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生物学特征及生活习性中华圆田螺,壳质薄而坚固,外形呈卵圆形,有6~7个螺层,各螺层在宽度上增长迅速;螺旋部的高度大于壳口的高度,体螺层极膨大,壳顶尖锐,缝合线明显。壳面呈黄褐色或黄绿色、光滑无肋,具有明显的生长线,壳口卵圆形,周缘完整,具有黑色框边,外唇简单,内唇略肥厚,遮盖脐孔,使脐孔呈缝状〖1〗。厣核靠近内唇中央。田螺具有一对眼,一对触角,成体雄性触角向内弯曲,变为交接器,这是鉴别雌雄的一大特征。田螺雌雄异体,为卵胎生。母体产出即为小田螺,1年后性成熟。每年4月份产卵,10月份结束,繁殖数…  相似文献   

2.
文秋生 《内陆水产》2001,26(6):19-20
南美螺学名大瓶螺,是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大型优质食用螺,其味鲜美,还是高蛋白低脂肪保健食品,素有“盘中美玉”之称。现将其生活习性及人工引种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 生物学特征与生活习性1.1 形态特征南美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螺体由螺壳和软体组成。软体部分包括头、足、外套膜及内脏四部分。螺壳较大,为一完整的右旋形壳,壳顶略尖,体螺层很发达,头部和足部藏在其中,足的背后有厣,可完全关闭壳口。它的头部明显,前端有吻,口位于吻端腹面,有长、短两对能伸缩的触角,雄体右短触角转化为交接器官,顶端有生殖孔开…  相似文献   

3.
卵萝卜螺──亲鳖的优质饵料卵萝卜螺为椎实螺科萝卜螺属螺类。贝壳薄、卵圆形、左旋、无厣,螺旋部短小而尖锐,高度明显小于亮口高度,体螺层膨大呈梯形排列,壳口大,轴缘宽,轴部弯曲。本螺是非常普通的螺类,广泛分布在各种水域中。因为其壳薄适口性好,钙质丰富,有...  相似文献   

4.
宋长太  王传慧 《齐鲁渔业》2002,19(12):25-26
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 Spix)又名苹果螺、大瓶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从古巴引进我国,是淡水螺类中养殖个体最大的优良品种。它具有生命力强、繁殖率高、生长快、个体大、能适应多种水环境等特点。福寿螺壳薄,螺肉营养丰富,可食部分占体重的38%,不仅符合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且可作为养殖河蟹、虾类、黄鳝、甲鱼、乌龟等特种水产品的优质饵料,具有较高经济价值。1生物学特性1.1 形态特征 螺体多呈深黄褐色,贝壳大,壳薄脆易破。壳右旋,螺旋部不发达,螺层一般为6层。螺口为卵圆形,覆有角质(?)保护。头部与腹足能仰出壳外游动觅食,头部具  相似文献   

5.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潘洋  邱天龙  张涛  王平川  班绍君 《水产学报》2013,37(10):1503-1512
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脉红螺的卵囊,观察其胚胎和浮游幼体发育过程,及脉红螺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卵囊在25 ℃时孵化时间为16 d,经过卵裂期、囊胚 期、原肠胚期、膜内担轮幼虫期,最后发育为膜内面盘幼虫,破膜而出开始浮游幼体发育阶段。脉红螺浮游幼体期按螺层、面盘形态、幼体壳型和器官可分为5个 时期,分别为1螺层期;2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3螺层期初期;3螺层中后期;4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其中在2螺层后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高平均 每天增加44.45 μm,3螺层初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慢,壳高平均每天增加19.51 μm。脉红螺附着变态的时期是4螺层中期和后期,壳高1 250~1 500 μm,附着变 态的标志是浮游幼体壳口边缘明显加厚并向壳口外侧翻转,壳口中央突起部消失,面盘退化,足部发达并能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6.
<正>梨形环棱螺属田螺科、环棱螺属,俗称螺蛳、豆田螺,体呈梨形,是一种大型环棱螺。梨形环棱螺世代短且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李晓英等,2010),市场上销售及出口食品主要为螺肉,也可以作为畜、禽的饲料及鱼的饵料;干燥贝壳可入药,名白螺蛳壳,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生肌敛疮等功效。作为地方特色美食——柳州螺蛳粉的原材料,梨形环棱螺受到广大消费者和水产养殖者的喜爱(但小琴等,2020)。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利用圆田螺、方形环棱螺、椎实螺、背角无齿蚌投喂宽体金线蛭,通过测量体重及日增量,分析4种饵料对其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椎实螺水蛭生长最快,成活率最高,投喂方形环棱螺其次,投喂圆田螺生长慢成活率低;另外,对宽体金线蛭进行了6个梯度温度试验,6个梯度温度分别为22、24、26、28、30、32℃,试验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适宜生长温度为24~30℃,其中26℃时生长最快,水温超过32℃,成活率最低,因此,在高温季节,需要及时调节宽体金线蛭养殖水体的温度。  相似文献   

8.
方斑东风螺(Babylona areolata)又称东风螺、花螺、香螺、白带螺,隶属腹足纲(Gastropod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蛾螺科(Buccinidae).体型为长卵形,螺旋部呈圆锥状,体螺层膨大,壳厚而坚实,壳面光滑,白色壳面具黄褐色的方形斑块,生活在水深7~30m的泥沙质海底,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沿海,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主要淡水经济贝类养殖研究进展(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腹足类我国淡水养殖腹足类的品种主要是田螺科和苹果螺科的一些种。其中,田螺科的主要养殖品种为圆田螺属的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环棱螺属的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因腹足纲生活习性基本类似,在渔业统计年鉴中都归为淡水螺类,因此合并介绍淡水腹足类的养殖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测量了127个微黄镰玉螺的壳高、螺宽、体螺层高、厣长、厣宽和螺湿重等6个形态性状指标,用于分析其形态性状参数的关系。分析表明,微黄镰玉螺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高与螺宽、体螺层高、厣长和厣宽之间均呈线性正相关,可用线性回归方程模式表示:Y=aX+b;产量性状螺湿重与螺高、螺宽、体螺层高和厣长之间均呈幂函数关系,可用幂函数回归方程表示:Y=aX~b。  相似文献   

11.
正环棱螺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保健水产品。随着螺肉相关食品加工业研究的深入,不断有各种方便即食的环棱螺食品推向市场,并广受消费者喜爱。本文作者通过对环棱螺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市场前景等方面的梳理分析,提出环棱螺人工养殖及技术开发仍面临的问题,并给予了相关建议。一、环棱螺特性环棱螺(俗称螺蛳、石螺等)是我国主要的大中型土著淡水螺类群体之一,具有分布广泛、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饲养难度小而且养殖成本较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湖北梁子湖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中华沼螺(Parafossarulus sinensis)和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的壳形态性状和壳强度。四种螺类壳形态可量性状之间以及壳形态可量性状与壳强度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还探讨了螺类形态和壳强度与反捕食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华圆田螺俗名田螺、香螺,一些养殖户开始零星养殖,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因此开展规模化池塘田螺人工养殖前景十分广阔。一、种螺来源种螺来源,一是到湖泊、稻田、池塘、沟渠、河流等收集;二是市场上购买商品成螺。用于繁殖的亲螺主要挑选色泽淡褐、壳薄、体圆、个大尾钝、螺壳无破损、介壳口厣片盖完整、新鲜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田螺科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这4种螺的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评价其营养价值,本研究采用国标法对其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4种螺的肌肉中除灰分外,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肌肉中水分以中国圆田螺最高,为81.28%,显著高于其他3种螺;肌肉蛋白质以中华圆田螺最高,为13.11%,显著高于中国圆田螺和梨形环棱螺;肌肉脂肪含量以梨形环棱螺最高,为1.05%,显著高于其他3种螺。肌肉氨基酸测定结果显示,4种螺的肌肉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和2种半必需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此外,4种螺的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均超过40%,且谷氨酸含量均远高于其他15种氨基酸。4种螺肉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均在33%以上,其中中国圆田螺和梨形环棱螺在35%以上,与WHO/FAO模式推荐的标准(35.38%)相近,但4种螺EAAI值较低,均不到80,其中梨形环棱螺的EAAI值最高,达到74.86。研究表明,4种螺类肌肉营养组成较丰富,氨基酸比例均衡,均属于优质蛋白源。尤其是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具有较...  相似文献   

15.
织纹螺及其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织纹螺,俗称麦螺、白螺、割香螺、海丝螺或者甲锥螺,属软体动物肉食螺类,成熟个体的体长一般在1cm~2cm左右,大型织纹螺体长有时可以达到3cm以上。织纹螺贝壳呈长卵圆形或尖圆锥形,螺层约5层~8层,各螺层上常有纵肋条,在体螺层的纵肋之间具有细的横肋纹形成布纹状。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体重和温度对三种常见淡水螺耗氧率的影响,用磨口试剂瓶作代谢测试瓶,进行了耗氧量测定。结果表明,环棱螺的耗氧率与其体重之间呈负幂函数关系.萝卜螺的耗氧率与体重之间为负半对数关系;环棱螺的耗氧率与温度之间为正指数函数关系,萝卜螺的耗氧率与温度之间为正幂函数关系;这两种淡水螺类的耗氧率在20.4~25.4℃范围内变幅较小,而在25.4~30.4℃范围内变幅较大。不同大小的环棱螺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有差异,小个体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较大。通过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温度、体重对耗氧率变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体重对耗氧率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温度对耗氧率的影响(P〈0.001)。  相似文献   

17.
蚌壳虫     
在春夏之交,常可在池塘及其他间歇性小水体中,看到一种虫体侧扁,全身由两瓣甲壳包被,壳上生长线明显,有壳顶,但无明显的铰合部,形似蚌壳的小动物,人们通称其为“蚌虾”。实际上它是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贝甲目(Conchostrace)的蚌壳虫(Cyzicus)。我国目前见文报道的仅6科。特征:虫体分头部与躯干部,头部前端突出为额角,其后背部常隆起形成后枕角。头部具眼,第一对触角细小,雄的略长于雌的,单肢不分节,边缘有乳状突起;第二对触角分  相似文献   

18.
正瘤荔枝螺(Thais bronni)俗称"黄螺",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荔枝螺属;其贝壳中等大小,呈卵圆形或纺锤形,壳表具有较大的瘤状突起,壳面为淡黄色或带黑灰色;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以东海最为常见,是舟山群岛沿岸的习见种;栖息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礁底质,以双壳类为食。瘤荔枝螺目前尚未开展人工养殖,市场需求全  相似文献   

19.
<正>环棱螺“蠡湖1号”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多家单位以2014年从无锡市芙蓉湖收集的10 000只野生环棱螺作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壳宽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环棱螺“蠡湖1号”与野生群体相比,体重提高28.54%,壳宽提高10.14%;适宜在江苏、湖北、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进行养殖,也可在室内循环水工厂化养殖。  相似文献   

20.
氮负荷较高的富营养湖泊中,着生藻大量增加,而牧食者数量却逐渐减少,进而导致沉水植物衰退或消亡;为了探究氮浓度过高对螺类生长的影响,本文基于受控实验,探讨了不同水体氮浓度(1 mg/L,4 mg/L,7 mg/L)培养下的着生藻碳氮计量特征对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4 mg/L处理组的着生藻和螺体内的碳和氮含量均高于1 mg/L和7 mg/L处理组,而碳氮比则低于这2个处理组;1 mg/L处理组的着生藻和螺体内的碳和氮含量最低,其碳氮比最高。着生藻氮含量与螺体内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77,P0.001)。水体氮浓度为1 mg/L处理组的螺生长率和体长均高于4 mg/L和7 mg/L处理组,4 mg/L处理组的螺生长率和体长最低。研究结果显示,着生藻氮元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水体氮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着生藻氮含量与螺体内的氮含量变化一致,作为螺食物的着生藻氮含量增加时,螺体内氮含量也相应随之增加。环棱螺食物质量的下降与着生藻中化学元素含量的改变有关,这可能是螺生长受到抑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