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夏秋茶为原料,结合乌龙茶和蒸青绿茶加工工艺,研究不同蒸汽杀青时间对花香型蒸青茶内质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分别测定成品茶的茶多酚、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蒸青时间越长,内质成分转化越多,7 min较5 min的茶叶茶多酚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分别减少0.23%和0.20%;游离氨基酸显著降低,降幅达到6.10%;茶叶色泽、滋味、外形、香气均受到不良影响。花香型蒸青茶工艺可以提升夏秋绿茶的品质,杀青时间以杀透为标准,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2.
<正>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气候、土壤与环境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茶叶。测定结果显示,该县茶叶茶多酚含量34.22%,氨基酸含量4.2%(其中茶氨酸含量高达3.26%),茶多糖含量4.2%,香气相对总量最高达65.88%。较高的氨基酸含量和香气相对总量,使该县茶叶口感舒适独特,天然花香浓郁。在历届茶叶品比大赛中,该县茶叶多次荣获大奖,尤其是"圣水毛尖"曾多次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中茶杯"一等奖、"鄂茶杯"金奖。"圣水绿茶"已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的铁和锰均为植物生长发育的有益元素。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进行茶树盆栽土培试验,以铁、锰肥为自变量,茶叶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为目标函数,设二因素五水平,探讨了铁锰配施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锰肥施用浓度为0.12 g/kg和铁肥施用浓度为0.03 g/kg时,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交互效应最高,平均含量分别为24.78%和2.96%;当锰肥施用浓度为0.12 g/kg和铁肥施用浓度为0.24 g/kg时,茶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交互效应最高,达到理论最高值,平均含量分别为2.19%和2.65%。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茶树品种一芽二叶蒸青固样方式中主要生化成分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其主要生化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不同蒸青时间对茶叶水浸出物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对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茶叶蒸青时间宜控制在4分钟到5分钟,此时茶叶中内合成分尤其是水浸出物含量的保留量最大。  相似文献   

5.
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生化特性,本文以云南省勐海县境内种植面积较大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茶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组分进行检测及对比,对不同品种间儿茶素组分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勐海大叶茶、大黑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5个云南大叶种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均超过30%(干重),分别为35.4%、31.2%、34.8%、37.6%、31.7%;总儿茶素含量均超过20%(干重),分别为24.5%、26.2%、29.7%、32.3%、22.7%;主要儿茶素单体中ECG、EGCG、EC含量较高,以ECG和EGCG所占比例较大,C、EGC、GCG含量较低,均未达到1%。儿茶素组分5个品种均以酯型儿茶素(EGCG、ECG、GCG)所占比例较大,占茶多酚总量比例在54.49-72.18%之间、占总儿茶素含量的比例在76.53-84.58%。总体来看,研究所选的5个云南大叶种茶中茶多酚、总儿茶素含量较高,主要儿茶素单体中以酯型儿茶素为主,但是不同品种间茶多酚、总儿茶素及主要儿茶素单体(除GCG)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不同仓储地区普洱茶品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试验选取4种普洱茶(景迈山、冰岛、千家寨、混合型乔木春茶)分别自然仓储于昆明和石家庄两地,并进行感官品质评价并分析其主要内含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仓储环境及原料均可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变化。存放于昆明的景迈山茶样中游离氨基酸和总糖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存放于石家庄的茶样(P0.01),而茶多酚和黄酮类含量极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1),结合感官品质评定,存放于昆明茶样呈现出甜香馥郁、浓厚回甘的品质特征;存放于昆明的冰岛茶样中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5),游离氨基酸含量极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1),结合感官品质评定,存放于石家庄的茶样茶汤具有汤色橙黄明亮、甜醇回甘的特征;存放于昆明的千家寨茶样中茶多酚和总糖含量极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1),黄酮类含量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5),游离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石家庄茶样(P0.01),结合感官品质评定,存放于石家庄茶样具有更为甜醇的品质特征;存放于昆明的混合型茶样中茶多酚、总糖含量极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1),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5),结合感官品质评定,存放于石家庄茶样呈现出陈香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开发富硒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肥对茶叶硒形态、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等化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无机硒含量、有机硒含量与总硒含量随叶面喷施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随叶面喷施硒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面喷施0.02 g/L处理茶叶各化学品质指标含量最高,化学品质满足GB/T14456.3—2016标准要求,茶叶硒含量满足GH/T1090—2014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不同速溶茶茶叶原料与茶渣主要成分及金属离子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茶渣的综合利用,分析了不同种类速溶茶茶叶原料与茶渣中的主要成分及金属离子含量。理化指标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叶相比,不同种类速溶茶茶叶茶渣中的粗蛋白、纤维素含量分别提高了25.77%~38.56%、32.57%~58.54%,而粗脂肪、灰分含量分别下降了61.55%~70.79%、47.72%~56.72%。品质指标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叶相比,不同种类速溶茶茶叶茶渣中的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含量的下降率分别在58.34%~67.93%、46.95%~61.05%、49.33%~58.09%范围内。金属离子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叶相比,不同种类茶叶茶渣中的金属离子铅、铜、砷、镉含量有所下降,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速溶茶制作后的茶渣中依然含有较多的有益成分,特别是粗蛋白和纤维素,同时也含有较多的金属离子,研究结果为后续茶渣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茶渣的综合利用,分析了不同种类速溶茶茶叶原料与茶渣中的主要成分及金属离子含量。理化指标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叶相比,不同种类速溶茶茶叶茶渣中的粗蛋白、纤维素含量分别提高了25.77%~38.56%、32.57%~58.54%,而粗脂肪、灰分含量分别下降了61.55%~70.79%、47.72%~56.72%。品质指标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叶相比,不同种类速溶茶茶叶茶渣中的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含量的下降率分别在58.34%~67.93%、46.95%~61.05%、49.33%~58.09%范围内。金属离子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叶相比,不同种类茶叶茶渣中的金属离子铅、铜、砷、镉含量有所下降,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速溶茶制作后的茶渣中依然含有较多的有益成分,特别是粗蛋白和纤维素,同时也含有较多的金属离子,研究结果为后续茶渣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氮磷钾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茶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为国际上公认的茶叶品质成份。氮、磷、钾是茶树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它们与茶叶品质成分的形成与含量有着密切关系。适量的施氮对茶叶品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施氮不足或过量则会对茶叶品质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此外,茶树有喜铵耐铵的特性,施用NH4+—N肥有利于改善茶叶品质。磷能促进类黄酮物质的形成以及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钾能显著提高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等内含物的含量,对水浸出物、儿茶素等含量也有影响;不同钾肥品种对茶叶品质影响不同,就提高茶叶氨基酸的效果而言,以硫酸钾最好。氮、磷、钾三种元素配合施用对提高茶叶品质起到良好的效果,单施其中一种不仅无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反而会使茶叶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11.
参考国家标准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中方法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法,在772nm的波长下,对市售茶多酚粉剂样品中有效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本文为同类检测提供参考,为茶多酚应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树脂法绿色制备茶多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中低档茶叶资源利用率,解决目前茶多酚生产工艺使用较多氯仿、乙酸乙酯等有毒有机溶剂、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以中低档茶叶为原料,采用食用级乙醇和水2种易得、安全的溶剂,比较BYX、HPD200A、HZ103、HZ841、NKA-9、PA、ADS17、XDA5、XDA7、NPS1、NPS2、HP20等12种树脂对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的静态吸附和解吸附效果,筛选出较好的绿色制备树脂BYX,并应用BYX树脂对茶多酚进行动态洗脱研究。结果表明,以2 BV/h流速、80%乙醇体积分数、3 BV洗脱体积的BYX树脂洗脱工艺参数进行茶多酚分离制备,茶多酚纯度和得率分别可达到98.36%和19.56%,咖啡碱含量为0.96%,儿茶素含量为80.82%,EGCG含量为46.52%。该茶多酚绿色制备法工艺简单易行,不使用乙酸乙酯、氯仿等有毒有机溶剂,整个工艺过程不产生毒害污染物,安全卫生,产品质量高,可为高质量茶多酚产品的工业化绿色生产制备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茶树间作巨菌草对秋冬季节茶叶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本研究对茶与巨菌草复合栽培模式下茶叶生化成分含量进行对比测定。结果表明:间作巨菌草后,茶叶咖啡碱含量、茶多酚含量及游离氨基酸总量均低于对照,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间作巨菌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  相似文献   

14.
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多酚品质分析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多酚品质状况,根据现有资料,选取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进行茶叶主要内含成分分析,并对茶多酚、儿茶素组分进行茶多酚逆转阀值、儿茶素品质指数、苦涩味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黔湄419’、‘黔湄502’、‘黔湄701’茶多酚含量全年平均含量分别为25.4%、26.5%、25.8%,而‘福鼎大白茶’仅17.6%,比‘福鼎大白茶’高出6.8%、8.2%、7.2%。高茶多酚茶树品种与普栽种‘福鼎大白茶’多酚含量差异显著。EGCG含量与儿茶素总量虽然与‘福鼎大白茶’未产生显著差异,但含量均高于‘福鼎大白茶’,分别高出24.7%、12.5%、17.8%和33.7%、24.3%、23.1%,说明3个高茶多酚茶树品种具有较好的品种优势。茶多酚逆转阀值均在水浸出物的40%~60%之间,制作绿茶具会有较好的品质表现。儿茶素品质指数为3.98、4.49和6.06。儿茶素苦涩味指数9.41、9.24和10.51。综合儿茶素品质指数、苦涩味指数考虑,‘黔湄502’多酚类品质要优于‘黔湄419’、‘黔湄701’。  相似文献   

15.
荣华  刘龙  郭庆元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4):118-123
研究茶叶活性成分对梨火疫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稳定性,旨在为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打孔法测定茶叶活性成分对梨火疫病菌的抑菌活性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一步探讨温度、pH和紫外线照射对绿茶提取物茶多酚抑菌活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抑菌活性绿茶提取物茶多酚>壳寡糖,茶皂素没有抑菌活性;绿茶提取物茶多酚MIC为40 mg/mL。绿茶提取物茶多酚10~60℃时抑菌活性保持稳定,但经高温80~100℃处理后,抑菌活性略有下降;在p H 2时抑菌活性增强,碱性条件下抑菌活性减弱;经紫外处理10~50 min后,抑菌活性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而减弱。茶叶活性物质对梨火疫病菌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且绿茶提取物茶多酚具有较稳定的抑菌活性,为其作为天然的农药防治梨火疫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植物多功能营养液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设计,试验就喷施植物多功能营养液(简称营养液)和施用氮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单独喷施营养液和单独施用氮肥均能显著或极显著地增加茶树芽叶密度和百芽重,提高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单独喷施营养液能极显著地增加茶多酚的含量,但单独施用氮肥却极显著的降低其含量;对芽叶密度,营养液与氮肥之间存在互作。对百芽重,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的影响两者之间则不存在互作。  相似文献   

17.
以定植于国家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中的50份云南不同地方茶树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化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筛选特异资源。结果表明,50份云南不同地方的茶树资源茶多酚含量为20.35%~33.02%,平均含量为26.72%;氨基酸含量为1.95%~4.20%,平均含量为2.99%;咖啡碱含量为2.03%~5.17%,平均含量为2.93%;儿茶素总量为8.21%~21.29%,平均含量为11.12%。50份云南不同地方茶树资源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较高,32份试验材料属于高茶多酚茶树种质资源(茶多酚含量≥25.0%),26份试验材料属于高氨基酸茶树种质资源(氨基酸含量≥3.0%),1份试验材料属于高咖啡碱茶树种质资源(咖啡碱含量≥5.0%),1份试验材料属于高儿茶素茶树种质资源(儿茶素总量≥20.0%)。筛选出的茶树种质资源可为茶树遗传改良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茶叶中茶多酚的热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茶叶中茶多酚的生理作用及提取方法,对茶多酚在温度60,70,80,90℃下进行在2,4,6 h时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在高温长时间作用下有效成分(EGCG)明显破坏,90℃下作用6 h,EGCG损失达到59.8%。因此,对茶多酚的研究需要避免高温长时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闷黄时间和温度对黄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闷黄时间和温度对黄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以一芽二三叶福鼎大白茶叶鲜叶为原料,参照传统黄茶加工工艺,分别设置不同闷黄时间和闷黄温度条件处理,测定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茶黄素和可溶性糖等含量,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闷黄时间增加,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茶黄素和水浸出物含量总体上升,氨基酸、咖啡碱和可溶性糖则是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在不同闷黄温度处理下,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随闷黄温度增加而减少,氨基酸、茶黄素和可溶性糖则增加。就感官评价,闷黄时间以4-5 h处理品质最佳,闷黄温度以45℃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20.
微喷灌施用专用水溶肥在幼龄茶树上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施用不同配方的茶树专用水溶肥对茶园土壤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以及土壤中脲酶、蔗糖酶活性和茶叶品质指标的影响,并阐明土壤酶指标与茶叶品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茶叶中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分别与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微喷+专用水溶肥”的模式可以降低茶园土壤pH,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茶叶品质,为北方幼龄茶园种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