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生物在发酵豆制品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微生物在几种主要发酵豆制品中的应用。总结了我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的各种功能性成分及其生物调节功能,分析了发酵豆制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治,并针对我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的研究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延长传统非发酵豆制品保质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非发酵豆制品营养物质丰富,水分含量较高,因此极易被微生物污染而腐败变质。本文对传统非发酵豆制品中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探索和研究延长传统非发酵豆制品保质期的技术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郑晖 《种子科技》2019,(12):24-25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工业和农业的废物废渣进行回收利用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相关栽培技术的改革创新。其中较为明显的进步在于食用菌代料栽培原料的节能化,在这一栽培过程中产生的菌糠经合理发酵之后,具有较之以往更为丰富的营养价值,同时也推动了资源的节约和发酵技术的改进。这也就意味着菌糠产生后的市场潜力是通过较为科学的发酵过程来实现的,否则便会使自身价值得不到有效开发,因此,要加强对菌糠发酵的重视,优化菌糠发酵的综合条件,从而推动菌糠的广泛应用。以发酵杏鲍菇菌糠为出发点,对不同微生物组合发酵结果进行论述,进而阐述优化发酵条件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传统发酵型辣椒酱现阶段的工艺优化进行综合介绍,分别从接种乳酸菌、试验方法、工艺参数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传统发酵型辣椒酱在工艺优化的发展趋势上进行预测,以期对辣椒酱的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山老谢家茶传统制作工艺挖掘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四十 《茶业通报》2006,28(4):170-171
“老谢家茶”原产地在黄山脚下,宋代就很有名。此茶传统制作工艺特点是炒、烘工艺而且采用这种炒、烘工艺制成的老谢家茶,香气与滋味特别好,深受文人雅士喜爱。为了弘扬和挖掘“老谢家茶”传统制作工艺,黄山光明茶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开展“黄山原生态茶———老谢家茶传统制作工艺研究”现将初步结果作一简介。1谢氏家族与老谢家茶传说1.l谢氏家族黄山脚下的富溪、冈村、芳村、杨村等地散居着一个庞大的谢氏家族,总人口约2万人,这个谢氏家族,相传在汉代以前就在黄山脚下繁衍生息以农耕而生存。自唐代,这个谢氏家族就在黄山脚下,种茶、采茶、…  相似文献   

6.
传统主食发酵剂及其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历史悠久的传统主食发酵剂逐渐被面包酵母所代替。面包酵母在为人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如今人们对主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趋势也随之改变,传统主食发酵剂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口味,因而再度受到极大关注。国外已开展多年酸面团的研究,其微生物,尤其是乳酸菌的研究已取得较大成就。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主食发酵剂资源,但应用及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因而筛选出代表性菌种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是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发酵普洱茶中微生物区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经过渥堆发酵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综述了发酵普洱茶中微生物的种类,并研究其与特有茶品质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微生物农药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发展,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平遥古城美,美在历史悠久,美在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美在一部华夏史,两代明清韵的文化积淀,同时这里飘溢着平遥牛肉的清香。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平遥牛肉是山西特产。在平遥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餐厨垃圾发酵生产的生物饲料对猪生长性能及粪便中微生物的影响,选用36头平均体重25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猪,随机分为2组,试验期91天,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按照添加30%发酵餐厨垃圾生产的生物饲料替代部分基础饲料配制的试验粮。试验结果显示:总试验期试验组较对照组平均日增重提高了9.38%,料肉比降低了9.12%(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粪便中乳酸菌含量增加,大肠杆菌的含量降低。试验表明食用添加发酵餐厨垃圾生产的生物饲料的猪生产性能提高,且肠道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对南瓜在发酵面制品中的添加量及其对发酵进程和产品的感官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果表明,面粉添加一定量的南瓜能改善制品的色泽,增加制品的光泽,还能改善产品的质地和风味。但添加量过高会直接影响产品的感官品质,降低面坯的发酵速度。南瓜泥与面粉的比例以1∶1.5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综述了食品微生物的几种检测方法,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检测原理,分析综合了该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和在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现状。基于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近红外光谱技术将在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面有着新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高新技术在大豆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当前大豆食品加工业中主要应用的高新技术。详细论述了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4.
以适合液态发酵茶饮料的菌株筛选为目的,研究了分离自茶叶中4株优势菌初步鉴定及其发酵特征。结果表明,分离自茶叶的4株优势菌(乳酸乳球菌、卡斯特德巴利酵母、灰绿曲霉、青霉菌)均能在茶汁中良好生长,茶汁经过不同菌株发酵后呈现不同的发酵特征,主要表现有汤汁明亮,酚氨比降低,芳香类物质增加,醇厚和陈香等品质,并且溶入许多微生物代谢活性物质,形成营养丰富,保健价值好,风味独特的发酵茶饮料。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作为复合菌种发酵豆粕,探究发酵时间和水分对豆粕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由两部分组成,均为室温厌氧发酵:(1)发酵时间的优化:在每100 kg基础配方中,加水量55 kg,发酵时间设48、72 h两个水平,每个水平3个重复;(2)发酵水分的优化:在每100 kg基础配方中,分别设加水40、55、70 kg三个水平,每个水平3个重复,发酵时间72 h。试验结果:(1)与发酵48 h的豆粕相比,发酵72 h的豆粕中游离氨基酸+寡肽、(游离氨基酸+寡肽)/粗蛋白分别极显著提高了(P0.01)14.29%、12.92%;p H极显著(P0.01)降低了7.26%;(2)加水量为70 kg组的游离氨基酸+寡肽和(游离氨基酸+寡肽)/粗蛋白均极显著(P0.01)高于加水量为40 kg组和50 kg组,p H极显著(P0.01)低于加水量为40 kg组和55 kg组,益生菌活菌数显著高于加水量为40 kg组(P0.05),多肽/粗蛋白极显著高于加水量为40 kg组(P0.01)。结论表明:采用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复合菌种组合发酵豆粕,其合理的发酵时间为72 h,加水量为70 kg。  相似文献   

16.
用乳酸菌作发酵剂制作发酵香肠,不仅能缩短发酵时间,改善产品的色泽和风味,延长产品的保存期,而且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防止毒素产生,提高营养价值,具有降低胆固醇、抗肿瘤、免疫赋活、保证肉制品食用安全性的作用,因此乳酸菌在发酵肉制品生产中被广泛用作发酵剂。  相似文献   

17.
目前,豆制品行业中小作坊的生产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相当程度的中小企业并存,不仅难以形成品牌化产业,而且使行业市场监管力度缺乏。因此实现豆制品生产的工厂化、工艺科学化、品种多样化、管理标准化、效益规模化,以及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已迫在眉睫。将富含蛋白质的豆制品与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果蔬原料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营养结构更为合理的新型果蔬复合豆制品,极大地提高了果蔬资源和大豆资源的利用率,对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及附加值,促进农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蒙古族传统乳制品的制作工艺、营养价值、成分和功能特性进行了阐述,为蒙古族传统乳制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在园林绿化和土壤改良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一步推动园林绿化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本试验分别将园林绿化资源化利用产品——有机肥和生物质炭应用于城市公园的绿化中,选取红花檵木、大叶油草、紫色狼尾草分别作为园林绿化中的灌木和草本的代表性植物,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中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株高以及土壤养分来评价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有机肥和生物质炭的使用会有效提高3种植株的叶绿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有机肥对于红花檵木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并不一致,但是对于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有机肥和生物质炭会显著提高大叶油草和紫穗狼尾草的土壤养分含量,更加有利于植物生长。本试验在植株生长和土壤养分这一方面为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园林绿化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础。后续的研究中要更加深入的在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三方面进行,进一步充实上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