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变是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在褐变过程中,酚类物质被氧化后产生醌类物质,这些物质呈棕褐色,它们会逐渐扩散到培养基中,抑制其他酶的活性,毒害培养的材料,使组织和培养基变褐甚至变黑。在木本植物,尤其是热带木本植物及少量草本植物中,此现象较为严重。一褐变的影响因素褐变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随植物品种、外植体的部位、及生理状态等的不同危害的程度也有不同。(一)植物品种在植物组织培养中,不同品种间的褐变现象是不同的,由于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上的差异,有些植物品种组培难以成功,有些…  相似文献   

2.
非洲菊组织培养抑制褐变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控制非洲菊组织培养中的褐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及抗氧化剂对非洲菊褐变现象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非洲菊幼嫩叶片、花蕾、花托和花梗等不同外植体中叶片的褐变程度最重,花蕾的褐变程度最轻。在非洲菊叶片组织培养时,接种前将外植体用100 mg/L Vc溶液浸泡1 h,再在以后的继代培养中加入200 mg/L PVP使褐变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莉贞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583-3584
阐述了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原理及影响褐变的因素,提出了防止褐变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褐变、玻璃化和污染是植物离体微繁中常常出现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外植体的生长与分化,导致生产中损失,是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植物茎段培养中存在的原因,并对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玻璃化和污染治理措施展开探讨,旨在为今后研究植物组织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蝴蝶兰是目前兰科植物中栽培最广泛、最普及的种类之一,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市场需求量较大。现阶段,蝴蝶兰的种苗繁殖多采用组织培养来进行,但由于受褐变、菌类污染和玻璃化现象三大难题的困扰,尤其是褐变现象的发生,严重阻碍蝴蝶兰的规模化生产。该研究对蝴蝶兰组培苗褐变现象的实质、影响因素及其控制作了有益的探索,以期对蝴蝶兰种苗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丰先红  李健  杨开俊 《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55-156,160
褐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目前已成为组织培养中的一大障碍。综述了褐变机理、产生的因素,并提出了防止褐变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组织培养中植物外植体及愈伤组织褐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组织培养是在人工控制和无菌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培养基对植物组织器官、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再生成细胞或完整植株的一种生物技术。愈伤组织褐变、水质化和污染一直是困扰植物组织培养的3大难题,植物基因型、取样部位、生长年龄、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等不同引起组织褐变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为植物组织培养提供参考,对引起植物外植体和愈伤组织褐变的机理、类型、因素及其防治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今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褐变是蝴蝶兰离体培养中的常见现象,试验尝试探寻蝴堞兰花梗腋芽离体快繁过程中有效控制其褐变的方法,诱导丛生芽.试验证明:带腋芽花梗节段褐变程度比腋芽要轻;适当的暗培养有利于减轻外植体的褐变;细胞分裂素KT比BA的褐变症状要轻,但丛生芽的诱导率不如BA;适当添加一定剂量的PVP、活性炭、柠檬酸等可减轻褐变,柠檬酸、PVP效果比活性炭显著,为特色花卉的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褐变问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组织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结合近些年的研究,对褐变发生的原因、影响褐变的因素以及控制褐变的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解决褐变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植物快速繁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植物快速繁殖技术中普遍存在着内源菌污染、褐化现象、遗传不稳定性、玻璃化现象、株型控制和均匀性等问题对植物材料进行预栽培管理和预处理将有助于减少褐化和污染,提高培养成功率对内源菌污染的表现与危害,褐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遗传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芽增殖中的玻璃化现象成因,丛芽的株型控制问题和均匀性问题分别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果蔬酶褐变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探讨了酶褐变的原理 ,以典型易褐变的果蔬为例 ,说明酶褐变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控制酶褐变的方法 ,加热、调节 p H值、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处理、驱除氧气、避免金属离子的干扰、基质络合法、新型抗氧化剂的使用、钙处理及基因遗传工程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2.
<正>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发生褐变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问题经常成为影响外植体分化,甚至存活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克服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变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影响外植体褐变的因素和解决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以及再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培养红掌组织的过程中,外植体容易产生褐变现象,从而对红掌组织的正常培养过程造成严重影响。在本文中选取红掌"红粉佳人"作为选材产品,其外植体选取健康植株幼嫩叶片,探究与分析在培养愈伤组织过程中出现褐变的现象。采用不相同的抗坏血酸V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AC、柠檬酸、叶酸等吸附剂、抗氧化剂、培养基硬度的防褐变现象进行观察与研究。经研究发现,将0.2%聚乙烯吡咯烷酮PVP、4-D0.2mg/L、6-BA1.0mg/L均添加到5g/L硬度的琼脂MS培养基中,可在最大限度上对褐变现象进行有效控制,且提升愈伤诱导率。  相似文献   

14.
组织褐化是困扰植物组织培养的3大难题之一,有效的减少褐化是燕麦花药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结合近几年对燕麦花药培养的研究及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燕麦花药培养中引起褐化的机理、褐变产生的影响因素和克服褐变的建议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针对燕麦花药褐化现象对其以后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希望为解决燕麦花药培养技术中的褐化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外植体的种类和生理状态、培养基的种类和成分、培养条件几方面,介绍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褐变发生的因素、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止褐化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海波  淡明  郭安平  贺立卡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632-2633,2894
论述了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褐变和玻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鱼腥草叶片为外植体,比较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抗褐化剂和光照条件对愈伤诱导率及褐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S+6-BA 0.5 mg·L-1+2,4-D 1.0 mg·L-1有利于鱼腥草愈伤组织的诱导;抗坏血酸(Vc)、聚乙烯吡哆烷酮(PVP)对抑制外植体褐变均有作用,其中,PVP效果最佳,最适浓度为2 g·L-1.光照条件对鱼腥草褐变的影响较大,培养初期暗培养,能显著地抑制外植体的褐变.  相似文献   

18.
植物组培褐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见的不利现象,极大地限制了组培技术在多种植物上的应用。近年来,关于切伤对植物生理代谢产生的影响及切伤后的信号转导过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首先从植物的种类和基因型、外植体、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综述了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特点;然后,从褐化对植物细胞形态的影响以及组培褐化过程中植物细胞发生的生理代谢变化及基因调控,阐述了植物组培褐化可能的发生机制;最后指出了目前组培褐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为进一步了解并研究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蝴蝶兰防褐化技术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兰科植物在组培快繁时 ,存在着易褐变死亡的问题。在培养基中添加1~2g/L活性碳 ,适时切除培养物的褐化部分及时更换新鲜培养基 ,能有效地抑制外植体褐变死亡的发生。培养基中加入10 %椰子水 ,能促进原球茎的生长 ,减少原球茎增殖过程中的褐变  相似文献   

20.
果蔬加工过程中褐变及其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果蔬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因素,即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前者是指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引起的变色;后者主要指美拉德(Maillard)反应引起的褐变、非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引起的褐变、抗坏血酸(AsA)氧化变色和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变色等因素。详细论述了果蔬加工过程中控制褐变的措施,即物理措施:加热处理、低温处理、包装处理、高压处理等方法;生物技术措施:品种选择与基因工程改良、涂抹蜂蜜处理、植物提取液处理和酶制剂处理等方法;化学措施:添加有机酸(降低pH值)、螯合剂、SO2或亚硫酸盐、食盐、抗坏血酸及其他试剂联合应用等方法。阐述了果蔬褐变控制措施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对几种控制褐变措施进行了比较,指出物理措施较其它措施更为安全,但是应该将多种物理措施综合应用,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