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农户生计响应视角,定性分析了城镇化减贫的机制、路径和影响因素,并揭示了城镇化减贫效应分异的发生机制。分析表明:外部环境和家庭内部因素不同引起农户城镇化生计响应分异,而不同的农户生计响应又引起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差异,进而导致城镇化减贫效应的空间异质性。提出保障农户合法财产权益、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制度、加大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户生计问题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找寻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山区农户生计的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北部山区围场县六合店村为案例,通过梳理村内农户生计的演化过程和现状特征,分析当前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农户生计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生态耦合分析视角,将乡村旅游目的地视为局域性的社会—生态系统,"旅游活动"视为对系统的扰动,"参与旅游"视为农户生存理性下的适应性生计策略;借鉴可持续生计框架对福建省5个案例村乡村旅游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综合运用主客观权重法对农户生计资本和生计脆弱性进行评价与分类对比分析,探究农户生计资本和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在改善农户生计资本的同时也对当地社会—生态系统形成全面扰动和冲击,农户生计脆弱度整体处于中高水平。不同案例村、不同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生计情况表现出较大差异。除了生计策略,农户生计资本还受到旅游公司合作、村干部能力和农户互助交流的显著正向影响。社会子系统遭受的不利扰动是农户"降低脆弱性"的最大障碍,社会资本和认知资本本身的高度不稳定性是驱动生计脆弱度上升的关键因素。因此,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确保农户土地增值收益,引导农户自组织建设,以制度供给保证农户对社区公共事务的主导权,改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建立更高覆盖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户抵御生计风险的能力,降低生计脆弱性。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脱贫县溆浦县作为研究区域,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三个维度选取12个评价指标和从生计资本响应、生计方式响应、生计产出响应和生计空间响应四个维度选取8个评价指标构建溆浦县土地生态安全利用与农户生计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子系统指标权重,结合2007—2020年溆浦县土地生态安全利用和农户生计响应子系统指标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地生态安全利用指标对农户生计响应程度影响,表明农户对土地生态安全利用具有选择差异,土地生态安全系统发展与农户生计响应呈正相关,土地生态安全系统越高越有利于农户生计增长。  相似文献   

5.
农户的生计策略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正在和即将发生变化,只有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够有效引导农户生计行为,破除乡村建设行动的各种阻力。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利用CFPS四期追踪数据,运用转移概率矩阵和Log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生计策略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验证稳健性。结果表明,不同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资本结构存在差异,无论何种生计策略的农户,人力资本在5种资本中都最大。短期内多数农户选择维持原有生计策略,动态调整过程较慢,有土地转入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非务工型生计策略。社会资本对农户趋务工型策略变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受教育年限和健康对生计策略变动具有正向影响。与东部地区农户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务工型生计策略。因此,应加大农村产业多样化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户策略转变速度;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农户参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推动农户社会资本积累;扩大对农村教育与医疗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6.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举措,搬迁后的脱贫人口能否获得稳定的生计适应,对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山西省永和县2014—2019年1149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追踪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易地搬迁前后农户的收入存在显著差异,且搬迁后明显高于搬迁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安置区域[县城或乡(镇)]对搬迁户的收入也有显著的影响.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易地扶贫搬迁户收入结构中不同收入类型的重要性,发现2014—2019年财产性收入呈上升趋势,工资性收入不稳定,经营性收入呈下降趋势,转移性收入变化不大.同时就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生计适应而言,乡(镇)安置优于县城安置.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度吉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分析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探究了影响两者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吉林省的城乡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乡村文化站机构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村民居委会数等乡村振兴指标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贡献较大;互联网普及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新型城镇化指标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贡献较大。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树立科学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创新步伐、创新城乡发展模式,以推动吉林省的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金融资本是生计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增值的重要保障,山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对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浙江省7个县(市)的样本数据,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利用熵值法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金融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户不同类型生计资本得分差异较大,金融资本的得分较低。(2)金融资本对林业为主型生计策略呈显著正向影响,金融资本对兼业林业型农户生计策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和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显著影响。因此,从促进农户生计策略多元化角度出发,提出提供金融支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制度建设,拓宽农户融资渠道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农户可持续生计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梳理中国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有助于总结近20年中国农户生计和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而为更好地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献计献策。【方法/过程】以2000—2022年间(截至2022年3月31日)CNKI数据库中检索出的相关文献为基础数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中国农业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变化和现状,以此反映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变化。【结果/结论】2000—2022年间,该项研究的载文量一直在增长;研究涉及学科集中于农业经济、公共管理和社会学;研究关键词中心性较高;形成了11个聚类和3类研究主题;这20年依据研究热点的不同可大致分为3个时期,即发展农业生产时期、生态农业时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期。综观20年来的研究历程,该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但缺乏理论创新以及农户生计的动态、宏观研究。未来应加强理论创新和动态宏观研究,巩固生态农业和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户生计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户群体内部的分层。基于农户生计方式,利用可持续农村生计分析方法,区分了三类不同的农户。以湘南莲花村为个案,考量中国农户的异质性融资需求,构建差异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把握农户内部不同层次的个性金融需求,不利于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促进不同农户生计方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十九大提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升乡村经济、保护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农村文化,更在于从过去"以城带乡"的模式中脱离出来,突出城乡并举的"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化解城乡难题,在"以城带乡"的同时发展"以乡促城",共同致力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13.
引导农户自愿参与闲置宅基地退出是提高宅基地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城乡融合发展为其退出提供了驱动力。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和代际效应理论,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并运用Probit模型、IV-Probit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城乡融合发展、农户代际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调研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明显,65.77%的农户愿意有偿退出闲置宅基地,追求城市较好的就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为退出宅基地的主要诱因。人口融合、经济融合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土地融合、社会融合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负向抑制作用。村庄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口融合发展对近郊型农户退出宅基地有显著促进作用。代际能调节城乡融合发展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方向,人口融合、经济融合发展正向提高了新生代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土地融合、社会融合发展反向抑制了老一代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因此,为推进闲置宅基地退出工作,提出了统筹管理城市住房指标与农村宅基地指标以优化宅基地管理制度,推动宅基地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提高农户城市融入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对科学研判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效应、实现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湖北省部分县市的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效应。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土地综合整治可促使农户生计脆弱性显著降低,并显著提高其生计恢复力和生计韧性,且多种检验均显示研究结果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土地综合整治对不同类型农户生计韧性的提升作用呈现“低收入—低依赖”>“高收入—低依赖”>“低收入—高依赖”>“高收入—高依赖”的分异特征,还受到地貌类型差异的影响,平原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户生计韧性的提升效果大于丘陵地区。因此,土地综合整治应遵循“以人为本、夯实民生”的发展理念,树立统筹协调的系统治理观,全面优化农地功能与效能,构建低环境风险、良性运转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格局,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因地制宜挖潜区域产业特色,才能有效降低农户生计脆弱性、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农户生计的韧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探索农户参与旅游扶贫的有效路径,对夯实旅游扶贫成效、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湖南雪峰山景区实地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贫困农户参与机会较少、参与能力有限、管理机制尚待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从拓宽农户参与渠道、提高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体制等方面着力巩固农户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意义。从农户认知视角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研究能够推动这一战略更加有效地落地和实施。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5个村庄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式获得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农户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涉及自身利益的方面认知程度较高,农户的人口学差异对乡村振兴战略感知的差别较小,影响农户对乡村振兴战略认知的因素作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乡村生活保障、乡村治理效果、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乡村背景下,探讨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创业行为的影响,对于促进农户增收和乡村产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信息效应与决策行为理论,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创业行为的影响,探讨主客观风险偏好在数字技术使用与农户创业行为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农户创业比例为9.4%,创业积极性不高;数字技术使用的农户比例为44.6%,使用率偏低;主观风险偏好超过其样本均值和持有金融产品的农户比例分别为40.6%和1.9%,风险偏好程度较低。使用数字技术的农户比未使用数字技术的农户创业比例高出8.8%,主客观风险偏好较高的农户创业比例比主客观风险低的农户分别高出4.0%和10.1%。数字技术使用显著提升了农户创业概率和创业强度,且低学历、在婚、参与借贷、人情支出较高、处于东部地区的农户在使用数字技术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创业;数字技术使用强度(时长)和深度(学习、社交、商业活动)均可显著促进农户创业;主客观风险偏好在数字技术使用提升农户创业概率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政府应通过加快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互联网创业技能和创业...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四川省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农户社会资本以社会网络、社会声望、社会信任、社会参与4个维度表征,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政府监管机制、市场机制以及教育引导机制的农户响应意愿,构建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分析多维度社会资本对农户响应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资本不同维度对农户的响应意愿有显著积极影响,在构建和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机制时,应重视对农户社会资本的利用。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存在服务不够均衡、供给主体错位、机构难以持续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关于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研究也日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为保障和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借助文献研究法,通过列举与分析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相关框架、健全法律体系、落实监管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