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的旅游区划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进行旅游区划时。要考虑到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措施的相时一致性等.根据旅游区划的目的和原则.依据甘肃省的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资源的优势.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主将甘肃划分为三大旅游区.以敦煌市为依托的河西走廊旅游区.以兰州市为依托的陇中甘南旅游区,以天水市为依托的陇东南旅游区,并对各分区提出了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利用AHP法对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可为该旅游区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其他旅游区的开发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为例,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模型,从生态旅游及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环境特征和开发条件3个方面筛选出生态旅游区的休闲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科研价值、观赏价值、生态环境、配套设施、交通条件、市场环境等22个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获得各指标权重,进一步对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南安市灵应寺风景旅游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资源类型多样、旅游客源市场条件良好,旅游开发潜力较大,但是存在知名度不高、资源聚集度较低、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尚不完善等问题;根据评价结果对该地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绵阳市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结合四川省绵阳市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了绵阳市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绵阳市在开发乡村旅游中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并提出了以城乡道路为骨架,依托“北部自然生态和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区、中部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旅游区、南部生态观光旅游区”,构建绵阳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空间格局,提高和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加快促进绵阳市乡村旅游价值的提升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相似文献   

4.
马晓路  许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64-7966
介绍了海螺沟的自然环境条件,指出受山区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其旅游资源沿垂直高度呈梯度分异的现象,针对这一梯度分异规律具体分析了文化遗迹旅游区、地热资源旅游区、森林植被旅游区、冰川资源旅游区的资源内容和特色。在分析海螺沟景区旅游资源梯度分异的基础上,提出了海螺沟景区旅游的开发对策,强调应巩固吸引点的品牌效应、完善新开旅游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大对灾害地貌旅游景观的开发,对研究我国西部山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异及演化机制具有实践意义,同时还可为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柳河旅游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做了简要的介绍,根据柳河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点,分析了旅游区的开发现状,并从地理务件、交通条件、客源市场三方面对其开发建设条件进行了评价,采用国际上通用的SWOT分析法对柳河旅游区旅游发展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该旅游区进一步开发、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达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在全国却相对滞后,与秦巴地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是其发展旅游业的有效途径。达州应发挥资源、交通、经济、文化等优势,通过旅游一体化战略,组建秦巴无障碍旅游区,切实促进达州旅游快速、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促进福建对台旅游发展是建设海西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台胞的主要祖籍地,闽台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让福建产生了大量的与台湾相关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福建对台文化旅游资源.对福建省达成旅游发展目标、对海西旅游区的总体战略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郑县大汉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现状条件的综合评价分析,对观光农业和森林旅游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对县域规划更新背景条件下的乡村旅游区发展建设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业旅游开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依据农业旅游的特点、鄱阳湖流域自然景观、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按坡度、等高线从低到高建设水域和湿地渔俗文化体验与候鸟观光区,平原农耕文化体验区,丘陵、盆地特色种养休闲农业旅游区,山地度假、认知、观赏、休闲复合型农业旅游区,促使鄱阳湖流域城乡统筹与产业融合以及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邯郸市农业观光游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东云  郭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92-5293
农业观光游是在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中融入生态旅游功能的一种旅游模式。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理位置优越。2006~2008,农业观光游在邯郸市发展已取得初步收益,并日益成为邯郸市旅游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邯郸市发展农业观光游,有助于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化,利于农业由从传统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的综合功能发展,利于推进旅游开发深度,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实现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笔者将邯郸市农业观光游划分为西部生态型农业观光旅游区、中部都市型农业观光旅游区、东部经济型农业观光旅游区,对区域范围、典型功能定位、主要发展模式及开展项目都作了明确分析,希望可确定邯郸市农业观光游的合理发展模式,明晰其发展脉络,为邯郸市农业观光游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品牌个性化的不断加剧,旅游文化作为地区经济的发动机也开始逐渐参与到竞争当中来。旅游区经营者为了保持旅游区的竞争优势,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有利于旅游发展的资源,如何塑造旅游文化的特色品牌成为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基于旅游文化塑造特色米品牌成为理论界一个重要课题而被受关注。本文以新化紫鹊界特色米为例通过研究湖南新化紫鹊界的独特的特色米旅游基地文化,通过开展以特色米的溯源商贸交易,打造景观营销概念和"稻乡"人自己的特色米的理念,实现特色米的安全生产和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2.
湖北作为汉水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汉水文化旅游却被无形地弱化甚至忽视。在文化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对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汉水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阐述湖北汉水文化旅游区的文化空间内涵,提出优化策略,为湖北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方荣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67-1769
以滨州为例,分析了滨州市滨海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及优劣势,提出了加快滨州市滨海文化旅游竞争力构建的对策,为其他潜在滨海文化旅游区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参考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包括文化空间、旅游区、旅游节点、旅游路径、入口通道和旅游流等关键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空间相互关系构成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旅游空间结构模式从区域尺度建立,避免了就空间论空间,着重考虑了时空的统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要素中加入了"文化空间"这一核心要素,它反映人类发展的文化脉络,体现时间维度的价值,通过空间展示时间,以期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5.
研究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认为其旅游资源集聚性强(R=0.26),适合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同时旅游屏蔽现象也十分明显。β=1.78、γ=0.65,表明该区域旅游交通网络连接性属中等水平。旅游区紧密度指数C=0.80,说明旅游区紧凑度较高,整体通达度尚可。  相似文献   

16.
《吉林农业》2015,(8):1
<正>近年来,辉南县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融入长白山旅游圈,充分挖掘县内旅游资源,着力塑造全国生态旅游大县的品牌形象,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攀升。辉南县重点打造以龙湾群为核心的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区,以辉发古城为中心的历史遗迹文化旅游区,以楼街朝鲜族乡为主体的民俗乡村旅游区,以庆阳镇为主体的兵工遗址旅游区,以样子哨镇为  相似文献   

17.
旅游地的形象定位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马仁山森林旅游区是安徽省芜湖市唯一的省级森林公园,本文通过对马仁山森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确立 了该旅游区的旅游形象,并针对性提出强化旅游形象的景观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镇山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红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735-9737
在分析镇山生态博物馆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保护开发为前提,尝试对镇山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的结构与文化生态旅游项目进行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19.
尹立杰  尹苗苗 《安徽农业科学》2020,(24):127-129+155
基于游客感知视角,在建立乡村旅游区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在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区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南京江宁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一般,仍然存在旅游设施不够完善、旅游区文化特色不足、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提出进一步提升南京市江宁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对策,为促进江宁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关俊利  谢雨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25-927,935
采用问卷调查配合深度访谈的方法,以桂林市红岩月柿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通过因子分析,选出影响生态农业旅游社会文化的4个主要因素:社会文明、民俗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因子,今后在引导居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主要因素,最后提出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居民参与旅游的程度、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各种文化知识的教育、建立各种旅游协调措施来调控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