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本科教学的一门骨干课程。针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数有限、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等问题,作者在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树木学”课程是林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树木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基于“树木学”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验课程的动手能力、野外认知实习,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高等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筑新型育人格局的宏观背景下,积极探究以“林业政策学”课程为示范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首先,开展“林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将“以林业政策理论讲授夯实大学生的专业基础,以林业政策解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以林业政策评价引导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以生态文明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课外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提出以“灌输与渗透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结合”为特征的建设思路,以及“坚持全面育人的核心理念,从社会实践、思想传承、生态文明教育等3个层面同步展开,以强化师德风范、坚持政治导向、倡导专业伦理和学习伦理、践行核心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的总体建设规划。其次,开展“林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通过开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充分发挥传统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优势,建立“双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全面育人核心目标的实现;通过搭建思政元素饱满的翻转课堂,将全面育人理念深度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外到内的思政育人;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按照“思变、融合、实践”的总体逻辑,从理论论证到组织安排再到实践落实,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最后,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视角出发,借鉴“林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学科层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5个可行模式,即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4.
从“沙漠学”课程的历史沿革、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改革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构建了教学内容体系,分析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室内实验与野外现场实习相结合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法,对“沙漠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乃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学科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 “林业生态工程”是环境生态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必修课程。该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对“林业生态工程”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问题,强化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灵活采用启发式和纵向层次结构教学,重点突出案例对比、多媒体互动,倡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同时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实践表明,该课程改革从重视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水土保持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植物资源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滞后、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实验课时少及实践教学不足、考核方式不合理、多媒体教学技术有待改进等问题,从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及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课程考核和成绩评价办法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优化了课程内容体系,采用了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了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辅助作用,构建了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了课程考核和评价办法。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林业科技的发展,林业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对高等林业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森林培育学”是高等林业院校林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必须随时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以适应林业科技和生产的需要。该文在介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分析目前“草坪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教学简单、考核机制不科学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讨,提出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考核机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草坪学”课程,应该采取“生产、教学、科研”3者相结合的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三北"平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人类对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对“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对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课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是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技术人才的课程。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该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过于古板,教材内容枯燥,考核方式单一、重理论轻过程等问题。这些制约了"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据此,提出如下改革建议: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外业试验实践相结合;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希望通过"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林业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努力提升自我素质,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林业生态工程有别于一般工程项目,其要素投入、资源经营与工程绩效之间呈现灰色系统“信息不完全”的典型关系特征,对优化工程决策、强化工程管理和过程控制、改进工程绩效等形成严峻挑战。文中以我国天保工程为例,基于对投入产出体系灰色特征的理论解析,利用灰色系统的方法学工具分别构建天保工程投入产出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效益互动模型,得到了要素投入、资源经营与工程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验证资源经营变量在投入产出体系里的中介效应,探明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总体实现了对林业生态工程灰色投入产出系统的白化目标;基于实证研究结果,进一步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促进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启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林学专业的“林木病理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和适应现代化林业市场需求的能力。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践面临着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课程考核模式有局限、教材内容存在时空局限性、实践教学资源较匮乏等问题,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新农科建设理念引领下,以现代林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对“林木病理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一是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区域病害种类方面的内容,引入相关联的学科知识和学科研究新成果以及实际应用新技术;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增添了无人机化学防治病害的实践教学项目。二是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课堂重点和难点分析的需要,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构建了课前预习、课中讲授、课后答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三是以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为导向优化教学考核指标,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确定考核方式和考核项目,构建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四是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自编课程补...  相似文献   

13.
针对“草坪学”课程的特点,结合“草坪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从教学目标、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应用及实践教学操作和考评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了“草坪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策略,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建立综合考评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森林培育学”在高等林业院校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美国普渡大学的农学常年排名全美第一、世界前十,其在“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国高校借鉴的地方。为此,基于在普渡大学访学时的听课体验,通过分析总结,指出美国普渡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特色是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承与更新、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提供丰富的课程教材和相关专著等教学辅助资料、制定完备的课程教学大纲、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实施科学的课程考核、充分发挥助教制度的辅助教学作用等。同时,通过比较分析,指出我国高校“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应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着眼专业发展的国际化;从内容和方式的更新入手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效果;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辅助资料;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切实发挥其指引作用;从以学生为主体出发,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注重启发思考和鼓励参与;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兼顾对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评价;明确助教的职责,切实发挥其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济林栽培学”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按照高等农林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经济林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整合和完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经济林园地建造和管理流程,将教学内容构建为基本单元和支撑单元,实现了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了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取提问式自主互动教学法、学以致用的实训教学法、科研式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完成教学过程;改革课程考核模式,采用权重侧重于教学过程的量化考核评分体系。通过“经济林栽培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摸索了一套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林业信息化建设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其发展速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水平,原有的森林资源类专业已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对林业信息专门人才的要求。以河南省为例,从适应林业信息化建设、林业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林学学科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地方农林院校开设林业信息工程专业或在林学专业下设林业信息工程专业方向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林业信息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体系应以林学和信息科学理论为基础,着力构建信息技术和林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从课堂理论教学、课程的实验实习、课程外的实践教学环节3个方面探讨了林业信息工程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从课程设置的原则与目标、核心课程、选修课程3个方面探讨了林业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园林树木学"课程与绿化观赏苗木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教学效果关系到相关专业学生的园林树木种植设计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对美国部分高校"园林树木学"及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其教学特点。同时,通过与我国高校"园林树木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借鉴美国先进经验改进我国高校"园林树木学"及相关课程教学的建议:明确"以学为主,实践优先"的教学理念,调整"园林树木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引进"互联网+"理念,构建数字化课程辅助教学平台;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8.
“种苗学”是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精品课程.为进一步提高“种苗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开展研究性教学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效果考核方法等方面初步构建了“种苗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同时制定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监督机制.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初步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生物质能源”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综合实践能力不强。因此,笔者紧扣林业院校“生物质能源”课程教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着眼于社会需求,提出将学科竞赛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分析学科竞赛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势的基础上,从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方面积极探索,将“平台驱动”“以赛促教”的理念应用到“生物质能源”教学实践,旨在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表明,“生物质能源”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各项学科竞赛成果量价齐升,学生专业素养明显加强,实现了课堂摄入、思路解剖、实践输出“三步走”策略。  相似文献   

20.
“林业遥感技术”课程教学及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业遥感技术"是林学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基础课程。该文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和林业生产部门对林学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对"林业遥感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教材选择以固定教材与参考书相结合;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前瞻性;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改革包括优化实验课程内容、加强实验室及校外教学基地建设、丰富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考试评价方式4个方面。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改革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