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兔豆状囊尾蚴在我县感染率达70%以上,使养兔生产受到一定损失,但目前尚缺简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此进行了本项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选择外表健康,宰杀检查证明无其他疾病的兔的体内寄生豆状囊尾蚴包囊10—20个,收存于消毒过的容器内备用。 2、抗原的制备。用消毒过的镊子,夹取兔豆状囊尾蚴包囊放在75%酒精中消毒,凉干后,用8号针头刺破包囊,即流出豆状囊尾蚴囊泡,用镊子夹住头节,刺破囊泡流出囊泡液,装在消毒的比色杯里。用1毫升玻璃注射器吸取囊泡液备用。  相似文献   

2.
猪囊尾蚴病是人畜共患危害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国多数省市都有发生,严重的影响养猪事业的发展和肉食的卫生质量及人体的健康,给国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党和国家把本病列入主要控制消灭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未见有效药物治疗的报道,所以至今仍认为猪患了囊尾蚴病是不治之症。为此,于1979年5月在安徽省太和县李兴、大兴食品站研究应用吡喹酮治疗猪囊尾蚴病,到今年8月中旬共治30多头患猪,治愈率达百分之百。现把试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据2009年对我市皮肉兔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的调查,成年肉兔豆状囊尾蚴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比较高.选择7个养兔户的100只兔子进行了“吡喹酮”片剂内服驱治试验,以测定驱治兔豆状囊尾蚴的最佳药物.试验结果表明:用“吡喹酮”片剂驱治兔豆状囊尾蚴效果显著,用药量以100mg/kg体重为宜.  相似文献   

4.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豆状囊尾蚴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主要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豆状囊尾蚴病是家兔常见的寄生虫病,笔者对其防治措施简要介绍如下,希望能引起养兔专业户的重视,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避免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豆状囊尾蚴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主要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豆状囊尾蚴病是家兔常见的寄牛虫病,笔者对其防治措施简要介绍如下,希望能引起养兔专业户的重视,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避免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8 tenuicollis)是寄生在犬、狼等动物小肠内的泡状带绦虫(Taenia hydetigena)的幼虫,主要寄生在猪以及牛、羊、骆驼等家畜腹腔内。本病在全国各地极为普遍,在我省也十分严重。据我县各屠宰场1978年统计,猪细颈囊尾蚴病感染率占全部屠宰猪总数的53%  相似文献   

8.
在家兔的寄生虫病中,除球虫病和疥癣外,豆状囊尾蚴(scysticercuspisiformis)所引起的疾病是较普遍和较严重的一种。临床用药不规范,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治疗结果。通过对近几年的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认为治疗豆状囊尾蚴病的首选药物是甲苯咪唑。  相似文献   

9.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用药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家兔的寄生虫病中,除球虫病和疥癣外,豆状囊尾蚴(豆状带绦虫的幼虫)所引起的疾病是较普遍和较严重的一种。由于临床用药不规范,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了养兔专业户的经济效益和养兔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将近几年的病例资料加以整理,得出治疗豆状囊尾蚴病的首选药是甲苯咪唑。  相似文献   

10.
1 兔豆状囊尾蚴病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家兔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的流行需要犬等肉食动物作为终末宿主,一般在养犬的养殖场较为多发。1.1 流行病学 兔豆状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家兔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犬、猫等肉食动物是本病的终末宿主,而兔是本病的中间宿主。主要传播方式为消化道,感染成虫的犬、猫通过粪便排出虫卵孕节或虫卵污染饲料、饲草、饮水等,家兔通过食入这些被污染的饲草、饮水而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11.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暴发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 ( Taeniapisiformis)的幼虫——豆状囊尾蚴寄生于肝脏、肠系膜、网膜及骨盆腔而引起。寄生数量少时 ,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大量感染则可引起肝脏损害、消化功能紊乱、消瘦倦怠 ,严重者可引起死亡。1 995年 5月 ,我中心饲育的家兔虽经常规疫苗注射、球虫病及螨病防治等 ,仍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沉郁、被毛松乱、消瘦、腹泻患病率高及整体生长发育迟缓等 ,影响了正常的生产。抽样剖检部分术后兔及死亡兔 ,发现有豆状囊尾蚴感染 ,于是就对兔群进行了较系统的豆状囊尾蚴感染情况调查 ,并采取了相应防治措施 ,…  相似文献   

12.
应用国产吡喹酮(Praziquantelum)对棉羊原发性细粒棘球蚴和细颈囊尾蚴进行了治疗试验,受试绵羊51只,设两个试验治疗组(剂量分别为15毫升/公斤体重及30毫升/公斤体重)和对照组,分5次投药。均地首次服药后经240天剖检,结果表明治疗一组棘球蚴和细颈囊尾蚴死亡率75.1-52.3%,第二组死亡率达85.7-87.1%,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吡喹酮对绵羊原发性的细粒棘球蚴和细颈囊尾蚴有着一定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在我国吉林、福建、山东、四川、贵州、浙江、陕西等地见有报道。新疆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地区流行颇为广泛。病兔生长发育明显受阻,肉品质量降低,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如使用有病家兔作为科学研究、教学的实验动物,则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 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家兔的腹腔,其成虫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js)则寄生于狗、狐等肉食兽的小肠。当家兔吞食了被豆状带绦虫的孕卵节菌或虫卵污染的饲草和饮水后,六钩蚴在消化道逸出,钻入肠壁,随血流到达肝实质发育15—30天,以后从肝脏钻出再到腹腔继续发育形成豆  相似文献   

14.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的病理学变化,从33只自然感染病例采取肝脏、心脏、肾脏与肺脏组织块,经甲醛固定,梯度乙醇脱水,石蜡切片,切片厚度5~6μm,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表明,肝脏发生由豆状带绦虫六钩蚴穿行所致的出血坏死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上皮细胞、巨细胞肉芽肿。这种特异性病变可作为该病病理诊断的重要指征之一。同时也发现间质性肝炎、肾炎、肺炎及心肌纤维萎缩等变化。本研究为阐明该病的肝脏特征性病理变化及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猪囊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猪囊尾蚴是寄生在人体的带科有钩绦虫的幼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幼虫寄生于猪,有时也寄生于人。我地区从1975年到现在自然感染率均为10%以上,近年来更有增长的趋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地的一些乡、村级养兔场及重点养兔专业户的病兔158只,先后死于豆状囊尾蚴,占临床发病数的1.38%,另外,根据外贸冷冻加工厂屠宰后检验所提供的数字,肉兔对豆状囊尾蚴的感染率在寄生虫病中占很高比率,仅次于球虫感染。病兔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以至废绝,被  相似文献   

17.
豆状囊尾蚴是豆状带绦虫的幼虫。成虫寄生在猫、狗、狐狸及其他野生肉食兽的小肠内。当这些动物的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时,家兔采食后则引起感染发病。本病流行广泛,感染率高。严重感染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20,(2):369-374
为研究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效果,将30只患豆状囊尾蚴的病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阿苯达唑、吡喹酮和淀粉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从临床症状、体质量变化、白细胞分类变化、病理学宏观、微观和超微结构检查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证明2种药物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主要有3点不同:一是阿苯达唑可使豆状囊尾蚴头节的齿钩破坏,吸盘闭锁,并发生凝固性坏死和钙化,囊液充分吸收;而吡喹酮主要引起头节和原始体节起泡、破溃和崩解,皮层破坏,平滑肌收缩,吸盘口闭合,死亡的虫体呈扭曲状,囊液吸收不充分。二是阿苯达唑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反应较慢;吡喹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三是阿苯达唑治疗组的增长速度比吡喹酮治疗组的快,差异显著,而2治疗组的增长速度均比对照组的快,差异非常显著。总之,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以前者更好。  相似文献   

19.
细颈囊尾蚴,是寄生在犬、狼等动物小肠里的包囊带绦虫的幼虫。这种寄生虫病在我省流行较广。对畜牧业的发展影响较大,而国内尚未见到有关用药物治疗的报导。因此我们从1981年5月份起.用4只山羊和29只绵羊作了治疗试验。结果。吡喹酮以20—50mg/kg  相似文献   

20.
豆状囊尾蚴病,是豆状带绦虫(TaeniaPisiformis)的中绦期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Pisiformis)寄生于家兔等啮齿类动物的肝脏包膜、大网膜及肠系膜等处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严重感染时能引起肝脏损害,消化紊乱,甚至死亡。近年来,该病的流行逐渐普遍,严重影响着养兔业的发展。1流行病学豆状带绦虫寄生于犬、狐狸等肉食兽的小肠,虫体长60~200厘米,白色,扁平带状。犬感染豆状带绦虫时,孕卵节片常随粪便排出,节片破裂散出虫卵,污染兔的食物、饮水及环境。兔采食或饮水时,吞食虫卵,卵壳被消化道内蛋白水解酶消化,六钩蚴孵出并钻入肠壁血管,随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