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主要存在于大麦糊粉层和盾片中的大麦 β -葡聚糖酶 (1,3- 1,4 - β -葡聚糖酶 )属于诱导酶 ,种子萌发期间受赤霉酸 (GA)诱导而激活。 1,3- 1,4 - β -葡聚糖酶和 1,3- β -葡聚糖酶基因是 β -葡聚糖酶基因家族中两类 ,这两类β -葡聚糖酶水解酶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它们与大麦的制啤和抗病密切相关 ,遗传工程将为大麦的品质改良和选育抗病品种提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木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产酶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透明圈比较法,从质粒转化变异菌种资源中纯化出1个木聚糖酶高产菌株。同时,采用单因子和多因子相结合的方法及DNS法,对该菌株的适宜发酵条件和产酶规律及木聚糖酶活检测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改良培养基中的对数生长期在1-7h之间,产酶高峰期在8h左右,发酵液酶活达到344U/ml;木聚糖酶活力检测采用0.1mol·L^-1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值5.2—5.8,木聚糖浓度0.8%,温度60℃,DNS用量为2.0—2.5ml。 相似文献
6.
7.
8.
9.
茶树新梢不同叶片中β-葡萄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PCR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在建立茶树基因表达绝对定量实时PCR检测方法后,检测了龙井43新梢不同部位叶片中的β-葡萄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在一芽五叶新梢的第四叶中表达活性最高,为2.86E+08拷贝/μl,第四叶>第三叶>第五叶>第二叶>一芽一叶;而β-樱草糖苷酶基因在一芽一叶中最高,为4.31E+06拷贝/μl,一芽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第五叶。与茶叶香气密切相关两个基因在茶树不同部位的叶片中表达量和表达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本实验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可有效地用于茶树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茶树叶片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原位PCR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葡萄糖苷酶(EC3,2,1,21)属于水解酶类,可水解结合于未端、非还原性的β-D-糖苷键,同时释放β-D-葡萄糖和相应的配基。茶叶中β-葡萄糖苷酶与萜烯类香气前体有密切关系,使糖苷由键合态变成游离态。最早是1981年日本的Takeo T[1]在茶叶匀浆中添加β-葡萄糖苷酶后,能产生芳樟醇和香叶醇,证实茶叶中存在以葡萄糖苷形式存在的单萜烯醇。目前,对茶叶中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已延伸至对其活性及与茶树品种[2]、加工工艺[3-4]的关系。目前已从燕麦[5]、蜀黍[6]、旱金莲[7]、长春花[8]、黄檀[9]等植物中克隆出β-葡萄糖苷酶基因并进行了表达。此… 相似文献
11.
12.
茶叶β-葡萄糖苷酶亲和层析纯化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化学合成的β-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β-葡萄糖脒为配体,通过N-糖苷键交联到支持物上,使糖脒N-糖苷键一侧的氨基保持带正电荷的活化状态,合成了一种β-葡萄糖苷酶的亲和层析树脂。这种合成的亲和层析树脂在弱酸条件下非常稳定,能选择性地吸附β-葡萄糖苷酶,并能多次重复使用。利用这种亲和层析树脂,在pH6和pH5条件下,从薮北种茶树叶片中纯化出两种分子量分别为63和75kDa的β-葡萄糖苷酶单体酶。以对硝基苯酚β-葡萄糖苷为底物,研究了两种酶的性质。TLC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β-葡萄糖苷酶都能水解(Z)-3-己烯醇、苯甲醇和苯乙腈的β-D-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13.
以CO39四叶期水稻苗的叶片为材料,提取水稻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获得水稻β-1,3-葡聚糖酶基因(CO39-β-1,3-Glu),经序列测定得知该基因大小为489bp,通过Blastn搜索确定该片段位于水稻10号染色体。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O39-β-1,3-Gill与己知的水稻Gns7和大豆Glycinesoja clone Gs522194a endo-β-1,3-glucanasegene,Glycine soja clone Gs464889-Bendo—β-1,3-glucanase gene三个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51.5%,47.2%和49.1%。CO39-β-1,3-Giu基因是β-1,3-葡聚糖酶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14.
15.
于 4 5℃制备麦芽汁时 ,从有酶活性和没有酶活性的粉碎麦芽中释放到麦芽汁里的 β -D -葡聚糖基准水平相近。当在 65℃糖化时 ,发现无论是用有酶活性的麦芽粉还是用没有酶活性的麦芽粉制备的麦芽汁里 ,β -D -葡聚糖含量水平都明显较高。总的说来 ,在糖化期间 ,在释放 β -D -葡聚糖方面 ,糖化温度可能比所谓 β-葡聚糖释放酶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把糖化期间β -D -葡聚糖的物理性释放与制麦过程中发生的 β-D -葡聚糖的酶释放和降解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6.
17.
1-磷酸甘露醇脱氢酶基因转化水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摘要:PCR和Southern blotting检测表明,来自大肠杆菌的[i]mtlD[/i]基因已通过农杆菌介导整合进水稻基因组。[i]mtlD[/i]基因在T1代出现分离, T2代出现纯系。在0.75% NaCl胁迫下,7个转基因T3代株系都能检测到mtlD酶活性,与对照相比细胞膜的相对电导率和大分子渗漏值明显降低。部分转基因株系能在 1.0% NaCl浓度下正常生长,而对照在0.5% NaCl浓度下已不能存活。通过有性杂交途径实现了[i]mtlD[/i]和[i]gutD[/i]两个基因的聚合,部分杂交后代株系能在1.25%NaCl胁迫下正常生长结实。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分析武夷岩茶水仙和肉桂加工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以及香气成分,探讨β-葡萄糖苷酶对水仙和肉桂加工过程香气形成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水仙香气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低于肉桂,但加工过程香气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率高于肉桂:水仙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香气、橙花叔醇、香叶醇均呈高度指数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0.973、0.999,与芳樟醇、雪松醇分别呈高度、较高指数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7、0.872:肉桂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香气、柽花叔醇、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I呈较高指数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0.888、0.869、0.882。 相似文献
20.
基于黄色体内含物中的多种可溶性蛋白质以及黄色体膜在胶乳凝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已提出了多种阐明胶乳凝固机制的假说,但有关β-1,3-葡聚糖酶在胶乳凝固中的作用尚无报导.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icine-SDS-PAGE)和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ning),对不同pH值条件下破裂收集的黄色体内含物和膜组分中的蛋白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pH5.5左右的酸性环境中,β-1,3-葡聚糖酶主要表现为可溶性蛋白质,很少结合黄色体膜;但在pH6.9左右的中性及偏碱性的环境下,大量β-1,3-葡聚糖酶结合到黄色体膜上,可溶性蛋白所占的比例很低.首次发现了β-1,3-葡聚糖酶可以结合黄色体膜,二者结合的程度明显受环境pH值的影响.该结果对于认识β-1,3-葡聚糖酶的生物功能,完善黄色体在胶乳凝固中的作用及阐明乳管堵塞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