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贤 《绿色中国(综合版)》2006,(4):34-39
古人吟:“失我祁连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今人说:祁连山冰雪融水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如果祁连山雪消冰退,千里河西走廊就会变成荒漠,由此而起的沙尘暴将会席卷大半个中国。 相似文献
2.
从兰州过黄河,沿312国道西行,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苍茫无际,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的绿洲盆地点缀其间,间或有一段长城的残垣闪现。甘肃人自豪地说,河西走廊是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然而,不可否认,是祁连山成就了河西走廊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4.
《林业实用技术》2014,(10)
冰川与湿地是山地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2011—2013年,采取遥感监测、地面调查及文献资料,调查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冰川与湿地资源,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冰川1 219条,冰川面积485.39km2,冰储量15.81km3。湿地面积20.37万hm2,其中,天然内陆湿地面积20.21万hm2,人工湿地0.17万hm2。当前,因气候变暖、超载放牧、监测研究落后、管理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祁连山区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依据保护区功能区及人为干扰因子,提出了保护区冰川与湿地保护管理区划及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6.
7.
8.
俗话说:“祁连山上一棵树,河西走廊一眼泉。”在河西走廊考察,祁连山的诱惑是难以抗拒的。西安大学生绿色营的那次旅程,让我有幸走进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回忆那段经历,仍然令人感触深沉。雪域山城与裕固族肃南县在祁连山深处,距张掖市大约两小时的路程。公路沿河谷溯流而上,坡陡弯急路面狭窄。一路上险象环生,一车人心惊肉跳,等到有机会松口气时,肃南县县城已经到了,令人神往的祁连雪峰也豁然展现在高高的天边。肃南县城的所在地又称红湾镇,因西北边的山头呈红色而得名。海拔2300米,四面群山怀抱,远眺祁连山峰峦起伏,冰雪盖顶,林带缠腰… 相似文献
9.
10.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东起乌鞘岭的松山,西到金山口,北临河西走廊,南靠柴达木盆地。林地面积约11.1万公顷,总面积265.3万公顷。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祁连山生态系统的主体,古往今来,一直发挥着涵养水源、蓄水供水、调节河川径流的作用,是河西地区的天然绿色水库和赖以生存的“命根子”,灌溉着河西走廊130万公顷良田,养育着河西近468万人民。一系列重要经济、文化建设都离不开祁连山水源的供给和滋养。因而 相似文献
12.
13.
14.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的水源区,是河西走廊的"母亲山"和"命根子",是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关系着西北甚至全国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祁连山脉东中段的北坡、甘肃西南部,东起天祝县与永登县相邻,西至玉门石油河脑,南与青海省的互助县、门源县、祁连县为邻,北部紧依河西走廊。保护区地跨武威、金昌、张掖3市8县(区),区内总人口68.56万,其中农业人口63.67万,占92.87%。区内大多数乡村分散生活于林农交错地带,民族多样,主要有汉、藏、裕固族等,其中裕固族是仅分布在甘肃省的少数民族。一、林区经济发展现状祁连山国家级保护区林区经济集中分布于天祝、肃南2县,林区经济仍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以农林牧业生产为主。据天祝县和肃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天祝县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一、充分认识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意义甘肃省祁连山是我国著名的山系之一,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及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的水源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甘肃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保护祁连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位于祁连山(中山带)寺大隆林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近22年来的年最大雪深,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观测记录,用平均差值法,最小二乘法,自回归滑动平均法检验了祁连山寺大隆林区积雪,冷季降水,冷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祁连山寺大隆林区积雪呈增加趋势,近22年来年平均增加1.14%,冷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也是增加的,其中冷季降水平均增加0.39%,而冷季气温升高了0.88℃,积雪与冷季气温之间存在着弱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冷季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森林水文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阐述了森林水文的研究动态,以及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研究进展和实际运用。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森林与水相互作用的特点和森林的水文效应,为干旱半干旱区山地森林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