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新时代发展下,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略,能够改变乡村衰落的客观事实。大运河流经区域多为乡村,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文旅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河北段大运河沿线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有效利用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文创产品的转型升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大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情况,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专家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分析安徽大运河传统体育文化概况、大运河安徽段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创建大运河安徽段传统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加强传统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强化与新技术的融合;加强大运河安徽段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策制度保障,全力推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饮食文化遗产是饮食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我们应在深入研究、挖掘整理的基础上,保护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在现今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下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以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发现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运河承载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价值。大运河沿线省市申遗前后对大运河的保护利用传承,存在着缺乏战略性发展思维、运河管理条块分割、急需立法等问题。本文基于对大运河沿线省市2006年以来的申遗工作、申遗前后加强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河道管理、交通运输等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提出将大运河文化带、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理顺运河管理机制等具体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是我国历史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可流动的历史遗产。大运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现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在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形成于元朝。基于南北经济水平的不平衡、运输对河漕的依赖以及宋金时期运河的残破,为了解决南北运输的问题,元政府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治。元朝政府修治大运河,惠及当时,泽被后世,功不可掩。大运河因南水北调增加了新的功能,现已局部投入使用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作为引水渠。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运河历经千余年的演变,形成了跨越南北多个地区、连接多个水系、规模庞大的自然和人工河道融合为一体的运河系统。最初大运河由中央政府主导修建,在社会变迁中,大运河作为一条重要交通线路,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如今大运河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世界文化遗产,河道本体及沿岸丰富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大运河突出的价值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本文以河南省大运河为例,初步探讨大运河的"运河文化"及其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7.
台儿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区段,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是运河沿岸景观规划的灵魂。本文以台儿庄樱花洲运河湿地景观的设计研究为案例,提出以古运河为主体,以鲁南地区的运河文化为依托,建立运河湿地景观,形成春季烂漫樱花风景。通过对台儿庄现有的运河历史文化和湿地资源的调查研究,以湿地景观与运河文化交融为主要宗旨,确定了运河文化景观营造和湿地景观营造两大规划内容,并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为如何将历史文化与湿地景观相融合,创造独具地域特色的运河沿岸景观提出了一套明确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围绕大运河农耕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需求,针对当前大运河农耕文化表现形式单一、文化和科技融合不足、缺乏深度挖掘、数字化媒体素材资源短缺等问题,开展大运河发展、文物、典型人物、典型农耕题材4个层面挖掘整合、标准规范制定,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研发大运河农耕文化数字展示系统,创建数字资源互动与体验系统设备,为公众了解运河农耕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纪园位于河北省沧县崔尔庄,是沧州市新建的纪晓岚文化园,展示了我国清朝一代文宗纪晓岚的风采及生平履历,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全国政协大运河申遗调研组要到沧州来,新建的沧县纪晓岚文化园即是拟定要去的地方。为做到心中有数,市政协文史委刘增祥主任邀我赶到沧州纪晓岚研究会,找到李忠智会长一起去那里实地勘察一下,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文章以运河一带的农村建设为基础,以小见大,全面剖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辐射对运河周围农村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和长远的发展意义,能够带动该地区农村的发展,有利于在保持农村风貌的基础注入更多的新内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加强统筹,建设高颜值的生态长廊和高效益的经济长廊,汇聚江苏大运河新农村建设整体合力,有助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1.
<正>纪园位于河北省沧县崔尔庄,是沧州市新建的纪晓岚文化园,展示了我国清朝一代文宗纪晓岚的风采及生平履历,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全国政协大运河申遗调研组要到沧州来,新建的沧县纪晓岚文化园即是拟定要去的地方。为做到心中有数,市政协文史委刘增祥主任邀我赶到沧州纪晓岚研究会,找到李忠智会长一起去那里实地勘察一下,  相似文献   

12.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沧州主动抓住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努力促进高精尖企业平稳和高效发展。面对本地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沧州职业教育如何与当地经济进行科学有效对接,成了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新职业教育学校与产业结构对接的培养模式1.1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一批灵活性强的短线专业。专业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重要接口,要根据沧州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家族文化,在中国渊源已久,而明清时期以科举仕宦为突出特点的家族文化则呈现为主流形式。山东临沂的大店庄氏家族,明初迁于莒,明末以科考而家声初振,迄于清末则成为享誉齐鲁乃至全国的科宦望族。它既有山东地区科宦家族的一般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对其家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主要表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代运河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在长久以来发挥着沟通南北经济的作用。到现代社会,虽然运河基本上丧失了运输的功能,但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长久以来在历史上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文化价值,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并且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大运河的修复工作正在沿线主管地区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修复的大运河不仅可以重新发挥其航运功能,对于文化旅游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运河文化建设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提出运河文化的修复与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礼县历史文化为背景,以立足发展县域旅游产业、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要为建设目标,确立了礼县西山主题公园的主题定位为凝聚礼县先秦时期的历史,体现"西犬丘"深厚的文化底蕴,据此形成了以先秦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发展景观与以秦建筑风格为形式的历史进程景观的"交叉型"规划格局.并认为,地方历史文化是在社会大范围内能够产生深刻影响的唯我独有资源,是主题公园规划中具有持续稳定影响力的不可忽视的非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滔滔黄河水,从远古的文明,从灿烂的文化,从历史的深处奔涌而来,流经鄄城,流经这个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以她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脚下这片贫瘠而又富饶,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  相似文献   

17.
王稳 《河南农业》2013,(6):60-6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逻辑法,探寻先秦时期武侠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渊源,揭示先秦时期武侠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主要结论:武侠是中国历史发展特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对中国武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探讨先秦时期武侠的起源与兴盛,对拓宽武术文化研究的范围、丰富武术文化内涵及促进武术史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郭壁村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东南40公里处的沁河西岸,村落依山势而建,背山面河。作为明清时期乡村集镇的代表作,郭壁集居住、商贸、文化、防御、祭祀等建筑于一体,是研究那个动荡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一处典型文化遗存。早在2003年,郭壁村就是山西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  相似文献   

19.
刘军丽 《农业考古》2015,(2):249-253
南路边茶是以四川雅安为制造中心,行销至青藏高原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及尼泊尔、印度等国的深度发酵类黑茶,被誉为藏族同胞的生命之茶,起源于唐代中叶,发展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明清两代,具有1300余年的历史。2007年,雅安南路边茶正式定名为"雅安藏茶"。作为中国茶史上一笔异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南路边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社会精神资源、科学生态资源、经济应用资源,是华夏民族交流史上的文化基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建革 《农业考古》1991,(1):334-337
棉花在山东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它是我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作为经济作物,它一开始便与市场发生联系。为了使同志们了解我们的国情和省情,为今后我省农村的农产品市场体制的改革提供历史参考。我认为十分有必要对我省的棉花市场做历史性的追述和研究。我们从明清时期开始,一直研究到抗日战争暴发。一、明清时期:古代棉市的结构和发展状况古代山东植棉开始于元代,是从长江中下游松江府一带传播而来的,经过二百多年的推广种植,到明中叶,鲁西平原一带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植棉区。当时山东人刚刚学会了种棉花,但不会纺纱织布,家庭棉纺织业还没有在山东兴起。所以,山东所需要的大量棉布仍需要从江南沿大运河北运。而山东产的棉花,则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