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果蔬复合饮料研制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果蔬复合饮料不但可以使各成分间营养互补,同时也可借助各个成分中特有的风味,获得具有较佳感官品质的饮品。该研究设计的饮料配方是以野生植物沙棘原汁、酸枣汁等为主要原料,配以海带汁、冬瓜汁、姜汁等调配而成。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沙棘原汁、酸枣、海带、冬瓜、姜等。1.2工艺流程水果、蔬菜→挑选清洗→浸提榨汁→过滤→精滤→调配→装瓶→灭菌→冷却→检验→包装。2加工工艺要点2.1原料精选果蔬汁液多、香味浓郁、色泽鲜艳、充分成熟新鲜原料。2.2果蔬汁制备2.2.1沙棘汁首先在沙棘原汁中加0.5%明矾,静置6~12h,然后加热至90~95℃(…  相似文献   

2.
以太谷壶瓶枣、茉莉花茶为主要原料,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主要研究了茶叶的类型、茶水比、复合汁配方对红枣茉莉花茶复合饮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枣茉莉花茶复合饮料最佳的生产工艺条件为:茉莉花茶与水的比例1:100,茶汤与红枣汁的混合比为1:1,蔗糖用量4%,柠檬酸用量0.05%,食盐用量0.10%。该饮料风味浓郁,口感柔和,具有保健、清凉止渴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以山楂和胡萝卜为原料,研究山楂汁的最佳提取条件、山楂胡萝卜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以及复合稳定剂的最佳用量。结果表明,山楂汁提取的最佳条件是山楂与水的比例为1∶4,软化温度为85℃,浸提时间为1.0 h;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每100 mL复合饮料中山楂汁65 mL,胡萝卜汁20 mL,白砂糖14 g,柠檬酸0.05 g;复合稳定剂为CMC与卡拉胶,其比值为1∶2。所研制的复合饮料颜色橙红,酸甜适宜,稳定性好,风味良好。  相似文献   

4.
以红枣和生姜为主要原料研制复合饮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红枣生姜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红枣汁与生姜汁的质量比为4:1,白砂糖添加量为7.5%,柠檬酸添加量为0.25%.用该配方制成的复合饮料酸甜适口,具有浓郁的红枣香气和生姜的微辛辣味,是集营养和保健于一体的天然饮品.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苦瓜番茄汁复合饮料研制工艺。试验结果表明,以鲜苦瓜和番茄为原料,经正交试验和感官评定优选制得的苦瓜与番茄复合汁饮料,兼得苦瓜和番茄的营养与风味。  相似文献   

6.
以柚汁作为主要原料,与柑橘汁复配研制一种新型复合饮料,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复合饮料的最佳风味配方.结果表明,柚汁复合饮料最佳配方为柚汁含量50%,柑橘汁含量10%,白砂糖含量8%,柠檬酸含量0.2%.  相似文献   

7.
以柚汁作为主要原料,与柑橘汁复配研制一种新型复合饮料,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复合饮料的最佳风味配方。结果表明,柚汁复合饮料最佳配方为柚汁含量50%,柑橘汁含量10%,白砂糖含量8%,柠檬酸含量0.2%。  相似文献   

8.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牛蒡酸角复合饮料的制作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柠檬酸添加量0.10%,CMC-Na添加量0.15%,加糖量8%,加水量40%,牛蒡汁与酸角汁质量比20∶40(1∶2),总量60%。制得的产品呈透亮的淡咖啡色,酸甜适口,均匀无沉淀、无异味,具有牛蒡和酸角的特殊清香,且牛蒡和酸角风味协调。  相似文献   

9.
草莓胡萝卜复合果蔬汁饮料的工艺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果蔬汁是一种新型的保健饮料。复合果蔬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欢迎。试验以胡萝卜和草莓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逐步优化出胡萝卜草莓复合饮料的最优配方。试验结果表明,胡萝卜在温度90℃±5℃下热烫5min,其出汁率较高;胡萝卜、草莓复合果蔬汁饮料的优化配方为:复合果蔬汁25%(草莓汁与胡萝卜汁的比例为1∶6),白砂糖10%,柠檬酸0.18%;复合稳定剂为0.30%的CMC-Na+0.10%的海藻酸钠,有较好的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食用仙人掌与红枣为原料,研制出复合饮料生产工艺。通过对仙人掌汁和红枣汁配比的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食用仙人掌红枣复合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为:仙人掌红枣复合汁的配比为5∶5,加糖量为4%,加柠檬酸量为0.03%,复合稳定剂加入量为羧甲基纤维素钠0.2%+海藻酸钠0.3%,杀菌温度为100℃,杀菌时间为8~15min。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冬瓜干物质和氮磷钾钙镁养分的累积与分配动态规律,为冬瓜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大型黑皮冬瓜‘铁柱2号’为供试品种,分别于苗期、花期、初果期、膨果期和成熟期5个生育期,取植株叶片、叶柄、茎秆和果实4个部位,测定干物质和氮磷钾钙镁养分含量。冬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呈现“S”型曲线,整个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为4903 kg/hm2,果实干物质累积量为3438 kg/hm2,收获指数0.7。冬瓜的养分吸收总量表现为K>N>Ca>P>Mg,分别为293、104、103、24和20 kg/hm2。冬瓜中氮、钾、钙、镁的累积量均在初果期时达到最大,分别占冬瓜整个生育周期吸收总量的39.9%、32.7%、30.1%和40.9%。磷的养分吸收主要是在成熟期,占冬瓜整个生育周期吸收总量的47.6%。冬瓜各生育期的养分需求总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应当根据栽培目标及时调整施肥策略,初果期是冬瓜高产需肥的关键时期,应当重视坐果后钙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镁和微量矿质元素对黑皮冬瓜外观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索提高黑皮冬瓜品质的施肥途径,通过补充镁、铁、锌、硼等中微量营养元素,研究中微量营养对冬瓜外观和内在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补充镁营养显著改善了冬瓜果形、提高果肉硬度、提高糖酸比23.4%;显著增加了冬瓜果肉钾、磷、钙和镁含量,对Vc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微量元素对冬瓜果型和硬度的影响较小,平均提高糖...  相似文献   

13.
对冬瓜果肉叶绿素含量遗传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冬瓜果肉颜色控制基因的挖掘和果肉颜色的改良育种奠定基础。以冬瓜果肉白色纯化自交系(LT-1)为P1,果肉绿色纯化自交系(LT-2)为P2,构建四代遗传群体(P1、P2、F1、F2),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的遗传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主基因和多基因对冬瓜果肉种的叶绿素含量影响,探究冬瓜果肉叶绿素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冬瓜果肉中叶绿素含量是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调控,F2分离群体中的主效基因遗传率为82.0696%,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a为-1.477,显性效应ha为-1.465,且显性度ha/da接近1,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b和显性效应hb分别为-0.835、-0.715,显性度ha/da...  相似文献   

14.
冬瓜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括了国内外冬瓜育种方法、抗性机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贮藏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对冬瓜育种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黑皮冬瓜干燥品质及降低干燥能耗,对黑皮冬瓜分段式变温热泵干燥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湿度对冬瓜干燥过程、瓜干品质及干燥能耗的影响,确定了最适相对湿度为40%和50%。根据最适湿度条件下干燥前期温度的波动情况设计了4种分段式变温干燥工艺,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对4种工艺进行比较,得到了最适分段式变温热泵干燥工艺为:温度50℃(5 h)-60℃(至结束),相对湿度50%,循环风速1.5 m/s,瓜片厚度6 mm。将热泵干燥方式与传统的电热干燥方式进行比较,发现热泵干制的瓜干品质显著优于电热干制的瓜干(P0.05),热泵恒温干燥较电热恒温干燥节能38.93%,热泵变温干燥可在进一步提升瓜干品质的同时较热泵恒温干燥节能11.25%。  相似文献   

16.
冬瓜疫病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冬瓜疫病是冬瓜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由疫霉菌引起,在雨水充足和温度适合条件下,该病菌的潜育期短,传播速度快,危害损失重。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仍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且用药单一,防治效果不理想,为探讨防治冬瓜疫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该文从抗病品种、农业措施、嫁接、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对当前冬瓜疫病的防治进行了综述,并对一些措施对该病的防治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技术在冬瓜种质资源创制中的效果和探索适宜的冬瓜种子诱变体系,采用EMS磷酸缓冲液对冬瓜种子进行诱变处理,研究了处理浓度和诱变处理时间对冬瓜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并对冬瓜M1、M2代突变体的田间生物学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的诱变条件为1.2% EMS诱变12 h,在此条件下,冬瓜种子发芽率、成苗率分别为54.67%、51.83%,接近半数致死浓度;在该诱变条件下大规模处理冬瓜种子10000 粒,催芽播种4752 粒,成苗4500 株,植株具有典型的EMS处理后的真叶畸形、黄化等特征,证明EMS诱导成功,自交授粉获得586 个自交瓜。种植M2代株系后获得叶、花、果实和株型等相关的突变体,突变率分别为27.22%、26.80%、20.47%、16.06%,冬瓜总突变频率为11.53%。本研究建立了冬瓜种子EMS诱变体系,构建了冬瓜突变体库,为冬瓜功能基因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将浸提法提取的枸杞清汁、榨汁法榨取的苹果汁和蜂王浆清液混合调配,用正交设计选取最佳配方,制得澄清枸杞蜂王浆苹果汁复合保健饮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