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育与文化背景有着紧密联系,而文化也只能依托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传承。文章首先对乡村小学语文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概述,而后分析了现阶段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中存有的不足,最后提出了相关的优化策略,以期为进一步促使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质量得到高效提升提供一些参考帮助。  相似文献   

2.
贵州农村苗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其传承与发展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继承与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研究发现,贵州农村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主要面临着缺乏传承主体、传承载体衰落、传承与发展方式缺乏创新等困境。要从提高贵州苗族人民主体意识、形成贵州苗族文化产业、创新传承与发展模式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贵州农村苗族文化的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改变,作为民族文化之"根"的乡土文化日渐被城市大潮所边缘化。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要实现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承,既要对乡土文化的来源和内涵有所了解,又要意识到其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在挖掘与探索的基础上,解决好文化传承、文化冲突、教育与乡土等现实问题,以此来优化乡土文化坚守与创新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立足新时代乡村实际发展境况,厘清乡土文化传承内涵,探索文化凝心聚力之道,对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伦理学视角,探究乡土文化传承的内涵与方法,应从乡村文化共同体的整体视野出发对此加以审视。具体而言,需从乡村伦理的主体叙事、乡村伦理的传统认同以及重塑乡村伦理共同体三重维度入手予以系统考量,协同把握乡土文化传承的伦理意蕴和价值路向,其将对我们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语境,推动形成文明乡风,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千篇一律的乡村复制品反映的不仅是疏离感和审美疲劳,更是乡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为了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江苏省常州市牛马塘田园乡村为例,实证调研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显示,牛马塘田园乡村建设存在风格不协调、景观风貌不一致的设计问题以及乡土文化保护意识薄弱、文化认同感不高的人文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坚持传承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要融合创新的建设理念,三是要通过挖掘产业实现乡村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双赢,最终在尊重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面临着自然村落逐渐消失、文化传承的主体缺位、文化承载的客体日渐衰退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两难境地。因此,重拾与保护农村的自然风貌、激发农民文化传承的主体自觉性、建立乡土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就成为了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提升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现状,通过对湖南省某乡的农村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乡土文化价值观,促进乡土文化的赓续传承,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合力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代辉  宋建军  张欣 《甘肃农业》2023,(4):117-121
新时代,加强耕读教育是时代课题、理论需要和实践要求,这既是对劳动教育理念的创新和践行,也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传承耕读传家等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深度挖掘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实施耕读教育在强化文化传承、补充社会教育、促进乡村治理方面的价值,再以乡村资源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中“君子六艺五德四修八雅”为根,系统构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耕读六艺”实践教育体系,让受教者在乡土实践中了解耕读知识、掌握耕读技能、培养耕读价值观、树立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化有利于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是长久的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后,除了经济上要带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更应该意识到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前提。只有全面理解乡村文化建设内涵,才能让乡村振兴战略具备文化软实力。通过简述乡土文化的内涵与现状,分析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为乡村振兴下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化作为滋养乡村振兴发展的"精气神"。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作为乡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孕育而成汇具乡土气息与人文气息的民俗文化、乡贤文化、景观文化、手艺文化等的乡土文化形态。它们致力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在时代发展中,红土文化在共存时空中产生危机感,表现为传承载体的萎缩、品牌化传播的忽略、出场概率的局限。急需寻求突破路径推进红土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应要盘活乡贤资源,协同乡贤发力;传承民俗文化,勾起集体记忆;修复景观文化,打造宜居乡村;发展特色技艺产业,形塑品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乡土不仅是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更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契合。根植于乡土的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沃土,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乡土人。然而受城市强势文化的同化,乡土文化的特色逐渐被掩埋,乡村基础教育也逐渐失去了根基。因此,必须重视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改变远离乡土生活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地域上乡村传统文化缺失传承者,以致出现千村一面等问题。通过对鲤鱼山村的特色田园乡村设计规划与营建,发掘、归纳整理进而凝练村庄地域文化,在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提出鲤鱼文化、乡土历史文化、特色田园文化等。总结出地域文化在乡村风貌重塑中的转化与应用途径,对当下苏北经济欠发达区域类似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村建设不断发展,国家从各个方面加大了对乡村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得乡村经济飞快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也发现,因为越来越多的新思想涌入了乡村,城市的扩张打破了乡村的藩篱,古老的乡土文化开始受到侵袭和破坏,乡村老人日渐凋敝,年轻人一味地追求新事物,不再热衷于承传乡土文化,古老的乡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让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必须加大对乡土文化价值的探索,让人们意识到乡土文化在我国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熊超  徐龙 《安徽农业科学》2023,(9):120-122+159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产品趋同、特色丧失等问题,从“文化+”的视角对乡村旅游特色塑造的方式方法展开探讨。认为乡村旅游特色是需要根植在乡土文化土壤之上的,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以南京市龙袍新城长江社区乡村旅游策划为例,提出文化元素挖掘、文化元素价值评判、“文化+”旅游产品策划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塑造方法,以期对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乡土文化,是乡风文明培育的基本构成元素,是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是实现城乡高度融合发展的粘合剂和重要资源。然而,在新时期,乡土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是重中之重;促进乡土文化实现良好的现代转型,是大势所趋。那么,要实现对乡土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就必须拓宽认识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主要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内涵、内容进行详细剖析,并对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关系作出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与阐述;结合分析武宣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提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乡土文化视角看待如何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并明确武宣县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最后针对武宣县乡村旅游乡土文化资源,通过主题定位分类、内容挖掘、项目开发,明确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内涵结合发展,以及乡土文化兴旅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提出武宣县乡村旅游乡土文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吴璐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736-11736,11778
基于浙江东阳各乡村的发展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从乡村文化传承的角度,粗浅地探讨浙江乡村硬质景观园林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鉴于目前受到城镇化、市场经济、照搬其他地区乡土文化的传承方式的影响,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断代。为缓解这一状况,需探寻传统文化中积极价值的元素,如乡贤文化、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家训家规等进行传承,使之深入人心,同时需要探索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即探索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文明、评树德孝典型弘扬乡村正气、弘扬守望相助助力脱贫攻坚、挖掘家风家训助推乡村振兴,以此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19.
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已经不再单纯是经济建设,而是一个综合复杂工程。环境美化、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的改善都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美丽乡村中建设保护乡村自身的乡土文化特点,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景观出现,成为了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话题。围绕乡土景观元素的挖掘与提炼,探索出乡土景观元素在乡村规划中价值与意义,以及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手法,从而我国的乡村的建设提供具有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生态文明与乡村人居环境逐步提升,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在营造与活化研究中成为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人点。通过聚焦宁波区域四个典型传统村落地域结构、乡土文化、空间绿化、生态旅游、村校合作,探索公共空间营造在乡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内在联系,提出保存乡土风貌、传承传统因素、打造特色景观、拓展空间旅游等发展思路,为助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