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舟山群岛养殖海域的海洋生物和养殖区附近海岛潮滩与海水为对象,调查舟山养殖海域中微塑料(MPs)的污染特征,揭示MPs的分布特征、来源和对养殖海域的生态威胁,为海洋渔业MPs污染的研究与应对提供依据,也为水产养殖业有关MPs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取舟山典型水产养殖区、海岛潮滩作为采样区域,采集潮滩沉积物、养殖区海水和水生生物样品,利用饱和氯化钠浮选法分离样品中的MPs,研究MPs的丰度和分布,分析养殖海域样品中MPs的粒径、形状等特征。[结果]MPs在海洋生物、海水和海滩中的丰度分别为(307.9±9.5~1 798.8±57.4)个/kg、(16.6±4.3~27.8±15.1)个/m~3、(63.7±3.7~4 292.2±59.6)个/kg,类型主要为发泡、碎片、颗粒、薄膜和纤维类。[结论]舟山养殖区海洋生物及其生存海域、海岛潮间带全部受到MPs的污染,MPs来源复杂多样,包括陆源性污染和洋流、海浪、风力作用以及人类密集活动所导致等,微塑料的污染对舟山水产养殖业和渔业造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2.
以舟山海域海岸环境中的海蟹为研究对象,分析舟山海域海蟹微塑料的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这5个站位海蟹体内微塑料平均丰度为2.37±0.41n·g^-1(湿重)。微塑料的尺度均小于5mm,其中绝大部分小于<1mm,占总体94.64%。在海蟹体内发现的微塑料类型主要是发泡类、纤维和碎片类三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纤维,占91.42%以上。经过红外光谱检测分析,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聚乙烯和聚酯类,发泡类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聚苯乙烯。扫描电镜的结果显示,微塑料的表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损和断裂或粘附一些杂质。陆源污染是海蟹体内微塑料主要来源,其中生活污水的排放占最高比重。  相似文献   

3.
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全球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无处不在,对海洋生态的威胁逐渐加重,伴随着海洋食品的兴起,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微塑料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本文通过对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的概述,系统分析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影响。主要针对微塑料检测的前处理方法以及组分的鉴定方法展开综述,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指出在微塑料检测研究中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效果最佳。基于现阶段海洋微塑料的研究状况,从科学研究和管控方面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舟山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以及周围典型的潮滩作为研究区,分离提取表层沉积物以及潮滩表层微塑料,共7个研究区,24个采样点。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微塑料丰度为(5.9±1.6)~(20.46±10.32)个/100 g[干质量(DW),下同],沙滩沉积物的微塑料丰度为(27.90±13.2)~(74.25±25.52)个/100 g,沉积物类型与其附近潮滩微塑料类型相关。微塑料按照外观形状分为碎片类、纤维类、发泡类和薄膜类,其中纤维类所占比重最高,为72.05%,微塑料的粒径集中在1 mm以下。微塑料颜色以较浅色为主,其中白色数量最多。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可以得出提取的微塑料的化学成分,包括聚酯类、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以及聚酰胺等。研究结果有助于常规海洋生物调查,可作为评估海洋垃圾,特别是微塑料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嵊泗养殖海域厚壳贻贝微塑料的污染情况,选取2019年和2020年7月、8月3个站点的厚壳贻贝进行微塑料调查。结果显示,贻贝体内的微塑料丰度变化范围在0.11~0.29个/g软组织和2.00~4.33个/个体;共分离到纤维(57.58%)、碎片(30.30%)、薄膜(9.09%)、微球(3.03%)4种形状的微塑料;微塑料最常见的尺寸为5~200 μm,占总量的45.45%;丰度最高的微塑料的聚合物成分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总体来说,该海域厚壳贻贝微塑料污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6.
微塑料是一种新型污染物,通常被学术界定义为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其污染已遍及海洋、淡水系统和土壤-地下水系统,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关于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从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物的来源、分布特征、迁移转化过程、生态毒性和应对措施等方面总结归纳了学者们的研究进展,并为今后微塑料污染物的研究做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塑料制品因成本低、可塑性好、耐用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作为土壤环境中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颗粒小、化学稳定性强、难降解、吸附性强等特点,吸引了全球学者广泛关注。近年来,农业耕作通过地膜栽种、污水灌溉、污泥利用和有机肥栽培等种植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其中残留的微塑料改变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浓度分布,对土壤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文章系统阐述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来源及途径、污染现状、生态效应等污染问题,展望未来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研究方向与重点,以期为全面了解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机理和寻求解决微塑料污染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土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健康的农田土壤不仅是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障。目前关于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关于农田土壤微塑料丰度的报道差异较大。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规律,与微塑料污染有一定的耦合关系。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可使其产生富集效应,可能增加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重金属被吸附后可随着微塑料进行迁移转化,通过解吸作用向环境中释放,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由于农田土壤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微塑料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耦合后的毒性效应需要进一步探究。本文对我国农田土壤中微塑料和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分布和迁移规律及两者的作用关系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为农田土壤中微塑料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现状与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型环境污染物,对海洋及陆地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受到全球的关注,然而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当前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对土壤生态安全和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因微塑料可在生物体内积累,并在食物链间传递、积聚,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对当前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现状、来源、迁移降解及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当前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农田土壤微塑料的污染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指出在农田微塑料污染研究中统一分析标准、系统分析农田微塑料的生态效应及健康风险;加强源头控制与风险管控措施相结合,为未来我国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和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土壤微塑料污染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当前对微塑料的研究多集中于水域生态系统,而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土壤微塑料的分类及来源,分离、检测方法及存在问题,总结了土壤微塑料的污染和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吸附效应及机理,分析了其对土壤动物、微生物生态及碳、氮等物质循环的影响,最后针对微塑料的生态效应提出展望,为今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积累量大且不易降解,因此微塑料长期残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通过收集近年来有关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效应相关的文献,全面系统介绍了土壤微塑料积累后,土壤物理环境的变化、土壤动物摄入及其肠道微生物的响应、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响应、以及植物对微塑料的吸收及其效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污染对土壤容重、团聚体组成和持水性等土壤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变,而这些改变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甚至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也有一些研究关注土壤无脊椎动物(如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跳虫Folsomia candida等)对微塑料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同时,微塑料也会被这些土壤动物所摄食,并导致土壤动物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以及对其生长产生影响。此外,微塑料在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积累及其效应也受到关注,比如,被蚯蚓摄食的微塑料可通过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摄食蚯蚓进入鸡体内积累。在系统介绍土壤微塑料污染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微塑料组成与性质的复杂性以及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4个未来研究方向:①建立土壤微塑料污染毒理学诊断的标准化方法体系;②研究土壤微塑料与微生物、植物和土壤动物之间的作用机理;③揭示微塑料与物质转化之间的关键微生物学机制;④开展不同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塑料圈”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为评估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提供科学支撑。参80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河北省唐山市祥云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微塑料分布情况及其污染程度,于2020年7—8月对其表层海水的微塑料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祥云湾海洋牧场共检出8个颜色3种类型的微塑料,主要是蓝色和黑色的纤维类、薄膜类和颗粒类,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尼龙(PA)等;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微塑料粒径主要集中在1 mm及以下,分别占各自区域总数的74.85%和74.15%;人工鱼礁区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82±0.16)个/L,对照区平均丰度为(0.88±0.33)个/L,2个区域微塑料丰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污染负荷指数均<1。研究表明,祥云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微塑料分布特征一致,微塑料丰度受粒径影响较大,粒径越小丰度越大,祥云湾海洋牧场微塑料处于轻微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3.
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土壤微塑料污染问题格外受到关注。本研究从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治体系构建的角度,综述了微塑料定义、土壤微塑料检测方法、土壤微塑料的赋存分布与主要来源、微塑料对土壤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及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根据现有研究基础提出进一步加强土壤微塑料基础问题研究,以及开展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控技术和宏观决策体系研究的具体研究路径展望,为今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了解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相关的研究信息和发展趋势,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整理了CNKI和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中2000—2022-05在土壤微塑料污染领域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从发文数量、发文期刊、作者及所属机构、国家/地区、关键词和共被引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探索初期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相关文献的发表量略有波动,研究热度在2018年之后持续增长;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瓦格宁根大学研究中心这3所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3。2)农田土壤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土壤类型,沙漠、湿地和高山中的微塑料污染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3)研究方向包括微塑料进入陆地土壤的方式及其在土壤中的丰度分布特征、土壤样本中微塑料检测技术的选择与优化、微塑料作为载体吸附运输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溶解有机物并经食物链传递对生物可能带来的有害影响等。4)从研究热点上看,土壤中微塑料污染领域的研究对象逐渐从农田土壤扩展到多种类型及偏远地区的土壤中,微塑料在各类土壤中的运输与尺寸选择机制及其适用的检测手段取得进一步发展,对土壤中不同粒径大小的微塑料的分析方法发展成为更细分的研究方案,对土壤中微塑料的风险评估以及从细胞、分子和基因等微观角度分析微塑料由土壤进入动植物不同组织和人体器官后的潜在风险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研究计量分析结果可为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现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田蕊  熊爽  雍彬  邵欢欢 《新农业》2021,(12):37-38
微塑料是环境中一种重要的有机污染物,其可以在生物体中累积,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大的潜在风险.农业生产依赖于土壤环境,研究发现农田中也存在大量的微塑料颗粒,对此本文总结了农田土壤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危害,分析了微塑料对农作物以及畜禽养殖的影响,并针对其污染提出了解决方法,为农业生产中微塑料的研究以及微塑料污染防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沈阳周边农田土壤微塑料的形态、物质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沈阳周边农田土壤为研究区,共设置23个采样点,采集了84个土壤样品,采用密度分离浮选法提取出土壤中微塑料,利用光学显微镜以及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对土壤中的微塑料进行形态鉴定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微塑料物理性状分为薄膜状、碎片状、纤维状和颗粒状;土壤中微塑料的浓度为217.30~2 512.18μg·g~(-1),平均值为1 327.69μg·g~(-1)。其中,聚乙烯(PE)微塑料的浓度最高,平均值为760.03μg·g~(-1);其次为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平均值分别为374.07μg·g~(-1)和193.59μg·g~(-1);土壤中微塑料浓度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部土壤(平均值1 569.59μg·g~(-1))东部土壤(平均值1 320.28μg·g~(-1))北部土壤(平均值1 217.56μg·g~(-1))南部土壤(平均值1 208.85μg·g~(-1))。土壤微塑料浓度从地表向下明显降低,从表层土壤(0~5 cm)的998.76μg·g~(-1)减少到深层土壤(20~30 cm)的193.00μg·g~(-1);不同的土壤种植模式对土壤微塑料浓度的影响明显,其中大棚土壤微塑料浓度较高,平均值为1 439.56μg·g~(-1),露天农田微塑料浓度平均值为1 187.76μg·g~(-1)。生菜、葡萄、黄瓜大棚种植以及露天农田覆膜玉米种植模式下土壤微塑料含量较高。研究表明,沈阳周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主要组成类型为PE、PP和PS,且随土层加深,土壤微塑料浓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大房郢水库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其差异,通过采样、密度提取、显微镜观察和拉曼光谱仪测定等方法,对大房郢水库中微塑料的丰度、类型、大小、颜色和聚合物类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表层水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18.62 ± 7.12) n·L-1,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162.00 ± 57.45) n·kg-1;大房郢水库中微塑料类型以纤维、颗粒和微珠为主,沉积物中微珠的占比高于表层水;50 μm~1 mm范围是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占比最高的尺寸类型,其在沉积物中(92.62%)的占比要高于表层水中(84.49%);沉积物中透明(49.22%)和白色(28.41%)微塑料的占比要高于表层水中,沉积物中黑色(18.66%)微塑料的占比要低于表层水(36.24%);微塑料主要聚合物类型为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和聚丙烯(PP);沉积物中(27.47%)的PS占比高于表层水中(23.73%),而PE和PP在沉积物中的占比低于表层水中。使用污染负荷指数(PLI)评估大房郢水库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结果均表明大房郢水库处于Ⅰ级风险等级,表层水中的微塑料PLI值显著高于沉积物。  相似文献   

18.
土壤中的微塑料能够与重金属污染物结合形成复合污染,从而改变单一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目前人们对微塑料和重金属的复合毒性效应及其形成原理、污染过程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本文综述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和重金属的复合环境行为,讨论了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解吸原理和过程,梳理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和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总结了有关二者复合毒性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相关工作提出展望,以期为微塑料和重金属的复合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海洋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以"创新引领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为动力,主要解决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等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及使用的国家,微塑料流入海洋的数量逐年增加,微塑料又具有密度小、难降解、危害大的特点,它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措施以及健全防御体系方面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微塑料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受到全球关注,但是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背景下的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分析农田微塑料污染物的来源,以及微塑料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养分转化、微生物功能的影响,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为深入开展微塑料对农田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