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叶志毅 《蚕桑通报》2021,52(1):48-52
7 桑树其他害虫 7.1 野蚕 野蚕(Bombyx mandarina Leech)属鳞翅目蚕蛾科.幼虫取食桑叶,与家蚕争夺饲料;野蚕发生的各种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和微粒子病等都能感染家蚕,对蚕丝业生产的影响极大.野蚕在江、浙一带1年3~4代,以卵在桑树的树干上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下旬、8月上旬和9月上旬.  相似文献   

2.
刘伟强 《广东蚕业》2000,34(4):40-41
桑瘿蚊是我省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3-5代,以休眠体(囊包幼虫)在土下3-10厘米深处越夏、越冬。每年从十二月的桑树冬芽萌动时至一月上旬,先后解除休眠而化蛹,一月下旬以前开始发生为害的即第一代幼虫,第一代幼虫发生数量少,桑树受害较轻,第二、三代发生数量多,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桑树受害较重。  相似文献   

3.
野蚕越冬卵的孵化和年发生代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证实(1980—1984年),嘉湖平原野蚕年发生三代.越冬卵始孵期为四月中旬,盛期为六月中旬.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很多人一直误认为四月中旬发生的野蚕是第一代,六月下旬发生的为“第二代”,事实上都是越冬卵孵化的幼虫.均为第一代.经测定,四月下旬越冬卵孵化率为0.15%,5月下旬为7.9%,6日20日为91%.本区野蚕产越冬卵最的早在9月17日,高峰期在11月上旬.结束期在12月14日,越冬卵产出越早,翌年卵孵期也早,孵化的早和迟之间可相差122天.野蚕越冬卵翌年孵化期长的原因.与秋冬产卵期长及桑园生态环境复杂有关.据室内4月24日越冬卵孵化的幼虫连续饲养,到第三代卵期恰与室外第二代卵期相重叠,说明自然界发生第四代是可能的,但真正存活率在1%以下.在防治措施上,以在越冬卵孵化高峰期(6月15—20日)施用0.1%敌敌畏.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4.
桑蟥(Rondotia meniciana Moore)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大多数蚕区桑园均有分布,以幼虫取食桑叶危害。调查北京房山地区的桑蟥1年发生2代,有一化性和二化性,以二化性居多。一化性桑蟥产有盖卵块越冬,二化性桑蟥产无盖卵。第1代桑蟥幼虫为害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2代桑蟥幼虫为害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造成夏秋季桑叶减产。田间桑树喷施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稀释液,桑蟥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可达94.7%;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稀释液,桑蟥幼虫的虫口减退率为94.3%。在桑蟥幼虫发生盛期7月上旬和8月上旬,采用上述药剂防治可以有效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5.
重庆地区桑树最为常见主要病虫害有桑椹菌核病、桑螟虫、桑尺蠖、桑瘿蚊、红蜘蛛、桑粉虱、桑蓟马、桑天牛、桑白蚧、蓝尾叶甲、桑象虫等11种,桑树黑枯型细菌病、桑树褐斑病、白花缺素生理病害零星发生,其他病害不常见,危害不大。桑螟、桑瘿蚊和桑椹菌核病是近年多发、易发灾害性病虫害,需重点防治。桑螟在重庆每年发生5-6代,高海拔地区发生5代,低海拔和长江河谷地带发生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桑螟第1代发生于5月上旬至5月下旬,一般不形成大的危害,第4-5代8月上旬至9月中旬易形成大规模暴发性虫灾,应重点关注。桑瘿蚊在重庆1年发生4代,以休眠体(囊包幼虫)在表层土壤3-10cm处越夏、越冬。第1代(越冬代)的幼虫发生期约为3月下旬至4月初。第1代发生数量少,桑树受害轻;第2、3代发生数量多,受害严重。近年来桑椹瘿蚊和桑椹菌核病成为果桑主要病害。2-4月,气温回升,降雨增多,密植桑园空气不畅,土壤潮湿,是桑椹菌核病孢子萌发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野蚕和家蚕杂种后代幼虫成长期的体重和丝腺重的增加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蚁蚕的最大幼虫体重增加率,野蚕比家蚕显著低.杂种表现两亲的中间的成长率.并且在正反杂种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野蚕同日1号的杂种丝腺的成长显著,茧丝量的生产也显著.对野蚕、家蚕及其杂种的五龄期体重(X)的丝腺重(Y)的回归符合allometry式.回归系数a在5%的水平上,几乎与品种,杂交组合以及雌雄无关,为2.0.野蚕及其和家蚕杂种的  相似文献   

7.
桑园野蚕成灾的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蚕是夏秋季桑树主要害虫之一.幼虫食害桑叶,尤其喜食嫩叶,影响夏秋期小蚕用桑.为害严重时,整片桑园全部桑叶被吃殆尽,影响桑树正常生长.2003年在嘉兴市秀州区部分桑园发生了野蚕灾害.  相似文献   

8.
茶茸毒蛾又名黑毒蛾,属鳞翅目毒蛾中科,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等。幼虫咬食叶片,严重对老嫩叶片全部食光,影响当年和翌年的茶叶产量。茶茸毒蛾在赣西北一年发生5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孵化。其各代幼虫发生期为:第一代4月中旬至5月上旬,第二代6月上旬至6月下旬,第三代7月下旬至8月中旬,第四代9月中句至10月上旬,第五代11月上旬至11月下旬。该虫近几年在我场严重发生,危害猖獗,今年第二代暴发成灾,使400多亩茶园都受害。  相似文献   

9.
<正>我县在秋蚕期和晚秋蚕期,常常遭遇连绵阴雨天气或较强降雨,空气湿度大,为僵病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桑螟、桑尺蠖、野蚕等野外昆虫危害桑树的高峰期,这些害虫在感染僵病后可通过其污染的桑叶,传染给家蚕,导致家蚕发生僵病。我县家蚕发生的僵病有白僵病、赤僵病、黄僵病、绿僵病等几种,以白僵病为主,约占全部僵病的95%左右。白僵病发生将造成蚕量减产,最终影响蚕农收入,所以应搞好白僵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桑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以幼虫寄生桑树顶芽内,用口器咬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轻者造成顶芽畸形弯曲,重者造成“止心“,腋芽萌发,侧枝丛生,叶质老化,树势矮小,桑叶减产20%~40%。目前该虫已成为我县桑树主要害虫之一。笔者经几年对桑瘿蚊的调查、防治,总结出一整套防治桑瘿蚊的综合措施。1 桑瘿蚊的生活规律桑瘿蚊在我县1年发生5代,各世代幼虫发生期一般为第1代在6月中旬末;第2代在7月上中旬;第3代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8月中下旬;第5  相似文献   

11.
野蚕卵和野蚕黑卵蜂寄生卵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品南  胡萃 《蚕业科学》1991,17(3):131-136
用7种方法、11个聚集度指标,测定分析了越冬代和发生代野蚕卵块、卵粒、野蚕黑卵蜂寄生卵块、卵粒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越冬代和发生代野蚕卵块均符合所拟合的Poisson分布,Neyman A型分市及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表明:越冬代野蚕卵块、卵粒、被寄生卵块、卵粒呈聚集分布,发生代则以均匀分布为主。同时还考查了卵块在桑树各部位的分布,并确定了资料代换公式和最适抽样数,制定了发生代野蚕卵块的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12.
家蚕微粒子与野外昆虫交叉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蚕微粒子Noseum bombycis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通过人工添食试验发现家蚕微粒子经桑叶传染能引起桑毛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褐刺蛾、白毛虫、甘蓝夜蛾、菜粉蝶等多种野外昆虫发生微粒子病。再从接种发病的野外昆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菜粉蝶中抽提出微粒子,回接至家蚕,能再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但桑叶(?)人工添食N.b后不发病。 在桑田野外昆虫中检出多种形态的微粒子,但主要是家蚕微粒子。野外昆虫和家蚕间微粒子的交叉感染有二种情况:—是野外昆虫的微粒子感染给家蚕;二是家蚕微粒子传染给野外昆虫,反过来再由野外昆虫传染给家蚕。在生产上,后者是主要的。在多年饲育原蚕的地区发现,野外昆虫中的家蚕微粒子病有多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 ,我省部分茶园茶黑毒蛾为害十分猖獗 ,曾多次出现大片茶园茶树被食光秃的情况。造成灾害的原因 ,主要是对茶黑毒蛾的为害特点了解不够 ,防治失时所致。1 发生为害主要特征茶黑毒蛾在我省一年发生 5代 ,以卵越冬。翌年3月中旬初越冬卵开始孵化 ,4月下旬开始化蛹。各代幼虫的发生时间为 :3月中旬至 4月下旬 ,5月下旬至 6月下旬 ,7月上旬至八月上旬 ,8月中旬至 9月上旬 ,9月下旬至 1 1月中旬。成虫卵多产在茶树蓬面下方两侧老叶背面 ,也有少数产在枝干、杂草等上。各代的低龄 (一、二龄 )幼虫期仍群栖于原位置(叶…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桑树灰色膏药病被害株桑叶质量的变化,在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分别就该病桑叶对家蚕幼虫生命力,茧质和卵质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是桑树灰色膏药病(病情指数34.58%)被害株叶虽然对家蚕幼虫期及茧质的影响较小,但对卵质的影响较大,种茧育桑园应重视该病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山东菏泽地区近几年柿举肢蛾为害日趋严重 ,以幼虫钻食柿果 ,致使幼果干枯 ,大果早熟变红、变软 ,造成大量落果 ,无法食用。一般年份虫果率即达4 5 %~ 6 5 % ,严重影响柿果产量和品质。柿举肢蛾在菏泽地区一年发生 2代 ,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树皮缝隙和根附近 5~ 10cm深的土中越冬 ,少数在树上干果或柿蒂上越冬。越冬代幼虫翌年 4月下旬化蛹 ,蛹期 19天左右 ,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 ,5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 5月下旬第 1代幼虫开始孵化为害幼果 ,6月为为害盛期 ,7月上旬出现第 1代成虫 ,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第 2代幼虫 8月初开始为害柿果 ,直至…  相似文献   

16.
夏季日照充足,气温高,是桑树的旺盛生长季节,亦是各种桑树害虫严重发生的季节.在夏季四川各地的主要桑树害虫有桑螟、野蚕、褐金龟、桑天牛、黄星天牛、云斑天牛、黄天牛、桑红蜘蛛、桑蓟马、桑粉虱、桑白蚧等.如桑螟的第2代、第3代、第4代发生于6、7、8月,各地为害都相当严重,在1995年北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对发生在云南保山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植株上的桔斑簇天牛Aristobia approximator(Thomson)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桔斑簇天牛1年发生1代,以卵和1~3龄幼虫在产卵槽底部和蛀食坑道内越冬。越冬期大龄幼虫于翌年3月下旬化蛹,低龄幼虫于5月下旬化蛹,蛹平均历期65~78d。6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成虫羽化期,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成虫平均寿命为38~47d。7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产卵期,树皮厚度为3~5mm之间的产卵量最多,产卵率为96.03%。7月中旬至11月下旬为卵孵化期,卵孵化率为91.80%,卵的平均历期18~25d。10月中旬卵和幼虫进入越冬,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平均气温在10~15℃时越冬卵孵化率下降为57.30%。越冬期幼虫处于持续蛀食发育状态,幼虫平均历期为225~240d,幼虫大致分为6龄,4~5龄幼虫取食量最大,平均单日蛀道容积为28.26cm3。  相似文献   

18.
野蚕(Bombyx mandarina Leech)亦称野桑蚕,属鳞翅目蚕蛾科,分布于我国桑树种植地区,北起辽宁,西至陕西、四川、贵州,南迄湖南、江西,东达沿海各省及台湾等地均有发生。总体上,野蚕年发生代数由北向南依次增加,据报道黑龙江省年发生1代;辽宁、河北省年发生2代,5~6月份危害最重;山东省年发生2~3代,以第2代危害最为严重;陕西安康地区年发生3代,有3眠和4眠两种(彭云武等,2006)。黄尔田(1980~1984)对江浙沿太湖流域的野蚕调查表明,野蚕在浙江嘉湖一带年发生3代,个别孵化较早的越冬卵能够产生第4代,而太湖流域的吴县地区则以4代为主(李兵等,20…  相似文献   

19.
桑橙瘿蚊(Diplosis mori)是大丰市桑树主要虫害之一,年发生6~7代,主要危害桑树顶芽,轻者顶芽弯曲,重者顶芽变黑霉烂,腋芽萌发.如此反复几次,桑树顶芽成扫帚状,枝条仅有正常枝条一半,严重影响中、晚秋蚕的饲养,造成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大幅度下降.桑橙瘿蚊发生期预报一般都是从5月中旬到6月上旬,每隔2d淘1次土,查囊胞幼虫和蛹的发育进度,其工作量十分繁重.  相似文献   

20.
野蚕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是蚕桑生产上的重要防治对象。同时,野蚕又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研究材料,对于了解家蚕的起源和进化、开展遗传育种以及抗性研究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关于野蚕方面的研究情况,其中包括野蚕的生活习性、遗传物质、人工饲养、防治方法及抗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