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细菌对红谷霉素的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4种供试细菌对红谷霉素的耐药性作了一初步检测,通过试验发现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4种供试菌对该种抗菌物质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但4种供试菌的产生耐药性的强度不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最强。但是与林可霉素相比,其耐药性的产生是很慢的。  相似文献   

2.
链霉菌702产红谷霉素分批发酵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链霉菌702 D34为供试菌株,对链霉菌702产红谷霉素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建立了该菌株分批发酵合成红谷霉素的菌体生长、产物合成和葡萄糖消耗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非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验值有良好的拟和性,说明所建数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实际合成红谷霉素的分批发酵过程。  相似文献   

3.
细菌芽孢染色原理,方法,步骤及其干燥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5.
6.
蜡样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同时接种及分别先后接种等3种不同的接种方式分别于4h,8h、12h、24h,36h、48h等6个时间点观察抑制效果,以确定最佳接种方式。研究表明,先接种蜡样芽孢杆菌后接种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最强;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同时接种次之;先接种大肠杆菌后接种蜡样芽孢杆菌,抑制作用最弱。并且每种接种方式都在12小时左右出现抑制高峰。  相似文献   

7.
芽孢的萌发是芽孢杆菌从芽孢成长为营养体的第一步。在芽孢菌属中,有些菌株对人畜具有致病性。研究芽孢萌发过程对解析其致病性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本文优化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芽孢的萌发条件,确定芽孢萌发的适宜条件为:缓冲液为NaH2PO4(10mmol·L^-1)与NaCl(100mmol·L^-1)的混合物、pn值为7.2、萌发温度为37℃,萌发剂为肌苷或L-丙氨酸(1mmol·L^-1)与其它单一氨基酸(100mmol·L^-1,除酪氨酸和色氨酸为1mmol·L^-1)组成的混合物;利用该萌发条件,检测了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HD-73及其无晶体突变株HD-73^-在利用不同氨基酸途径中的芽孢萌发率差异,发现缺失质粒pHT73的无晶体突变株HD-73^-在肌苷与天冬氨酸和肌苷与谷氨酸为营养萌发剂的条件下,萌发率明显高于菌株HD-73,说明在质粒pHT73上可能存在对这两种途径起负调控作用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8.
从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株对柑橘绿霉病菌Penicillium digitatum Sacc.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HA-01。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了该菌株对柑橘绿霉病菌、柑橘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柑橘酸腐病菌Geotri-chum candidum等12种果蔬病原菌的拮抗活性。结果表明,菌株HA-01对12种供试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对以及特异性PCR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对马水橘的活体接种试验表明,菌株HA-01的发酵液、菌悬液和发酵滤液处理3 d后柑橘绿霉病的发病率均低于20%,病斑直径均在2.00 cm以下,而对照发病率为94.44%,病斑直径为3.60 cm。  相似文献   

9.
10.
光合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利用光合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及它们的混合菌对污水进行处理,并通过各个指标比较各种处理对污水的净化修复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都能明显净化水质,试验组中,亚硝酸盐氮都有大幅度下降,其中混合菌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71.96%;氨氮也有不同程度下降,混合菌效果最好,去除率为86.13%;活性磷酸盐也有下降,其中枯草芽孢杆菌降解效果最好,去除率为87.08%;化学需氧量(COD)也有不同程度下降,混合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降解效果最好,去除率为58.73%;溶解氧有大幅度上升,其中混合菌的溶氧增加率为87.75%。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分析了一株香蕉内生细菌BEB99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粗提物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FOC4)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其对香蕉枯萎病菌菌丝脂质过氧化、麦角甾醇含量、蛋白质含量及果胶酶活性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产生几丁质酶。  相似文献   

12.
柠檬草精油抗菌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上海地区种植的柠檬草(Cymbopogoncitratus),提取其精油对4种致病菌进行了定性的和定量的抗菌性研究,这4种致病菌是消毒上所针对的主要菌种。定性试验采用贴片法测定了柠檬草精油的抗菌圈直径;定量试验则采用试管培养法对柠檬草精油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柠檬草精油对所测定的4种致病菌均有很好的抗性,其中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G-)的抑制性最强,最低的抑制浓度是0.05μL·mL-1;其次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G+)0.1μL·mL-1,而对于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G-)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最低抑制浓度为0.2μL·mL-1。  相似文献   

13.
对玉米灰斑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孢子萌发、病斑潜育扩展和寄主抗侵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就能够萌发,但未见附着胞形成;花粉和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孢子抗干燥能力较强,萌发孢子须经3-4d干燥才完全丧失存活能力。对灰斑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强的杀菌剂有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大生、多菌灵等。病害潜育期较长,潜育期随玉米生育期推进而增长,在不同品种上潜育期为11-18d。病斑长度(Y)和病斑13龄(x)的关系大体为对数曲线,回归方程为y=0.2635+5.163ln(x+1)。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抗侵染力逐渐增强。施用氮、磷、钾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玉米的抗侵染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定噻霉酮水乳剂处理后的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的一系列指标变化,揭示噻霉酮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菌机理,为噻霉酮防控猕猴桃溃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Psa进行稀释10倍的噻霉酮处理(X10),原液噻霉酮处理(Y)以及无菌水处理(CK),利用试剂盒测定Psa抗氧化酶系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活性,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sa细胞膜结构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的检测。【结果】噻霉酮处理能明显抑制Psa生长和繁殖,缩短菌体细胞的对数生长期,使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泄,细胞死亡量增加,最终处理组菌体量为CK的5.5%;Psa对噻霉酮存在氧化应激反应,处理后的Psa活性显著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噻霉酮处理后Psa的CAT活性在10 h时到达峰值118.795U/mg,SOD活性在4 h时达到峰值1 060.452 U/mg。X10、Y的菌体蛋白质量浓度在12 h与CK相比差异显著,分别降低了47.1%、7...  相似文献   

15.
光照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光照、重力、温度、激素等。其中光通过植物的光形态建成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光对孢子细胞分裂和假根细胞生长方向都有影响。蕨类植物的孢子萌发依赖于光,不同的光质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存在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植物的光敏色素和光感受器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国际上一些光照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植酸对大肠杆菌抑菌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植酸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机理,测定了植酸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小抑菌浓度、细菌生长曲线、菌液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及电导率,并观察了细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植酸对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且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植酸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体积分数)为0.4%;与不添加植酸的对照相比,植酸改变了大肠杆菌的生长规律,使细胞破损严重,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质外渗,菌液中AKP含量和电导率增大。  相似文献   

17.
抗菌肽是生物体内经诱导产生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具有广谱抗革兰氏阳性、阴性菌活性,对真菌、某些有包膜的病毒、寄生虫以及某些肿瘤细胞也有抑制作用。由于其独特的抗菌机制,其有可能成为新的抗生素替代品,同时也可作为一种高效优质的绿色饲料添加剂。本文介绍了抗菌肽的分类、功能、作用机理及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纳米银作为一类新型的抗菌材料,具有抗菌高效、广谱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如今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行各业,但纳米银的抗菌机理尚不明确。归纳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对纳米银抗菌机理的研究进展,分析阐述其应用情况,最后提出需要关注使用纳米银带来的负面环境效应,以利于其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19.
壳聚糖对植物病原微生物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聚糖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在医药、农业方面显示其特异功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壳聚糖对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都具抑制作用,但是,在壳聚糖的抑菌机理和抑菌特性方面,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