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北严寒地区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津农业科学》2015,(9):85-88
牧民定居是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必然要求。笔者通过对西北严寒地区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情况的调查,运用满意度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定居牧民现有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结论表明牧民对现有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偏低,定居点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导致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定居点整体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昭苏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高原边境县,昭苏县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大多数牧民基本以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为主。在生产生活中,昭苏县游牧民定居存在牧民定居建设补助低,定居点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因此把游牧民定居工作做好才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实事。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格尔木市游牧民定居工程对策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卫国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8):40-42,54
调查了格尔木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投资情况,分析了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发展不平衡、牧民文化素质低、自然草地资源退化、定居点后续建设滞后等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发展游牧民定居工程必须明确定居工程的目标和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牧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天津农业科学》2015,(6):24-27
在榆树沟镇牧民定居点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上,针对牧民定居点生产、生活分散,政务管理效率低,畜牧业生产资源缺乏管理,牧民定居点内外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将牧民定居点的政务管理、人员管理、畜牧业生产管理相结合,通过构建政务管理和畜牧业信息服务两大主要功能模块,规范各类管理和生产数据,建立了适用于牧民定居点的政务管理与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平台的使用对提高政务管理效率、加大政务公开透明度、发挥畜牧业信息服务能力和加快牧区信息化建设进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2004,(8):4
牧民一定居就造成定居点周围沙化,这是困扰牧民多年来的一大难题.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养畜大户乌力吉,摸索解决定居点周围沙化问题,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定居是牧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从牧民视角出发,评价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水平,探讨定居工程目标的实现和牧民增收的有效协调机制,能够为更好地实现牧民城镇化提供科学依据。选择世界自然遗产地巴音布鲁克旅游区为实证点,以少数民族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感知与行为特征为测量工具,提取生产生活方式、定居后的生活便利、社会福利以及定居后的感受四类因子综合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水平,结果显示,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总体水平为良,其中定居后的生活便利水平最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水平最低;在牧民由游牧到定居的生计变迁中,政府与基层组织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实施有效的培训方案提升了牧民从事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的水平,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型,缩短了牧民完成城镇化的时间。最后,提出了推动新疆定居牧民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定居和参与旅游业的生态旅游区牧民对新环境适应是其后续发展的基础.评价定居牧民的变迁环境适应水平,探讨旅游有序发展、定居工程目标实现、牧民增收的有效协调机制,为旅游与农牧业生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新疆天山天池和那拉提生态旅游区为实证点,以少数民族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感知与行为特征为测量工具,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参与旅游业的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适应问题.[结果]定居牧民对变迁环境总体适应水平加权值为良,因子分析提取出社会文化、生产经营、政治与信息途径、培训、政策与制度五类因子综合评价少数民族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适应水平,其中社会文化因子适应水平最高,培训因子适应水平最低.[结论]由游牧到定居的变迁中,政府与基层组织发挥引导职能,实施有效的培训方案提升牧民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水平,促进生产方式转型,缩短牧民新环境的适应过程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在空间中的物理表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析对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理,研究其景观表达,从而识别和提取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营造的评价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的传统村落地域空间分布不均衡,豫南地区在河南省传统村落所占数目较多,在整体空间结构上,河南省传统村落呈“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传统村落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趋势;村落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以宗祠居多,其次是戏楼,清灰色由此成为村落景观的知名文化符号,村落环境因素中突出环境因素主要为古井、古树、池塘、河道。豫南大别山区整体村落建筑保存良好,地域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青海省刚察县牧民定居整体情况及牧民定居后生产、生活方面的现状及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调研,总结该县近年来稳定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做法。结合维吾尔自治区定居牧民现状,指出维吾尔自治区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青海省刚察县牧民定居整体情况及牧民定居后生产、生活方面的现状及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调研,总结该县近年来稳定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做法。结合维吾尔自治区定居牧民现状,指出维吾尔自治区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加快建设饲草料基地,全面提高牧民定居水平,是变革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牧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战略措施。本文介绍了阿勒泰市的基本情况、实施牧民定居的基础条件和现状,阐述了阿勒泰市政府实施牧民定居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分析了牧民定居政策实施后产生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2.
姜钊 《乡村科技》2020,(8):26-26,28
目前,牧民定居安置工程已成为改善牧民生活环境、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本文在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当前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以期有助于当地牧民定居安置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疆牧民适度定居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推进牧民定居对改造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农牧结合、减轻天然草地压力、防止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只有38;的牧民实现了完全定居.研究在分析了牧民定居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度定居", 适度定居强调牧民定居与游牧结合,适度定居是相对的、有选择性的,提出了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建立适度定居的牧民持续发展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草场牧户单元现状的形成与草场管理方式改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草场自然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草场牧户单元的生态化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牧民生产生活与草原环境的关系,尽量减少对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体现节约性、适应性的生态特征,继承草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营造适合定牧之后牧民居住的可持续草原人居环境空间,最终实现草原牧区人、草、畜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张鸽娟  杨豪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0-4684,4784
以明代移民村落城固县韩家巷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传统建筑环境文化特征以及传统文化活动的发生场所,分析了村落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对村落文化的影响,着重从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建筑造型、村落景观方面解析了村落传统建筑环境的文化特征;在分析村落传统文化发生场所方面,介绍了宗族祭祀及社火活动场所、传统祭祀活动场所、城固曲子传唱场所的布局与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古村落整体空间、村落建筑、村落景观及其文化特征的保护更新建设的文化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选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上揭示湘西州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湘西州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湘西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凝聚型,在地理区域上的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表现为"核心多边缘少",县域尺度上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花垣县和龙山县;(2)元朝、明朝和清朝是现存湘西州传统村落形成的主要时期,这三个朝代保留下来的古村落最多,分布范围最广;(3)险要的自然环境条件、稍显闭塞的交通和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湘西州传统村落的分布与布局。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2):181-18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南通地区的农村经历着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村落,定居城镇;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因经济发展的需要拆迁、聚集、重建,形成新的城镇化社区。传统的以家族为核心的村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正在快速消失,以家族、村落为载体的江海民俗文化也因人和空间的变迁,面临极大的传承危机。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牧民具有其自身特点,在定居以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阿什里哈萨克乡为例,对牧民定居与文化转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9.
新疆边境牧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是关系新疆边防稳固,民族团结,牧民增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边境牧区牧民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特点,提出持续推进新疆边境牧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安徽省11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 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和Excel的数据处理工具,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探讨影响其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分布,形成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两个高密度区。外在因素方面,山区带来的空间阻隔效应、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分别是维持传统村落生存和导致传统村落消亡的主导因素;内在因素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选址、演变和延续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