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有的耕地后备资源已难以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此自然资源部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以开发残次林地后备资源来获取新增耕地指标,进而保障建设用地指标和粮食安全。基于此,在陕北风沙草滩区定边县波洛池村开展残次林地后备资源开发,本文通过工程的选址和实施工程实例介绍风沙草滩区定边县波洛池村残次林地土地整治技术措施,为风沙草滩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项目的实施将创造新增耕地152. 99hm~2,通过综合整治,将耕地等别提升1~2个等别,同时,创造了794. 5t/hm~2的粮食产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浅谈残次林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残次林面积突增,严重影响农民耕地质量与乡村环境,实施残次林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耕种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定边县残次林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对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为后期相关地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着力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相似文献   

3.
残次林地作为新增耕地来源,突破了传统土地整治项目立项范围,极大缓解了近年来耕地占补平衡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对我国坚守1.2亿hm~2耕地红线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定边县砖井镇候场村曹伙场土地开发项目的梳理,可以更加清晰地认知残次林地土地开发的流程以及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今后全国大范围开展残次林地土地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是保障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近年后备资源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具备可实施条件的后备资源实施难度不断加大,给占补平衡工作带来巨大压力,耕地资源的补充路径也遇到巨大阻碍。残次林地项目是自然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提出的新的补充耕地来源,为缓解人地矛盾和保障1. 2亿hm2耕地红线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对典型的台塬丘陵沟壑区宝鸡市陈仓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流程和实施标准进行说明,并针对目前残次林地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必要的建议,以期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进一步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解决我国未利用后备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土地种植集中连片程度的不断降低,现有的开发模式已难以满足建设用地指标的巨大需求等困境,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指示将残次林地作为后备资源来获取新增耕地指标,进而有效缓解耕地面积保证难度大的问题,为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在陕北风沙草滩区靖边县马连坑村开展残次林地后备资源开发,本文通过工程的立项背景、项目区概况、限制性因素分析和实施工程实例介绍风沙草滩区靖边县马连坑村残次林地土地整治技术措施,为风沙草滩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项目的实施将创造新增耕地73.1597hm2,通过综合整治,将耕地等别提升1-2个等别,同时,创造了548.70 t/hm2的粮食产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定边县金伊湾村残次林地进行综合整治和配套设施优化,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171.8147 hm~2,耕地等别提升1个等别,同时创造了1030.89 t的粮食产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首次将残次林地资源作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后备资源。本文通过宝鸡市陈仓区ZJS村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利用土地整治、完善灌溉与排水设施、新建田间道路以及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使项目区农业耕地面积增加,年均纯利润增加214. 5万元,农业生产环境大大改善,耕地等别显著提高1~2个等别。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强化了主导产业优势,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8.
残次林地资源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来源,通过对低效残次林地的开发,能极大地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显著提高耕地数量及质量。为探索适合于风沙草滩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开发模式,本研究以靖边县龙二村风沙地为研究对象,借助砒砂岩和沙复配成土造田技术,采取4大工程和耕作管理等手段。结果表明:通过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工程的实施,能有效改善沙地土壤颗粒配比,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效率,提高粮食产量。通过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配套工程措施,对项目区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改善了当地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将原来的沙荒地打造成为宜耕宜种、收益良好的景观生态农业基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开展残次林地土地整治,能够有效增加建设用地面积或耕地可用面积,确保土地资源使用合理,有助于实现耕地总量保持稳定。基于此,根据我国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残次林地定义、界定方法、整治要求等,并提出加强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明确各方责任、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强化部门协同作用、增强可行性评价,增强社会参与度、保障人民群众权利,强化监督管理、充分落实管护责任等残次林地整治工作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治是陕北风沙草滩区提高耕地质量和实现新增耕地的主要措施,结合定边县贺圈镇五兴庄和马团庄村土地开发项目工程措施,采用耕地质量分析体系,将项目区划分为5个评定单元,针对土地整治后进行质量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区自然质量等为6等、省级利用等指数为6等、省级经济等指数为4等,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国家经济等为12等,量化该项目新增耕地质量状况,对后期陕西省内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提供参考,对后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土地资源动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已成为国家战略,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压力下,探寻耕地数量、质量共同提高的土地整治模式成为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该研究从旱改水的整治标准入手,以永丰县瑶田镇湖西村旱改水项目为例,探讨在不同条件下旱改水项目的3种整治类型,为江西省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定边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本文选取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陕西省定边县作为典型研究区,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及年鉴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0年,定边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小,其中耕地变化最大,面积增加了48796.23hm~2;年变化速度最大的是林地,年增加速度达到1.55%。2000—2012年,定边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大,其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减少了112742hm~2;年变化速度最大的是林地,年增加速度达到42.72%。1986—2012年,定边县林地面积大幅增加了108838.50hm~2;林地的年增加速度最大,达到24.82%。土地退化、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和科技进步等因素是影响定边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当地的土地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土地整治开发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电力工程是土地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单项工程,是保障农田灌溉排水的重要基础,显著影响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的提高。虽然在整体设计中,电力部分占预算定额比例并不高,但却关系着整个灌溉排水系统的正常运作。本文以定边县白泥井镇金伊湾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分析土地整治项目中电力工程设计实例,浅析电力工程在土地工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期为土地整治项目的正常实施和土地整治工程整体质量的提高提供实践验证。  相似文献   

14.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的核心要素,其美丽不仅仅局限于生态和环境的美丽,还包括农村地域范围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文化融合、经济向好等方面的美丽.残次林地土地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抓手与措施,日益受到当地政府普遍关注.残次林地土地整治主要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完善电力水力等配套设施,增设防护林等对田水路林村进...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工程措施。合理评定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是现阶段的一项迫切任务,研究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以农用地分等为基础,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各工程对耕地质量影响的方式和程度。选取易受土地整治工程影响的农用地易变因素进行重新打分,在土地利用水平上结合土地整治工程的特点增加土地利用修正因素,构建相应的分等计算体系,并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实证研究耕地质量评定方法体系。研究结果显示:整治后研究区的综合自然质量等别由10.8等提升至10.4等,综合利用等别从10.6等提升至9.6等,综合经济等别从11.0等提升至10.5等。说明土地整治项目对提升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利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可真实准确反映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治已成为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方式,但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土地资源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截止目前,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包含其他草地、盐碱地以及滩涂地在内的未利用地后备资源已濒临枯竭,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对此,积极寻求新的占补平衡模式和路径,将是当前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宝鸡市为研究区域,结合渭北台塬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目前实施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当地政策背景、后备资源类型、项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来揭示项目实施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期为当地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提供更多思路和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土地综合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通过工程措施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然而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往往只追求耕地数量增加,却忽略了耕地质量。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是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前的必备工作,其结果对项目实施后的农业分等定级有重要作用,也为农用地估价及其他有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已成为缓解和改善耕地数量不足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耕地后备资源数量不断减少,集中连片程度的不断降低,项目前期立项和设计工作所需数据信息获取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渭北台塬区主要为丘陵沟壑地貌,部分区域甚至已无法通过人力踏勘的方式去完成,给设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为土地整治类项目项目区范围确定、地块信息获取、工程整体布局以及规划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以宝鸡市陇县LJB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对高精度遥感影像在土地整治项目中规划设计工作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高精度遥感影像在土地整治设计工作的应用研究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黑龙江省2000-2013年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基础数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采用耕地整治率、地理集中度、基尼系数及变异系数,对其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3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数量和规模均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项目类型逐渐单一化;2)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整治率为9.06%,耕地整治率和整治项目数量分布均呈现两大平原地区高于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老爷岭地区的态势;3)2000-2013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在时间上呈波动增加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先分散再聚集于两大平原区域的变化特征,新增耕地率总体呈下降趋势;4)建议黑龙江省土地整治工作应继续以土地整理类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合理确定土地整治项目类型和目标,大力推动各地区土地整治工作协同发展,切实提升耕地整治率。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治工程是我国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主要手段,然而单一化的土地整治工程模式并不能满足我国复杂地貌类型区的整治需求。针对云南省复杂地形地貌,充分考虑云南省丘陵区自然地理等条件,调查分析已有典型项目资料,采用归纳演绎法,因地制宜地构建云南省丘陵区土地整治工程模式,分别为云南省丘陵类型区丘陵水田渠道模式和云南省丘陵类型区丘陵水浇地管道模式。研究对于有效利用云南省耕地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