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础。党领导乡村治理遵循党的领导-乡村治理-国家建设的基本逻辑,经历渗透动员、全面领导、还权赋能、减负放活和协商共治五个阶段。坚持完善党的乡村组织建设,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乡村治理的实际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乡村治理道路,是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经验。新时代,完善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需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为归宿,以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为条件,以服务民生为重点,构建党领导的一核多元、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顾和梳理百年乡村治理的历程,可将其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传统乡绅过渡时期、基层政权建设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新农村建设时期、乡村振兴时期。纵观由各个时期串联起来的百年乡村治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农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加强作风建设与群众路线的相辅相成;注重培育和发展农村各类治理主体,这些经验启示的积累和沉淀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发展路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接近收官,新一轮的国家发展战略重心正在快速聚焦于"乡村治理"。纵观我国的乡村治理现状,虽然党和国家通过70多年的探索,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和实践经验,但是在人才吸引、产业发展、管理机制和生态保护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短板,需要我们重拾"枫桥经验",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要求,将"枫桥经验"的新内涵植入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探索创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重要方面。青岛市崂山区通过建设"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治理"八小工程",发挥"五级联动"工作机制作用,为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探寻现代乡村善治之路进行了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5.
从全市"农技110"体系建立、全面实施"浙江农民信箱"工程、全市域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等3个方面介绍了衢州市在"数字乡村"建设道路上的逐步探索,并分析了衢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实现衢州市"数字乡村"建设的宏大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提升规划研究和服务能力,基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规划实践,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层面分析规划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提出强化规划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琴  夏卉 《乡村科技》2022,(7):26-29
加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我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过程中存在公私权属不分和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既破坏了公平正义,又影响了村庄环境,降低了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在对江苏省宿迁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内容,系统梳理加强乡村公共治理的举措及成效,探索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背后的内在逻辑,以期为其他地区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头万绪、包罗万象,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它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事关民生大计。作为移民搬迁新农村的天祝县松山镇德吉新村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四个三结合”的乡村治理“德吉模式”,走出了特色乡村善治新路。本文将从治理模式的做法与经过、成效与反响、探讨与评论三方面予以阐释,以期推动乡村和谐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释放乡村治理新活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乡村治理方式已难以满足新形势新需要,以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从建德市"乡村钉"的功能模块和应用场景出发,总结这一实践对推进数字乡村治理的普适性经验,即充分挖掘数据、利用数据,县乡一体、条抓块统,贯穿"最多跑一次"理念,切实调动老百姓积极性,变"经验治理"为"数据治理"。并在进一步挖掘整合数据、迭代升级系统、打通治理堵点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有关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浙江通过实施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农村行动,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创造有利条件。本文在总结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农村行动主要做法的基础上,将其基本经验概括为妥善处理好整体与重点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与守正的关系、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并提炼出为成果转化增添持久活力、为三路进财增设顺畅通道、为双创新锐增累成长沃土、为乡情反哺增配实践载体等强化乡村振兴要素支撑的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以来,群众需求的变化导致了群众工作方式的变化,这为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广大基层党委和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破解时代难题,积极吸纳量化管理工具与互联网技术创立了"积分制"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积分制"已经成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最有活力的机制之一,助推着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平安创建等各项乡村工作的顺利推进,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艰辛曲折和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回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之路,梳理不同发展阶段一脉相承的生态理念与制度设计,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镜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为构建生态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在过去100年间我国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100年波澜壮阔的奋...  相似文献   

14.
15.
“枫桥经验”秉承着“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精髓理念,通过对矛盾纠纷的社会治理,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理念。“枫桥经验”这种治理模式不仅适应中国国情并且为乡村治理提供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模式,其反映了“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管理能力”时代的创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三农"问题及寻找农村发展新动力。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从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的历程、规划与政策措施、主要模式、组织方式、投融资渠道,以及林业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等6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与落实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治理的“柔性工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制度文化,构成了乡村治理活动的组织补充,在农村社会中形成集体意识和社会公约,克服科层制制度安排的局限;村民婚丧嫁娶形成的“半熟人社会”人际网络和社会互动演化为乡村治理活动的情感纽带和感性力量;周期性复现的节日庆典形成的物质、情感、信息交流网络强化了乡村治理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产生的强大内生动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进入社会矛盾增多、维稳形势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为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手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四清运动"时期,浙江枫桥人敢于破除思维桎梏,实事求是地调查"四类分子",采取教育改造、给予出路等方式较好地纾解了社会矛盾,体现了"枫桥经验"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新时期"枫桥经验"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出包括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模式、"大调解"体系和基层综治信息平台在内的一系列新形式、新办法,有效保障了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本文基于浙江枫桥数十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枫桥经验"对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手段的几点启示,以期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事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林业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林业建设经历了早期探索、变革、转型,以及全面建设生态林业四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提倡植树造林发展经济的传统林业向注重保障生态系统的生态林业建设的跨越转变。林业建设的百年历程为新时代生态林业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依靠力量,科技创新是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0.
宽带网络在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起着愈加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国外乡村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创新促进了边远乡村信息化进程,笔者在比较评述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印度等国乡村ICT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剖析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存在的问题,给出宽带乡村建设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研究启示是应当结合区域特征选择宽带乡村建设路径,需要构建宽带乡村投融资的长效机制,明晰区域宽带乡村建设目标,改革与完善信息产业规制政策,健全公私合作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注重推动农村信息化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