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普及给广大的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两个最重要特征是普及化和通俗化。但普及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课题。在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坚定农民群众的共产主义信念,跟着共产党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受众群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农村的宣传普及为立论基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农村的大众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每个国家都十分珍视自己民族的历史,因为历史是现实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以史为鉴,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程,更好地推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不断出现,这种局面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决抵制这种思潮的不良影响,在同这种思潮的斗争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一种社会思潮,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欺骗性和渗透性,给当代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形成造成极大了的负面影响。而大学生作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践行者,帮助其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培养科学的历史观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优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2020年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对于乡村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安排.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就要做到实现全面农业升级改造、全面农村经济进步、农民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人的全方面发展的思想是我国农民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向导,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在农村宣传马克思主义能够进一步巩固其在农村的指导地位,助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传播主体专业素质欠缺、受众群体思想易受干扰及宣传方式传统单一等问题。需要从根源入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受众群体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以期更好地推进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生动成果,二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农民利益的满足是实现理论认同的基础,是其认同一种思想的根本动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拉近了马克思主义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为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提供了政策支持、物质保障等,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正视其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地区大众化的进程必须借基层党组织发力,将政策利益作为切入点,以宣传教育为基本手段,共同探寻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8.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要振兴,必须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所以,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成为关键.通过两者的融合,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三农"的发展活力.在今后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中,通过采取科技引领、...  相似文献   

9.
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为发展农村思想文化事业,加强党的领导,在农村发扬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大众、易懂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利用马克思主义自身语言的力量推进新时代农村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群众团结的力量,让农民群众自觉、自信、自强、自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指导思想,广大农民群众不容易理解,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难变易、由深变浅、由整体分成互相联系的个体,才能被农村群众接受,才有利于新时代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目前河北省红色旅游区规划设计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的研究,提出了红色旅游区具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3种优势;从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和恢复,设计纪念设施展示革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设计红色文化场所,演绎革命历史事件,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等方面,对河北省目前红色旅游区规划设计中采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红色旅游区规划设计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的8个方面的建议,以使红色旅游区更好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  相似文献   

11.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主体性地实现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耦合机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是新时代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民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实践空间。人民主体性地实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与结果,二者之间以农民的主体作用作为战略支撑,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逻辑力量,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旨趣。  相似文献   

12.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历史任务。近年来,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民族地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良好机遇。但是,民族地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讲话。深刻阐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任务;强调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依靠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2014年,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自然灾害较重的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 ,优化生产要素 ,集种养加、贸工农于一身 ,实现生产专业化 ,布局区域化 ,经营一体化 ,服务社会化的新型生产经营体系 ,是推进我国由自然经济的传统化农业向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农业转变的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如何解决产业化链条上诸多环节联接的问题 ,已成为当前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 ,达到农村致富奔小康和农业现代化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历史的回顾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条件 ,决定我国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深刻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探索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路向,紧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加快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业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深刻理解强国时代背景下的“大国小农”,从基于农业大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国逻辑、基于小农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化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促进农民现代化与自由全面发展的“小农”逻辑、基于传统农耕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逻辑阐释“大国小农”的学术内涵,进而在实践上推动“大国小农”不断向前发展,即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民现代化,最终实现创造人类农业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被中国的广大人民普遍接受。在当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被广大农民所认同和接受。因此,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在农民中大众化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制定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农民中大众化的对策提供依据,在一定意义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正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各级农业干部理论层次和业务水平,激发基层干部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8月5日~7日,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吉林市举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培训班。各市(州)农委、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长春新区农委分管领导和率先工作人员、各县(市、区)农业局分  相似文献   

19.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流派中的一股左翼思潮,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运动中独树一帜,也是一种在21世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思潮之一,其产生和迅速崛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理论背景,其基本主张和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确的历史观是一个国家、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所系,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在唯心历史观主导下形成的错误、消极的社会思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遭遇空前挑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亦随之在我国大行其道,肆意蔓延。这一错误思潮的蔓延,对青少年学生的历史观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批判、抵制、化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