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落叶松是我国的主要造林树种。如何因地制宜的确定该树种的造林密度,是当前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在原辽宁省林研所时的调查材料和我省的具体条件和经营水平,对落叶松的造林密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立地条件和密度的关系辽宁东部属长白植物区,从全区看来,是营造落叶松的良好基地。但由于局部地区立地条件的不同,落叶松生长的差异十分显著。如,清原县湾甸子林场,在好的立地条件下营造的每公顷6,666株的朝鲜落叶松,栽后7年(2年生苗),平均树高5.3米,平均胸径4.25厘米;而条件较差的平均树高只有2.05米,平均胸径1.07厘米。为了使立地条件不同的林分,能够按期郁闭,人们常用不同的造林密度进行调整,一般的立地条件坏的密度要大,立地条件好的要小。  相似文献   

2.
1957年春,我场开始引进落叶松242.4亩。造林地位于滦平县东南部靳家沟里的三道沟,海拔1200米左右,坡向为北和东北坡,坡度15—30°,土壤为黑色沙壤土,厚度50厘米左右,较湿润肥沃。生长期180天。1956年秋整地,次年用2年生苗造林,每亩444株,当年成活率达91.3%。头三年对幼林进行抚育管理,幼林生长整齐,一般树高一米左右;四、五年后,高生长旺盛,压倒了杂草灌木而占优势,栽后八年,树冠交接,林地郁闭,树高平均6.25米,胸径5.5厘米。1964年冬初对幼林进行了修枝抚育:修去树高1/4的侧枝;砍去影响落叶松生长的非目的树种和灌木,给落叶松幼林生长创造了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革命前,我场采用加杨作主要造林树种。由于造林前没有细致整地,密度过大,造林后又缺乏抚育管理,因此树木生长不良,长势衰退,形成了“小老树”。经调查,11年生加杨林,平均树高仅3.5米,胸径4.6厘米;18年生的平均树高4.1米,胸径  相似文献   

4.
檫木人工造林历史较短,但实践证明,即使是在自然条件较差的丘陵区,檫木人工造林效果也是好的。例如,安乡县黄山头林场丘陵山地上的13年生檫木(每亩初植74株,现在每亩保存57株),平均胸径15.6厘米,平均树高14.2米,每亩立木蓄积7.08立方米。省林科所低丘红壤上13年生的檫木(每亩初植107株,造林后四年起陆续间伐,现在每亩保存66株),平均胸径13.9厘米、平均树高12米,每亩立木蓄积6.39立方米。这二块檫林整地质量及抚育管理都属一般,而单位面积上的  相似文献   

5.
进行样地调查与树干解析,以研究米槠生长过程。采用米槠容器苗和裸根苗造林,比较造林保存率、胸径、树高、冠幅、变异系数等指标,以了解两种苗木的幼林生长效应,并比较天然林与人工林米槠的早期生长。研究表明,米槠在10-20 a,树高、胸径生长较快;14-30 a,材积生长较快;树龄33 a时,尚未达到数量成熟阶段。米槠容器苗造林的保存率、胸径、树高值均大于裸根苗,其中保存率比裸根苗高9.5%,胸径值大11.3%,树高值大4.6%。比较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早期生长,人工林树高和胸径值均大于天然林。米槠容器苗造林,可以促进米槠生长,取得较好的造林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市引种湿地松、火炬松,经历了70年代的试种和80年代的大发展两个阶段。从1974年到现在,全市共调入国外松种子13535斤,育苗7140余万株,造林49.18万亩,现保存面积达36.86余万亩,占人工林总数的51%,已成为我市造林的当家树种,在丘岗地区深受群众欢迎。据调查,14年生的国外松树高8.3—10.2米,平均9.1米,年平均生长量0.65米;胸径12.8—15.35,平均13.86厘米,年平均生长最0.99厘米;每亩蓄积量2.515—4.492立方米,亩平蓄积3.474立方米。3年生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深穴整地、穴底植苗、草灌覆盖的造林新方法,可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土壤含水率超过了水平梯田整地常规植苗造林的林地;造林2a后落叶松保存率达95.6%,常规造林仅为52.4%,对提高干旱地区落叶松造林成活率有显著作用;落叶松幼树高度和当年生长量均比常规植苗造林的高。  相似文献   

8.
从山西北部樟子松中龄林生长展望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北部1968年从内蒙古红花尔基引种栽培沙地樟子松,1975年规模造林,5年后步入正常发展时期。 目前,樟于松人工林面积已达1.03万公顷,且有 215公顷林龄在20年左右,调查表明:樟子松从幼龄林进入中龄林时,树高和直径生长很旺盛。其生长指标随立地类型、经营密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22年樟子松林平均树高7.06 米,平均胞径9.28厘米,明显优于当年乡土树种油松,当年高生长保持在30-60厘米之间,且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前景。 1.调查区自然概况 樟子松在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地区的风积沙梁、火山垅岗区…  相似文献   

9.
以云浮市东山森林公园14种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套种补植、人工造林2种造林方式和穴状抚育或全面割灌+穴状抚育的抚育方式组合,分析4种经营模式下14种阔叶树种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相同的造林方式时,各树种在全面割灌+穴状抚育的抚育方式下胸径生长较好,但对树高的生长影响不显著;采用相同的抚育方式时,采用套种补植造林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铁冬青(Ilex rotunda)、红苞木(Rhodoleia championii)、秋枫(Bischofia javanica)和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胸径和树高生长大于人工造林的,黄槐(Cassia surattensi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和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人工造林的胸径和树高生长大于套种补植的;云浮市东山森林公园建设的适宜基调树种为米老排、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木荷(Schima superba)、樟树、秋枫和降香黄檀,主题树种为铁冬青、黄槐、大叶紫薇(Lagetstroemia speciosa)和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以及应用套种补植结合全面割灌+穴状抚育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场全体职工认真读马、列的书,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从1957年以来,共营造落叶松18,380亩,平均保存率达80%以上,片片生长旺盛。其中早在1957年试栽的100亩,平均树高已达7米,平均胸径8厘米,最粗12厘米;1965年前营造的7,000亩,均已郁闭成林,开始结实。十几年来,我们在三大革命斗争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初步掌握了落叶松生长规律,攻破了落叶松在长城山地区育苗、造林难关,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1.
Ⅰ—72、Ⅰ—69杨是黑杨派杨树中生长较快的2个新无性系。它们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透气性好、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上造林。泗洪县城头林场湖滩黑土,板结,肥力低(有机质为1.04%,含氮0.062%、速效磷4.7ppm、速效钾148ppm)。1984年我们在湖滩黑土上引种69、72杨,共造林850亩,由于认真整地,施足基肥,加强管理,3年生平均树高达12米,平均胸径13.6厘米,造林获得成功。 一、认真整地,施足基肥,选用壮苗,精细栽植 造林地是属于湖滩黑土,土层深厚,但很板结,肥力较低,地下水位在1米左右。造林时尽量选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耕作多年、土壤熟化的宜林地。在改土上,根据土壤板结的特点,做到早整地、早挖穴。冬前对宜林地进行全面耕翻,加深耕作层20厘米,挖大穴1.2×0.8×1.0米,使土壤充分风化,溶解肥料,含蓄水分,为树苗成活与生  相似文献   

12.
为加速革命圣地延安的绿化,1972年我们选用SP杨在孟湫沟栽植了两块速生丰产林(各20亩),截至目前为止,SP杨的生长量与小叶杨相比树高大15%;胸径大31%;与山杨相比,树高大77%;胸径大70%。据1976年8月21日观测,SP杨最高的10.68米,胸径9.8厘米;平均树高7.73米,胸径6.6厘米;粗  相似文献   

13.
<正> 华北落叶松在承德地区的各种松类中生长最快。据调查在围场县北沟林场吉布汰作业区31年生平均树高15米,胸径18—22厘米。在塞罕坝机  相似文献   

14.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原产北美东南海岸及古巴一带,适于炎热多雨的海岸性气候及潮湿环境,甚至排水不良的土壤也能生长。在原产地,树高可达36米,胸径90厘米。这种松树不但生长迅速,而且干形端正,材质良好,含脂丰富。解放初期,老山林场引种的湿地松,是用二年生苗在荒山上进行劈植造林的。目前保存245株,面积4.95亩。据最近调查,林分平均高13米,胸径22.5厘米,最大树高达15米,胸径33.0厘米。这些松林未发生过严重病虫害,生长迅速,树干园满,削度小,自然整枝良好(图一、二),很象我国的杉木。1962年开始结果,1963年采到首批种  相似文献   

15.
大石头林业局于1964年开始对沼泽地进行造林实验,全体技职人员在一无经验二无借鉴的情况下,经过25年的艰苦努力,到1980年完成造林实存面积104550亩,林木总蓄积量达209184立方米。其中1964年营造的落叶松平均树高14米,胸径16厘米,公顷蓄积达204立方米;1 97 4年营造的平均  相似文献   

16.
东丰县小四平林场,1988年在红松造林地内间种大豆(面积10亩,12亩为对照),每亩当年收入大豆款82元,苗木成活率高,长势好。具体方法:造林穴状整地,株行距1.5×1.5米,穴面70×70厘米,修成水平坑盘,在每穴中间植红松1株,在苗木左右15厘米处分别种大豆两簇。好处如下: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速生用材树种,材质良好,用途广泛。1962年引入我区育苗,1964年在榆林红石峡沙地造林,现已成林,长势良好。平均树高5.5米,平均胸径10.5厘米;最大树高6.4米,胸径14.0厘米,成为我区深受群众欢迎的用材树种。为了探索樟子松沙地造林技术,促进成活生长,1979年在红石峡沙地进行不同造林季节、配置方式、菌根造林、幼林管理等技术措施实验。现将结果初报于后。  相似文献   

18.
<正> 华北落叶松育苗在高寒地区是2年出圃,留床期间,苗木生长旺盛,主根发达,侧须根很少,茎高而不粗壮,造林后成活率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80年进行了断根育苗、造林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经几年连续试验和生产实践,效果均很好。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我场苗圃地,海拔高1,450米,年降雨量350-400毫米,年平均气温2.1℃,无霜期90天,气候寒冷、干旱,常年多风。供试苗木为1979年落叶松播种苗,当年苗平均高5厘米,平均地径0.2厘米,每平方米有苗500株。二、试验材料和方法在圃地选择生长正常、有代表性的苗床6  相似文献   

19.
沼泽地经整地排水筑埂后,土壤湿度下降、温度升高、肥力增加。在改造过的沼泽地上人工营造兴安落叶松,造林保存率达98%,造林第9年调查,林分平均高3.87米、地径7.6厘米、胸径4.9厘米,林分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20.
1985年5月我们在辽源市人工落叶松林中应用百菌清、灭幼脲Ⅲ号对落叶松鞘蛾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地林龄15年,平均树高4.6米,平均胸径4.5厘米,总面积200亩。近几年鞘蛾发生较重,有虫株率100%,平均20厘米的标准株有幼虫5.15头。防治是在5月11—12日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