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本文结合贵州省黔东南州土地整治项目工作,分析全州村民自建土地整治项目服务就地脱贫情况、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项目实施组织模式、实施进度、主要做法、典型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以期通过一些试点项目总结出好的典型经验,形成一些可借鉴、可复制的村民自建土地整治项目的管理制度和程序。  相似文献   

4.
基于耕地的自然和生产要素特征、土地整治特点和项目区条件,从自然条件、权属条件、生产条件3方面选择地块面积等9个因子构建了耕地细碎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模型和GIS技术,评价了整治前后耕地细碎程度,探究了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前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6.15分,细碎度高和较高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和21.25%;整治后,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5.02分,比整治前降低了18.37%,细碎度高和较高分别为5.47%、20.4%,耕地细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基于耕地的自然和生产要素特征、土地整治特点和项目区条件,从自然条件、权属条件、生产条件3方面选择地块面积等9个因子构建了耕地细碎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模型和GIS技术,评价了整治前后耕地细碎程度,探究了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前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6.15分,细碎度高和较高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和21.25%;整治后,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5.02分,比整治前降低了18.37%,细碎度高和较高分别为5.47%、20.4%,耕地细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6.
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是保障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近年后备资源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具备可实施条件的后备资源实施难度不断加大,给占补平衡工作带来巨大压力,耕地资源的补充路径也遇到巨大阻碍。残次林地项目是自然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提出的新的补充耕地来源,为缓解人地矛盾和保障1. 2亿hm2耕地红线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对典型的台塬丘陵沟壑区宝鸡市陈仓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流程和实施标准进行说明,并针对目前残次林地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必要的建议,以期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进一步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分析土地整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探讨影响二者耦合程度的因素,对喀斯特山区有序开展土地整治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贵州省为例,利用贵州省2011—2017年土地整治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态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逐年升高,但仍然未达到高水平的耦合及优质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发展趋势迅速,但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亟待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重要集聚极点。因此,维持耦合发展势头、进一步强化土地整治;加强试点研究,突破协调发展瓶颈;培养重要集聚极点,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整治策略,是促进贵州省土地整治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平衡分析是进行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摸清整治土地的水资源状况,才能因地制宜地对整治土地科学规划有效实施,确保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优与协调统一。以定边县郑寨子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计算项目区域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可开采量、需水资源、可供水资源,定量模拟分析了该区域水资源平衡状况,结果表明,项目具有可实施性。实证分析的水资源平衡计算方法,为区域水资源均衡分析评价提供了可推广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土地整治使得未利用地的利用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发生变化,从而评价土地整治后的新增耕地质量。[方法]选取有效土层厚度等6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特尔斐法确定权重。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该地区190.500 5 hm2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新增耕地省级自然等为6等、省级利用等为7等、省级经济等为6等;新增耕地国家级自然等为12等、利用等为12级、国家级经济等为11级。[结论]经过对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实现了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舒笑天  李永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397-1398,1401
以遂平县褚堂乡等2个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灌排方式的选择和水资源供需分析,对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水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土地整理项目能达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治是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总结土地整治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在贵州山区实施土地整治的主要做法有:实施耕作层剥离,着力提升新增耕地质量;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开垦水田、实施"旱改水";耕地小块归并大块,改善耕地细碎化。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实现"以质抵量"、完善后期管护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平衡分析是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岔河则乡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计算该项目区域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可开采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定量模拟分析了该区域水资源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在平水年,采用喷灌方式,水资源供需平衡差为正值,供水量大于需水量,该项目具有可实施性。所提供的计算方法可以为类似项目的水资源平衡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施工挖方、机械碾压以及地块填平等会对整治地块的土壤理化性状,特别是土壤的肥力水平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整治过程中应配合适当的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的综合生产能力。笔者以渭南市白水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结合当地现状,通过工程措施中的表土剥离回填,农艺措施中的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轮作倒茬以及杂草和酸枣树的化学灭除措施来最终达到土壤改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为了充分彰显土地整治工作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法]选取元氏县苏阳乡为研究区,从农用地分等角度,重新确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以更新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并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指标与耕地质量等别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土地整治项目可以显著提高耕地质量,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从整治前的国家自然等12等、利用等13等提升至整治后的国家自然等8等、利用等12等。土地整治项目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正向影响耕地质量,对研究区耕地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实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管伟 《中国农垦》2023,(6):48-50
<正>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就必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坚持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另一方面,可通过以新增耕地为主要目标的土地整治,来解决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带来的影响。近年来,江苏农垦开展了一系列补充耕地土地整治项目,总结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建立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体系,选取6个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项目作为评价单元,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其综合模型,对评价单元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和排名.结果表明:6个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项目效益排名从高到低分别为大格勒乡整治项目、北郊复垦整治项目、郭勒木德镇新乐村土地整治项目、河东河西农场整治项目、柯鲁克镇土地整理项目和茶汉村土地整理项目,且土地整治优于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平衡分析是进行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摸清整治土地的水资源状况,才能因地制宜地对整治土地科学规划有效实施,确保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优与协调统一。以定边郑寨子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计算项目区域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可开采量、需水资源、可供水资源,定量模拟分析了该区域水资源平衡状况,结果表明,项目具有可实施性。实证分析的水资源平衡计算方法,为区域水资源均衡分析评价提供了可推广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正>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途径和战略任务;实施土地整治,既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建水县国土资源局在实施红河州投资的重点项目——建水县官厅镇磨玉等4个村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项目过程中,顺应农村土地发展需要,科学实践,大胆尝试,把磨玉等4个村委会作为试点,成功地实施了土地整治、零地并整地113.33 hm~2,使以往零散、浪  相似文献   

20.
"3S"技术的有效运用对于土地开发管理而言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3S"技术上开展的土地测绘新技术具有空间地形处理方面的优势,可为复杂地形条件下土地整治项目提供辅助决策。测绘新技术的应用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其更具高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