕卵滞育,再分别用1℃和5℃两段低温冷藏,达到长期保存,按期孵化,周年供种的目的.由于这种保存方法接触高温的时间短,在保存期中蚕卵一直处于滞育状态,到用种前才使蚕卵滞育解除,卵内营养物质消耗少,有效保  相似文献   

5.
盐酸处理蚕卵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徐世清 《蚕业科学》1994,20(4):214-219
盐酸处理家蚕滞育性蚕卵后,蚕卵RNA和DNA的含量在处理后10小时内未测出变化;以摄入RNA的3H—尿嘧啶量表示的蚕卵RNA合成能力在处理后24小时有微弱上升。处理后40小时内,蚕卵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一直稳定于92—98mg/g·卵;处理蚕卵的蛋白质SDS—PAGE图谱与对照未浸酸蚕卵相同,处理卵有一条区带的蛋白质含量比未浸酸卵显著减少,盐酸处理后5小时内,蚕卵酯酶A及酯酶A4的活性有显著地提高,而未浸酸蚕卵仍处低活性状态。说明盐酸处理在激活蚕卵的遗传情报系统大量合成新物质之前,已对蚕卵内存在的某些活性物质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徐凤霞 《广东蚕业》2005,39(2):18-18
利用几种PCR引物的混合物,评估多引物PCR是否可以实际应用于同时感染几种能导致家蚕微孢子病的微孢子虫的早期检测。从感染了家蚕微粒子病原虫(BmNb)的蚕卵中抽提的基因组DNA,并以此作为DNA模板,用多引物PCR扩增这种特异的DNA序列。此外,从感染了BmNb的家蚕中获得的基因组DNA作为DNA模板,也获得了相同的结果。这些发现表明用本研究设计的多引物PCR对蚕卵微孢子病的检查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蚕卵离开母体后,开始接触外界环境,故环境适宜与否,直接影响卵的生理。秋制越年夏用蚕种,需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后,才到预定用种期。为了维护蚕种胚胎健康,减少卵内营养物质消耗,防止或减少不良卵的发生,须根据蚕卵生理需要给予科学的环境保证。才能够使蚕种孵化齐一,不影响下一代体质。  相似文献   

8.
室内、外试验研究均表明,野蚕黑卵蜂能寄生家蚕卵并顺利生长、发育、羽化。经分别用家蚕卵和野桑蚕卵作寄主连续繁殖3代后,野蚕黑卵蜂种群间并无显著差异产生。寄主卵的长时间冷藏并不影响寄生蜂的寄生和生长发育;家蚕卵和野桑蚕卵中卵浆游离氨基酸、卵浆蛋白氨基酸以及卵壳蛋白氨基酸在各类氨基酸组成上无差异存在,两者均能满足野蚕黑卵蜂的营养需要。总之家蚕卵是野蚕黑卵蜂进行室内大量繁殖的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微粒子病原虫寄生而引起蚕儿发病的一种传染性病害 ,它既可以通过胚胎传染影响下一代 ,又可经食下感染造成生产损失。在蚕种生产中 ,通过对蚕卵、迟眠蚕、发蛾促进及环境的预知检查 ,可有效控制微粒子病 ,保证蚕作安全。现结合本人多年实践 ,对提高预知检查中微粒子孢子检出率 ,谈点个人浅见 ,供同行探讨。1 预知检查样本的采集1.1 三级原种补正检查1 .1 .1 成品蚕卵检查将成品蚕种 ,按连纸号逐圈抽取蚕卵 2∏ 3粒 ,良卵、不良卵均要抽取。取卵时 ,用针把卵连同纸带下 ,一张种取卵 30粒左右 ,用小纸袋装好封口。1 .1…  相似文献   

10.
2005年青州公司场内繁育了多对新品种,特别是大批量地进行了雄蚕品种的繁育,现就今年春、秋两季繁育雄蚕秋华×平30的体会汇报如下:1品种性状1.1平30是蚕性连锁平衡致死日日杂交固定种。日系、二化、卵色限性、四眠原种。滞育卵雄卵黄色,卵壳白色,雌蚕卵为紫色,雌、雄卵各有一半在胚胎期死亡。在蚕种整理、装盒、催青前,将雌蚕卵全部选除,彻底淘汰,只留黄色蚕卵,其实用孵化率在36%左右(因为黄色卵中有一部分为不良卵,因此孵化率达不到50%),孵化出的蚕儿99.95%为雄蚕。蚁蚕浅褐色,大蚕体色灰青,普斑,似油蚕,逸散性强,克蚁头数在2300头左右,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