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新空心村形成机理及其治理方略,既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效保护耕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需求,更是实践的要求。在对空心村形成及其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亳州市利辛县空心村治理实践。基于此,提出了空心村治理整治的三大方略,一是解决"法不责众"的问题,二是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三是有序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  相似文献   

2.
结合华北平原典型农村村落空心化的实例,分析了农村村落空心化的发展脉络的形成过程和空心化形成的原因.从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经济发展的进程分析了经济要素、人文要素和政策要素在农村村落空心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农村村落空心化的治理提出建议,农村村落空心化的治理不但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还要体现农村村落的乡土特色,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愈演愈烈。该文以漈头村为例,分析了传统村落在人口、宅基地、产业3个层面上的空心化现象,认为村落发展条件难以适应村民发展需求、县域城镇对村民外迁的推动以及传统村落保护与管理不到位是导致空心化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保护和管理工作、居住条件、村民的主体地位5个角度提出了空心化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新时代背景下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提供战略决策,以SWOT-AHP为分析工具,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SWOT分析法对新时代背景下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识别,然后利用AHP法将结果量化,并对旅游开发的战略类型进行定位。结果表明,新时代背景下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威胁强于劣势和机遇,战略选择应以ST战略为主同时兼顾SO战略。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社会课题,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促进乡村延续与自立、遏制乡村衰落的重要举措。皖南传统村落文化底蕴浓厚,通过融于自然、适应社会等方式创造与传递村落社会价值。乡村交往空间是具有社会介质属性的互动空间,能促进乡村社区共同体的形成,缓解村民精神压力。皖南传统村落传统与现代文化和谐交融的乡村交往空间格局为现代乡村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具体途径包括保护及营造村落田园特色交往空间、构建多层次结构空间场所、提供和完善基础设施空间、激活地标性文化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与社会演变的产物,其记录并保存着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反映出村落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地方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特征。西河古镇传统村落在区位地理格局、聚落整体景观、建筑空间、生产方式及文化内涵与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意象,圩田水利环境、政治交通职能、地域文化及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其文化景观的演变,古镇的聚落空间功能、环境营造特征、文化呈现形式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而改变。合理保护与开发西河古镇的文化景观,能够促进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信阳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徽派文化交融过渡的地带, 信阳市散布着的丰富的传统村落是承载这些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目前信阳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 利用中出现了保护意识淡薄、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资金不足、产品没能形成品牌等问题,针对这 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保护意识、改善基础设施、走差异化道路等路径,以实现信阳传统村落的 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城市为重心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转为城乡二元并重的全面发展时期,乡村尤其是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点关注领域,鄂西地区地形多样、生态敏感,有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特征,研究鄂西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有着深刻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以鄂西大量的山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区自然、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鄂西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空心化演进机理与调控策略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农村空心化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影响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农业生产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社会文化变迁、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计多元化转型、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及管理政策等。研究发现,根据各因素作用力方向的差异,可划分为内核推动力、外援拉动力和系统突变力3类驱动力。内核推动力对农村空心化的演进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内发性推动作用,而农村外援系统的拉动力是主导驱动力,系统突变力可能带来农村空心化演进的突变,共同构成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三力"驱动机理。农村空心化演进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快速成长阶段、后期波动稳定阶段和转型消退阶段4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差异显著。提出宏观政策机制创新、制度改革与建设、综合利用区域发展战略和创新调控模式等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乡建设的加快,西双版纳州基诺乡基诺族传统村落景观风貌遭受严重破坏,对其村落景观基因的研究与保护势在必行。以仅有的5个国家级基诺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基因特征解构分类法构建指标识别体系,从环境、布局、建筑、文化四个层面识别基诺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分析其成分与重要性,提取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和变异基因,构建基诺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图谱,旨在为基诺族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黄河流域23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特征是中部大聚集、西部小聚集、东部分散。路网较为密集的平原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少,路网较为稀少的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且集中,平原地区与山区交界地带传统村落呈现出沿黄河走向抱团聚集的空间分布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发展策略,即重塑空间秩序、串联传统村落,加大对外交流、优化路网设计,利用流域关系、融合人文特色。  相似文献   

12.
项慧燕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5):167-169,209
传统村落是中国宝贵的农耕文化遗产,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人地关系协调适应、人地关系矛盾冲突、人地关系调整再适应三个阶段.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呈现出人口流失、生态破坏、产业滞后、文化基因流失、居住环境损毁等问题.要推动传统村落乡村振兴,需要采取吸引乡村人口回流、推动传统村落产业振兴、提...  相似文献   

13.
受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传统村落特征的乡村文化景观正在大量退化甚至消失。为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完整性,总结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现状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保护村落文化景观的策略与建议,即加强法制意识建设、完善村落景观保护制度、建立法制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中保留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承载了厚重的乡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是河北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但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伴随一个个新村庄的合并、新建,古村落正在大规模消失,传统村落文化也在快速衰败。本文阐述了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邢台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拓展地方性知识研究的视角,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该文以榕江县大利侗寨为研究对象,采用 “田野在地的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分析得出:民间信仰使得侗族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村寨格局得以维持;自然崇拜使得能使得“山围水绕、田林相间、寨落山水”的人居环境保留下来;村规民约让大利侗寨的睦邻友好的人居环境千百年来得以持续;生产实践成就了大利村民在生产生活环境和休息游乐环境的民间智慧。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艺术审美价值,江西婺源县传统村落是江西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婺源28座国家传统村落为例,重点探讨其类型和特征,本研究对传统村落的科学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如何合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发展旅游,达成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共赢的目的,是当前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比较系统地回顾了近些年来国外古村落、乡村、文化遗产地旅游等研究与国内传统村落、古村落、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等研究,从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旅游目的地形象与营销、旅游对古村落的影响、旅游市场、旅游商业化、旅游感知与态度、旅游社区参与等方面,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期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为中国传统村落 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分析了互联网+传统村落的背景和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困 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原则,进而提出了互联网+思维下的传 统村落保护途径,希望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东阳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性开发,可以实现富农增收,文化传承,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东阳古村落旅游创新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