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管侧沟茧蜂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管侧沟茧蜂是寄生甜菜夜蛾和粘虫等害虫的低龄幼虫寄生蜂。本文以粘虫幼虫为繁殖寄主,对管侧沟茧蜂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及发育历期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管侧沟茧蜂卵-结茧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1℃,有效积温为115.15日度,茧-羽化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47℃,有效积温为99.47日度。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该寄生蜂最适发育温度为23~27℃,在25℃条件下全世代发育历期为14.64d。  相似文献   

2.
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作为生物防治的主要组成部分,已被人们所认识.应用柞蚕卵赤眼蜂和人工卵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在相同的防治指标、环境条件下,投放相同的蜂量 ,所取得的防治效果是不同的,表现为柞蚕卵赤眼蜂防治效果优于人工卵赤眼蜂.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明确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玉米螟的效果,探讨育蜂治虫工作上存在的技术问题,一九七四年在盐城县南洋公社继续进行了试验。一、试验的经过和方法蜂种系采自马尾松毛虫的松毛虫赤眼蜂和采自玉米螟、水稻纵卷叶螟的螟黄(澳洲)赤眼蜂,以柞蚕卵、蓖麻蚕卵为寄主,进行人工繁殖。对棉铃虫防治四代,第一、二代棉铃虫卵期较短,每代放蜂四次(第一代在苕子留种田里放蜂),每次间隔二至三天,第三、四代放蜂五至  相似文献   

4.
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作为生物防治的主要组成部分,已被人们所认识,应用柞蚕卵赤眼蜂和人工卵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在相同的防治指标。环境条件下,投放相同的蜂量,所取得的防治效果是不同的,表现为柞蚕卵赤眼蜂防治效果优于人工卵赤眼蜂。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补充营养是否对管氏肿腿蜂雌蜂的寄生率、子代蜂数量和生育历期有显著影响。本文采用单管饲养法,研究了外源营养对管氏肿腿蜂繁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不同营养后,对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和子代蜂数量有显著影响,寄生蜂母蜂是否补充营养对其子代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综合考虑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产卵量、繁蜂量、雌雄比以及发育历期,10%葡萄糖是最佳营养源。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赤眼蜂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日龄及冷藏时间是影响其寄生卵存活力的重要因子。为了弄清日龄和冷藏时间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卵低温下存活力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法检验了在不同日龄、不同冷藏时间下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数、出蜂卵数和出蜂率差异。结果显示:当发育到不同日龄后冷藏,其寄生卵数在4日龄达到最大,出蜂卵数在2、3日龄最高,而出蜂率的峰值则出现在1、2日龄;当冷藏时间不同时,其寄生卵数在60、90天时达到最大,出蜂卵数在处理组间无差异,而出蜂率的峰值则出现在20天。研究表明日龄和冷藏时间均能不同程度的影响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卵的低温发育和冷藏后的出蜂情况,当龄期较早或冷藏时间较短时,其寄生卵存活力也会更强。因此当规模化生产应用时,需充分考虑日龄及冷藏时间对低温耐受性的影响,藉此以提高玉米螟赤眼蜂的低温贮藏效能。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抗虫棉田释放赤眼蜂增强生物控害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增强转基因抗虫棉与自然天敌的联合控害功能,为转基因棉田害虫控制策略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依据,于2002年在山东省惠民县转基因抗虫棉田设置化防田和以释放赤眼蜂为主的综防田,研究了棉铃虫卵的分布格局、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及生态效应。结果发现:棉铃虫卵在棉株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较大,2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在叶正面、叶背面和茎尖,3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于蕾铃;在放蜂田,赤眼蜂对棉株不同部位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差异较大,2,3代棉铃虫时期对叶正面、叶背面、茎尖、蕾铃的棉铃虫卵寄生率均较高,对叶柄和茎杆处卵的寄生率较低;并以3代棉铃虫时期的寄生率较高;在2,3代棉铃虫时期分别连续释放3次赤眼蜂,对棉铃虫具有很强控制作用,2,3代棉铃虫卵的被寄生率分别为66.0%~70.7%和76.0%~81.2%,均显著高于化防田的自然寄生率(2代:7.0%~12.3%,3代:5.2%~7.4%);蕾铃被害率分别为2.2%和3.1%,均显著低于化防田(2代:8.5%,3代:20.9%);2代棉铃虫时期,放蜂田和化防田的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差异均不显著,但3代棉铃虫以后,放蜂田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化防田,且放蜂田的捕食性天敌数量显著高于化防田。可见,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花生长中后期通过释放赤眼蜂可有效防治棉铃虫,降低其为害,并有利于棉田捕食性天敌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齿唇姬蜂在京津地区每年发生7代,其中5代发生在棉田.以棉铃虫2、3代寄生率最高.田间出现三次寄生高峰,分别在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寄生率在33.3—66.7%之间.与棉铃虫危害棉花的关键期相吻合.各虫态历期受温度影响较大,低温能延长茧的羽化期和成虫寿命.该蜂羽化当日即可交尾产卵.羽化后2—3天为产卵盛期.雌蜂一生只交尾一次,雄蜂多次.单雌平均产子7—9.4头,最多19—21头.产子多少与蜂的寿命、寄主龄期及密度大小关系密切,对温度要求不太严格.在20—27℃范围内均能保持正常繁殖能力.雌雄性比在自然界中接近1:1,但孤雌生殖所产子代均为雄性.而交配后接虫繁殖子代雌性较多,所以室内接种繁殖子代性比差异较大.葫芦夜蛾的幼虫为齿唇姬蜂的中间寄主,寄生率比棉铃虫高.9月上旬仍达90%,是很好的繁蜂寄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评价释放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田间效果,为推广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技术提供参考。分别在南宁市马山县古统村和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金光乳业公司设置1个放蜂区,每个放蜂区安排放蜂试验3次,每次每公顷使用150张蜂卡,每张蜂卡含1000头螟黄赤眼蜂。在放蜂前及每次放蜂后调查草地贪夜蛾为害株率、百株虫量和卵寄生率。3次放蜂后,古统村放蜂区平均为害株率由36.33%降至7.60%,平均百株虫量由11.27头降至3.33头,卵寄生率由20.08%提升至100%,为害情况得到控制,卵寄生率大幅上升;金光乳业公司放蜂区平均为害株率由68.40%升至88.37%,平均百株虫量由43.56头降至43.23头,卵寄生率由0升至3.96%,为害情况未得到改善,卵寄生率有所上升。试验中还发现螟黄赤眼蜂与夜蛾黑卵蜂有协同寄生的情况,古统村放蜂区3次放蜂8天后2蜂共寄卵粒56粒,寄生率为100%。可见玉米田中的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偏好共同寄生草地贪夜蛾卵块。综上所述,在田间草地贪夜蛾为害较轻时释放螟黄赤眼蜂,可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田间虫口密度,降低为害率,提高卵寄生率,是防控草地贪夜蛾的有效生物措施之一;田间...  相似文献   

10.
秦宗林  鄢建 《粮食储藏》1989,18(3):31-39
本试验通过全麦粉饲养,观察了谷蠹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生物学习性和个体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谷蠹的发育温区为18-38℃,32-36℃为最适温度.2、不同温湿度条件下,谷蠹幼虫的龄数不完全一样,在适温范围内,低温低湿时其龄数较多,高温高湿龄数少,通常在3-8龄间变化,但以3或4龄居多.3、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各虫态及幼虫各龄期和世代历期不一样,就虫态而言,以幼虫历期最长,蛹历期最短,就幼虫各龄而论,以1龄历期最长,低温低湿历期长,高温高湿历期短,世代历期在32.52~226.41天之间.4、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世代有效积温随相对湿度变化而不同,相对湿度为45%、55%、65%、75%、85%时,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20.1、18.4、18、17.7、17.8℃,平均世代有效积温分别为:798.8,768.1,674.8,661.0,642.5日度.5、各虫态之间的转化率随温湿度变化也有差别,高温高湿,由卵向成虫的转化率较高(即死亡率低),低温低湿由卵向成虫的转化率低.在供试的温湿条件下,1龄幼虫的死亡率最高,蛹的死亡率极低.一旦化成蛹,几乎都能羽化为成虫.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三年,我们在学习外地育蜂治虫经验的基础上,繁殖利用赤眼蜂在全县九个区共十三个单位作了防治棉铃虫的试验示范。实践证明,赤眼蜂防治棉铃虫效果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一、试验经过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试验,于八月二日至九月三日在三代和四代棉铃虫发生期间,先后在县农科所、县良种繁育场及姜灶、兴仁、幸福、余西、向东、五总公社等十三个单位进行。三代放蜂五十八亩,四代放蜂六十三亩八分。放蜂时间及次数:县农科所及姜灶公社两处自八月二日开始,每五天放蜂一次,至九月三日  相似文献   

12.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顺洪  幸金定 《种子科技》2011,29(11):26-28
对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赤眼蜂的繁殖上,由滚式繁蜂改为散卵繁蜂,改一般短效蜂卡为长效蜂卡,使放蜂次数由3次降为2次,减轻了劳动强度。2008~2010年在省内外累计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为1467亩,均收到良好效果,受到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13.
红脉穗螟天敌-扁股小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天敌-扁股小蜂[Elasmus sp.]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成蜂大部分在夜间羽化,雌雄蜂羽化高峰期分别为1:00~03:00和23:00~1:00点;雌雄性比为1∶1.2;雌蜂羽化当天就可交尾产卵,该蜂兼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未交尾雌蜂繁殖的子代为雄性;在26±0.5℃和75±5%相对湿度条件下,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0.9、4.2和7.2天。成虫以蜂蜜为补充营养可延长其寿命。  相似文献   

14.
旨在寻求适合繁殖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种群的中间寄主。笔者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卵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卵为中间寄主,编制稻螟赤眼蜂的种群生命表,分析比较生殖参数,评价其对2 种中间寄主的适合性。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在小菜蛾卵上的净生殖力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与平均世代历期T 分别为6.12、0.1996、1.2210、9.0728,在甜菜夜蛾卵上的上述各项参数分别为10.58、0.2573、1.2934、9.1678。稻螟赤眼蜂在甜菜夜蛾卵上各项生殖参数都要高于在小菜蛾卵上的表现。甜菜夜蛾卵较小菜蛾卵更适合用作稻螟赤眼蜂繁殖的中间寄主。  相似文献   

15.
设置三种氮气浓度(78.8%、83.0%和88.0%)和五种温度(19.9℃、25.0℃、29.3℃、34.7℃和39.8℃)的实验组合,在13.3%水分的稻谷上对锈赤扁谷盗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获得了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及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讨论了氮气及温度对发育历期、发育速率等的影响,并分别建立了发育历期、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冀东地区南美斑潜蝇的发生规律及其最佳防治方法,采取分区设点的方式调查其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在冀东地区温室发生10-13代,露地一年发生5-6代,不同的温湿度南美斑潜蝇的发育历期不同,表现为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湿度为70%,防治其最适的药剂组合为2.0%阿维、50%潜克、5%尼索朗1:29:5混配3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最适时期为卵期,防治效果达到95.83%,减退率达到96.43%,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喷施药剂的最好时期在卵期。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26±1)℃下,研究了茶翅蝽沟卵蜂和平腹小蜂对寄主卵的竞争行为。结果表明:2种蜂均能寄生已被另一种蜂寄生的卵;寄主卵先被沟卵蜂寄生,发育0~4天后再供平腹小蜂寄生时,出蜂绝大多数为平腹小蜂;发育6天后再供平腹小蜂寄生时,沟卵蜂羽化率可达92.31%。寄主卵先被平腹小蜂寄生,并发育0~1天内再供沟卵蜂寄生时,出蜂以沟卵蜂为主;发育2天以上再供沟卵蜂寄生,出蜂多为平腹小蜂。新鲜的卵利于蜂的寄生和羽化,寄生已发育4天以上的寄主卵,出蜂率很低。茶翅蝽沟卵蜂成虫在田间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6月下旬和8月上旬。在6月上旬~8月中旬可见平腹小蜂成虫活动。从9月上旬开始,2种寄生蜂及寄主卵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赤眼蜂是一种专寄生和破坏害虫卵的小蜂子。当前,由于化学农药存在“抗性”、“残毒”和杀死田间益虫等问题,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已被广大贫下中农所重视,各地都在应用和推广。实践证明,应用赤眼蜂治虫有许多优点:第一,寄主范围广泛,能寄生300多种昆虫,其中大多数是属于鳞翅目的农业害虫。第二,具有强大的繁殖力,一年能繁殖50代。第三,人工繁殖简易,不需要什么复杂设备,一个公社或大队都可以自力更生地搞起来。目前,赤眼蜂已广泛用于防治甘蔗螟、稻纵卷叶螟、玉米螟等害虫,近年又用来防治稻苞虫、棉铃虫、豆荚螟、豆天蛾等,防治范围正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对棉  相似文献   

19.
橡胶树六点始叶螨主要生物学和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sexmaculatus(Riley)]是西双版纳地区为害橡胶树的重要害螨,为研究该螨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同时在不同恒温条件下测定了六点始叶螨各螨态的发育历期,并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各螨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8~30℃范围内,六点始叶螨的历期、发育速率和温度间相关性明显,其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32±1.33)℃,有效积温为(62.52±6.69)℃·d;幼螨至成螨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38±3.30)℃,有效积温为(153.79±33.46)℃·d;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52±1.70)℃,有效积温为(233.18±26.25)℃·d。为有效开展六点始叶螨的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两种茶翅蝽卵期寄生蜂的竞争关系及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室内26±1℃下,研究了茶翅蝽沟卵蜂和平腹小蜂对寄主卵的竞争行为。结果表明:两种蜂均能寄生已被另一种蜂寄生了的卵;寄主卵先被沟卵蜂寄生,发育0~4d后再供平腹小蜂寄生时,出蜂绝大多数为平腹小蜂;发育6d后再供平腹小蜂寄生时,沟卵蜂羽化率可达92.31%。寄主卵先被平腹小蜂寄生,并发育0~1d内再供沟卵蜂寄生时,出蜂以沟卵蜂为主;发育2d以上再供沟卵蜂寄生,出蜂多为平腹小蜂。新鲜的卵利于蜂的寄生和羽化,寄生已发育4d以上的寄主卵,出蜂率很低。茶翅蝽沟卵蜂成虫在田间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下旬和8月上旬。在6月上旬~8月中旬可见平腹小蜂成虫活动。从9月上旬开始,两种寄生蜂及寄主卵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