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丰县地区玉米锈病发生特点及发生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2015年丰县玉米锈病始发时间晚、发病急、发生程度重、发生面积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等发生特点及田间菌源充足、主栽品种抗病性差、田间管理不当、种植密度大、气候条件适宜等发生原因,并提出了清洁田园、选用抗病品种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2.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在本地发生面积大,为害程度重,是影响本地玉米产量的重要病害,其发生流行的原因是玉米主栽品种的抗病性差,病原菌积累量大,气候条件适宜,农民防病意识弱,栽培管理措施失当,盲目引种等,笔者据此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广西玉米青枯病在生产上的发生情况及不同发病时期对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为防控该病害提供理论指导依据。研究方法:在广西玉米主产区定点进行病害发生情况调查,计算各地的平均发病率;对不同发病时期的玉米在成熟后收获考种测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青枯病在广西玉米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秋玉米发病较重,发病率3.5%~10.3%,春玉米发病较轻,发病率0.4%~9.8%;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性,抗病性最好品种是兆丰688,抗病性最差的品种是蠡玉16号,但同一品种在不同地方发病情况也不一样;发病时期对玉米产量构成因子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研究结论:广西玉米青枯病普遍存在,该病害发生流行规律是秋玉米病重于春玉米、南方玉米品种比北方玉米品种抗病;发病时期越早,对玉米产量构成因子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4.
东北及华北春玉米骨干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国  程高峰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001-2003
通过对东北及华北春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35个骨干品种田间接种玉米大斑病菌,进行品种抗性分析,以明确品种抗病性差异,为品种合理应用、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不同地区提供的相同品种表现出不同抗性,供试玉米品种整体上对玉米大斑病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一、玉米大小斑病1、影响玉米大小斑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1)品种抗病性品种抗病性强弱是大小斑病发生和流行的首要因素。亲本不抗病,主干品种超期服役,混杂退化严重,感病品种种植面积较多均有很大的关系。如黄早4、8112等亲本感病,掖单系列品种不抗病。(2)轮作制度近几年,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增加,重茬面积较大,甚至多年连作,这样的栽培环境有利于病残体存活、侵染。  相似文献   

6.
晋南玉米粗缩病发生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玉米粗缩病大发生年份,结合品种比较、双列杂交及自交系选育,研究分析了发病与品种及栽培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春播玉米发病重于夏播玉米,套种(晚春播)发病最重;品种间发病率差异显著;亲本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悬殊,且具一定的遗传性,选育抗病自交系,组配抗病杂交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龙江县玉米顶腐病于2005年首次发生,而且部分乡镇玉米田发生顶腐病非常严重,主要得病品种是龙单26,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减产减收。之后几年虽然危害较轻,但每年都有不同成度的发生,危害的品种也越来越多,造成全县玉米顶腐病成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2010年,全县玉米顶腐病再次大发生,主要以龙单24品种发病面积最大,危害最重,还涉及10多个玉米品种发病,发病地块平均发病株率为20%~23.5%,严重地块发病株率高达90%以上。造成严重减产或绝产。发生玉米顶腐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春季持续低温,玉米播种后出苗延迟,苗小,苗弱,不整齐,而抗病性差,加之后期突然高温天气,导致玉米顶腐病在我县这个玉米产区发生较为严重和普遍,农民朋友应该密切注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8.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本地区种植糯玉米、甜玉米等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效益进一步提升.由于玉米纹枯病菌的逐年累积、品种抗病性的差异、高湿度海洋性气候等因素,本地区玉米纹枯病逐年加重,一般发病田块减产10%左右,严重田块减产30%~40%,已成为玉米生产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近年来,我们对玉米纹枯病危害情况进行了观察研究,基本掌握了其发生危害特点,并组织实施了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玉米纹枯病的大面积危害.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且主要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病,12片叶以后一般不再发病。但在一些感病品种上,褐斑病发生严重,常导致玉米生长前期快速干枯,引起产量损失。一、发病原因1.田间脱肥,玉米生长不良,抗病性降低。一般不施基肥或施用量较小,同时玉米苗期追肥量过小或过晚,导致玉米5~8片叶时,土壤肥力不足,田间出现脱肥现象,营养不良,叶片发黄,抗病性降低,是引起玉米褐斑病大流行的一个主要  相似文献   

10.
对2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程度为中偏重,并将这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三种抗病类型;弯孢霉叶斑病为轻发生,并将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中感和中抗两种抗病类型。此外,还利用柱形图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病程度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品种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玉米青枯病发生规律及影响因子的研究 ,结果表明 :青枯病始发期一般在 8月下旬 ,盛期在 9月上中旬 ,不论何时播种 ,开始发病都是在玉米灌浆末至乳熟初期 ,高峰在乳熟后至蜡熟期。玉米灌浆乳熟期多雨高湿的条件有利发病 ;品种的抗病性与病害的发生流行关系密切 ;早播或早熟玉米发病重于晚播或中晚熟玉米 ;连作、密植、缺钾等条件下发病偏重。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导致青枯病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是由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引起的侵染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目前的重要玉米病害之一.本文研究了不同来源的品种和自交系抗病性差异,得出以下结论:玉米品种间以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不同遗传来源的杂交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吉63、黄早4、自330、丹9046、丹9041、铁7922、掖478、沈5003、丹340和E28等一批应用多年的种质均为感病类型(MS~HS),而新选育的各类群一些种质和具有热带、亚热带血缘的78599等一些外来种质均为抗病类型(R~HR);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品种抗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较抗病,抽丝期极为感病;筛选出一批抗弯孢病菌的品种和自交系,为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杂交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它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十分密切.在种植杂交组合均为感病品种的地区,杂交中晚稻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70%以上,一般田块损失5%-20%,重病田块损失30%-40%,且随着高感品种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病害发生有不断加重趋势.为了遏制病害的流行,我们对水稻品种抗病性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20个玉米品种进行了抗弯孢霉叶斑病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中感品种为先行3号,病情指数为15.52%;高抗品种为富友1号和振杰2号,其余的品种皆为中抗。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影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的因素,其发病程度除受品种抗病性等因素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8月中、下旬的降雨日和降雨量。  相似文献   

15.
对玉米生产构成威胁的病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灰飞虱、蓟马、瑞典蝇、蚜虫、耕葵粉蚧、玉米粗缩病、褐斑病和杂草等。抓住关键期的防治技术,全面控制住这些危害,要把握以下几项防治措施。1玉米病虫草害的加重原因一是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特别是单一的连片连年种植,有利于病虫源的积累,玉米秸秆不经过处理直接还田,使土壤带菌量增大。二是气候条件适宜。全球气候变暖,冬季气温偏高,给传毒昆虫创造了良好的适生环境。三是品种抗病性差。品种抗病性差有利于病原菌侵染。种子收获期淋雨或贮存朋湿度大,种子带菌量大,播种时不进行药剂处理,均有利于苗期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粗病是一种病毒病,主要由传毒介体灰飞虱传毒引发,发生的轻重与玉米生育期、生态环境、灰飞虱的暴发期、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有关,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严重,一般田块减产10%~30%,重发田块几乎绝收,严重影响玉米的生产。而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且主要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病,12片叶以后一般不再发病。但在一些感病品种上,褐斑病发生严重,常导致玉米生长前期快速干枯,引起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7.
玉米品种北农青贮208因产量高、抗病性强、耐贮藏、适宜粮饲两用的特性,成为近年来温宿县青贮玉米种植的主栽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技术、田间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北农青贮208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浅谈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玉米瘤黑粉病又名玉蜀黍黑粉菌,是玉米上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病原菌为真菌,是由玉米黑粉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玉米瘤黑粉病,又名玉米"乌霉",群众称之为长"蘑菇"。瘿,菌瘿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1.发病原因1.1品种选择不同品种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推广玉米品种抗病性差,发病趋重。一般杂交种比其亲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种较抗病;硬粒型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甜玉米较感病;雌  相似文献   

19.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就2 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严重程度为中偏重发生,将2 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3种抗病类型。弯孢霉叶斑病为轻发生,将2 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中感和中抗2种抗病类型。分析了影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发生的因素,表明其发病程度除受品种抗病性的影响外,还受到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降雨量和光照时数)、播期和种植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水稻白叶枯病是目前水稻种植中的主要病害之一.2008年,该病在宿城区表现特点为发病率非常高,发病面积特别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应当以预防为主,可通过选用抗病性强的作物品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等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并结合化学防冶来减轻病害发生程度以及降低病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