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泰国龙眼考察报告赖澄清,陈开明,曾庆,王堂仁(福建省农业厅350003)(福建省农科院)(国家农业部)1993年8月4日至18日国家龙眼考察组一行四人,赴泰国考察。考察组考察了泰国园艺研究所、农业推广厅、清菜园艺研究中心、Aongchat园艺试验站、...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六个泰国龙眼良种的主要特性,引种我地后的适应性情况及观察记载的生物学习性,初步认为这些品种在我地自然条件下是适应的.  相似文献   

3.
(一)龙眼果品产量多,质量好,价格高是栽培者的最终目的,但从近年来对生产和市场的调查发现:生产上重种轻管,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是一大通病,龙眼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年年增加,可是果品质量下降,果实偏小,风味变淡,病虫害增多。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高产而不高值的现象,普遍存在.就本省市场状况而言,7月上旬最早上市的龙眼是由泰国调运进来的“依多”早熟种,独占福州市场,每kg售价60—70元,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我省的“八一早”和广东、广西早熟种上市,每kg售价30—40元,9月上旬至9月中旬,我省龙眼大量上市;…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数据库、欧洲专利局专利数据库、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我国龙眼产业技术发明专利的产出情况,从量化角度直观地分析我国龙眼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得出我国龙眼产业技术创新水平逐年提高,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的结论,但同国外相比,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此研究结果对于掌握我国龙眼产业技术创新方向,明确龙眼产业技术创新目的,减少龙眼产业技术开发风险,发挥龙眼产业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龙眼大小年农业气象条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龙眼是亚热带地区的名贵水果,果肉鲜嫩.除鲜食外,又可制成桂元干、龙眼罐、龙眼膏、龙眼酱、龙眼酒和龙眼醋等.我国是龙眼的原产地,也是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产区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四川、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其中闽、粤两省为主要产区.但是,龙眼产量很不稳定,大小年现象十分严重,这是多年来龙眼生产中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6.
龙眼是水果中之珍品,味美可口,营养丰富.鲜食、制干都深受人们喜爱.古今中外都视为上等补品,具较高的药用价值.我国已有二千年种植史,长期以来生产上种植的苗木多为自选自繁,就广东、广西、福建选出多达三千余个体或品种,但品质优劣、产量丰欠、抗性强弱等性状悬殊较大.然而时至今日人们还普遍应用传统高压苗或实生苗种植,这种生产现状弊多利少,影响生产发展,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日趋剧烈的竞争.近年来,我所从已跃居世界之冠的龙眼出口国——泰国引进六个优良品种嫁接苗却都是用其落后的、效率极低的靠接法.为此我们于1986年开始对龙眼嫁接技术的探讨,现将试验情况及看法整理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抓好发展龙眼生产成功的基本功郑銮坚(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漳州363001)龙眼亦称桂园,是我国南部的特优名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信誉.我省龙眼种植和产量居全国首位,它在经济作物中颇占有重要的地位.龙眼不仅具有对丘陵山地红壤的适应性强,耐脊、耐酸...  相似文献   

8.
龙眼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名贵果树.但现在龙眼栽培的品种成熟期过分集中.早、晚熟品种极少.为了调整现有龙眼品种结构趋于更合理,需选育、培育成熟期配套的品种供龙眼生产上推广应用.八十年代我所在开展龙眼优良新品种选育工作中,筛选出成熟期早、果大质优、丰产稳产的...  相似文献   

9.
泰国龙眼引进我们试处工作,因自然条件差异,生长不尽理想,而我省冬季干旱,低湿又有利花芽分化,成为年年开花结果的基础,可通过选地,修剪,加强树体管理等措施以达丰产,稳产,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浅谈同安县山区发展龙眼生产的几点意见赵永明等人(厦门市农业局363003)(一)厦门市同安县龙眼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是我国六大龙眼生产基地之一.全县龙眼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3.5万亩,占全省龙眼总面积的15%左右,是全市果树总面积的65...  相似文献   

11.
龙眼是我国南方名果,重要的亚热带果树之一.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福建龙眼无论是资源或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但我省种植的龙眼大多为实生树,投产迟,产量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龙眼在水果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看俏.为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发展龙眼生产,大量培育优良品种的苗木.嫁接能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提早结果,增加产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作为中国基本文化元素之一,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特色饮食文化,更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因为泰国生活着大量的华人华侨,泰国民众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同时,中国茶文化自身具有的高影响力及强适应能力,能够快速融入泰国文化圈中。本文主要从语言、物质、精神对中泰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中泰茶文化的异同之处,加深对两国茶文化的认识,并引发对我国茶文化在泰传播路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龙眼,也称桂园,是我国南方名贵特产,也是国内外市场受欢迎的珍贵果品.据日本奥村氏的化验分析,龙眼鲜果合果糖6.135%,粗纤维0.088%,粗蛋白1.469%,游离酸0.317%.每百克含维生素C75.86毫克,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龙眼,既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成各种制成品,用途广,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但在目前条件下,龙眼鲜果的贮运仍存在一定困难,常温下贮藏只能保存3-5天,时间长易变褐变质,制约了龙眼的发展.为此在加强龙眼保鲜及加工的研究的同时,应大力发展耐贮藏龙眼品种.笔者通过生产实践,认为石硖、东壁…  相似文献   

14.
龙眼是亚热带常绿果树,是我国南方六大果品之一、风味好、营养丰富,医学上有广谱疗效,不论鲜食、罐藏、焙干、酿酒、果膏等均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又是优良蜜源和庭院绿化树种.目前,国内外许多地区都在重视发展龙眼生产.漳州市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栽培龙眼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时至今日栽培面积仅  相似文献   

15.
克服龙眼冲梢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眼是重要的亚热带果树,为国内外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珍贵果品之一.我国栽培龙眼历史悠久,其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而福建居全国首位.龙眼对温度反应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长和开花结果均不利.龙眼在冬季要求有一段相对低温(约12℃左右),有利花芽分化.但近年来冬季气温偏暖,不利花芽分化,常出现花穗“冲梢”现象,使龙眼产量明显下降,影响果农收入,引起果农的关注.果农采用人工摘除“冲梢”的变叶,这种方法花工大,效果差,生产上难以推广.为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突出产业优势扩大龙眼晚熟区域近几年来,龙眼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作为全国龙眼主产区之一,龙眼价格高低,对福建果农的影响不小。未来几个月内,福建省龙眼将陆续进入采摘季节。如何摆脱万年果贱伤农的困扰,成为果农们最大的心愿。龙眼价格年年走低,是否意味着龙眼产业已发展到了极限?笔者从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办了解到,虽然这几年所有龙眼产区种植面积都有了大幅度增加,但我国种植的龙眼,主要集中在闽粤桂琼四省区,即使挂果率正常,总产量也不过在100万吨左右,其中我省产量在20万吨左右。这样的产量,并没有超过消费者需求,…  相似文献   

17.
李发林 《福建热作科技》2005,30(2):i001-i001
为期五天的第三届全国荔枝龙眼暨特色农产品交易会于26日在福建厦门落下帷幕,来自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专家学者呼吁,将共建荔枝龙眼优势产业区域。同时,四省(区)农业厅共同制定了《2005—2010年我国荔枝、龙眼优势区域发展规划》,联合签订抵制毒荔枝龙眼协定,并联合向农业部申请实施荔枝、龙眼产业技术升级等项目。本届会议还确定了明年四省(区)荔枝龙眼交易会由广东主办。  相似文献   

18.
黄可莹 《热带作物学报》2016,36(11):116-118
泰国东部水果市场长期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造成水果价格不断降低、大批滞销水果丢弃,虽然政府实施价格干预政策,但仍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由于中国市场的大量购买需求,泰国东部的水果大量出口到中国,使该问题得以解决,泰国水果种植农民及水果商人也随之富裕起来。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水果中间商直接向泰国农民收购水果的情况逐步扩大,这种发展在未来可能给泰国带来很大风险。本文针对泰国东部水果出口中国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揭示其中隐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以储良龙眼为试材,通过分析低温诱导、氧化胁迫、自然低温+药剂处理龙眼成化过程中氧化损伤各指标变化,研究龙眼成花和氧化胁迫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氧化胁迫有利于龙眼成花。对顶芽和叶片活性氧、抗坏血酸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检测结果也表明,氧化胁迫诱导龙眼成花的同时,也导致了龙眼树各组织活性氧的累积,且抗坏血酸抑制龙眼成花,MDA促进龙眼成花。因此认为活性氧与龙眼成花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泰国同中国不仅在地域上相连,在文化上也不断的接触、交流和融合。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刺激,泰国的媒介文化被打上了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有鉴于此,文章探讨了泰国媒介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泰国文化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