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湖湘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的努力方向以及湖湘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已被列入滁州市级以上的非物质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49项。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不能适应皖东地区人文旅游发展的客观现实。目前皖东地区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受众性不强、原真性缺失等问题。根据皖东地区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的各自不同特点,提出民间美术观赏类,民间音乐、歌舞、曲艺、戏曲、杂技等表演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非遗项目因类而宜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3.
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丰富多样。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天水市积极探索非遗发展的新路径,采取建立非遗工坊、举办特色活动等措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助力乡村振兴,但还存在人才基础薄弱、文化主角缺位、非遗价值重视不够、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维护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培养新型专业人才、培育优秀非遗工坊及非遗展示平台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进而提出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手工技艺、加强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非遗技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是要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以陕西省北张村楮皮纸非遗技艺为例,探索非遗技艺赋能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从而找到非遗技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研究旨在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究,强调现代科技赋能对非遗转化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方法/过程]通过对非遗“双创”内涵进行解读、非遗“双创”重要贡献分析以及科技在非遗“双创”中的分类别场景分析,探讨科技赋能非遗“双创”的6类共性关键技术和3层框架体系。结合非遗传统技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具体实例,展示现代科技在非遗“双创”中的促进作用和对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要深入思考和防范现代科技对非遗项目的潜在风险和挑战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武夷分茶技艺茶百戏始于唐、兴于宋,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古茶艺,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经济开发与社会和谐价值。但由于规模小、资金少,加之技艺传承后续乏人,以及开发利用不能适应现代商业环境等问题,此项茶艺的传承与发展遭遇瓶颈。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非遗传承的队伍建设、打造手工技艺非遗产品名优品牌,从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中手工技艺的价值实现和传承空间的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7.
石桥村皮纸制作技艺,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后,其造纸技艺得到了有效的活态性保护。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传播、传承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在此,试从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的角度出发,分析石桥皮纸制作技艺研学旅行开展的可行性,并以研学课程为核心提出改进石桥古法造纸研学旅行形式,使其适应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传播的要求,以期对石桥皮纸制作技艺的文化传播、传承给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湖北青砖茶是我国黑茶鼻祖,属于深度发酵茶。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创始于1368年,技艺传承至今已有650年的悠久历史。本文总结了湖北青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了长盛川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提出了关于湖北青砖茶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扩大湖北青砖茶非遗文化影响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湖北青砖茶是我国黑茶鼻祖,属于深度发酵茶。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创始于1368年,技艺传承至今已有650年的悠久历史。本文分析了湖北青砖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现状,列举了长盛川的相关做法,也提出了对湖北青砖茶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扩大湖北青砖茶非遗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高地,其项目类型齐全、等级和品位较高,如何合理开发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江苏省非遗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格局,形成了苏锡常和宁镇扬两个高密度圈;从类型上看,传统技艺集中于苏州,民间文学集中于淮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主要分布在徐州;从级别上看,国家级和市级非遗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而省级相对均衡。江苏省非遗分布与河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河流等级越高非遗数量越多;与地方文脉有密切关系;有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集聚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医药是我国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包含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也体现着丰富的医学科学价值。本文在分析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系统、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方法,从医疗服务、学术研究、技术传承、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产业创新等六方面,集中探讨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非遗文化作为新疆宝贵的文化资源,将其独特魅力与乡村旅游进行融合,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创新,是推动新疆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当前新疆非遗文化资源的旅游经济价值没有得到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资源的选择与乡村旅游特色不协调、不契合,缺乏全局性规划;非遗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存在旅游类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文化类品牌塑造;缺乏高素质人才、旅游服务质量偏低等问题。鉴于此,将从新疆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互动关系入手,探索构建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创立"乡村非遗文化旅游+"品牌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张芳芳  郭荣茂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15-16617
在现代中保护农村传统手工技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福建永春漆篮手工行业的调查分析,研究当地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困境和保护措施,得出农村传统手工技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藏在深山中的广东肇庆四会扶利村,800多年来村民沿袭蔡伦造纸术,手工制作一种用于拜祭祖先的"元宝纸",贴在村口这句话成了村民的座右铭。如今,有着"广东古法造纸第一村"美誉的扶利村,将手工造纸的这项省级非遗技艺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串起乡村振兴的重要宝法。  相似文献   

15.
正陈红军,云梦皮影最年轻的艺人,14岁便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皮影大师秦礼刚学习皮影表演和制作技艺。多年来,他一直在最底层的乡村唱皮影,坚持每天演出不间断;他制作的影子精细唯美,在传统的描样缕刻工艺上多有创新而受到业内赞誉。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社会文明,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恭城油茶"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老百姓饮食、养生、生活息息相关。就中职学校观光农业经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打造传承非遗文化标志,提出顺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职业教育体系融合非遗文化,培养标准化非遗技艺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官雀村引导农民发展手工土布,使这一传统手工业开始走俏市场。官雀村织了一辈子土布的杨长命老大娘压根都没有想到,这手工土布1米居然能卖17元。手工还是那传统手工,技艺还是那老式技艺.不一样的是现在的手工土布可比以前的颜色、样式花哨多了。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非遗开发利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进程中的冲突或博弈问题现实而深刻地凸显出来。本文就非遗文化认同感缺失、非遗传承内生动力不足、坚守传统和文化创新的矛盾等问题做了剖析,从利用非遗资源打造高质量乡村文旅IP、重视新媒体运用、强化高素质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文旅融合长效机制等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使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成为助推甘肃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视域下,本文系统分析了乡村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文化价值溢出角度,依据乡村非遗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特征,借鉴解析、提取、整合、衍生等设计手法,深入挖掘乡村非遗文化内涵,按照认知、认同到热爱的消费心理规律,围绕目标与原则、计划与构思、视觉传达方式及其全息管理过程,分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华文明”模式的新时代乡村非遗文创精神产品设计和“非遗文化+思维创新+独家定制”模式的新时代乡村非遗文创物质产品设计管理策略,营造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需要的新时代乡村非遗文创产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从非遗文化的多重价值中分析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以经济价值促进文化生产力兴盛,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广西资源瑶族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为例,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广西民族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分析认为非遗文化产业化应在坚持自身文化传承性的基础上设置总体方向,制定战略目标、增强人才驱动,传承创新非遗、实施产业融合,提升增值空间,以实现本土非遗文化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