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新疆兵团棉花机械采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化采棉基地。20J1年种植棉花50万hm^2,预计总产皮棉115万t,机采棉将首次突破23.3万hm^2机采棉面积占棉花播种面积的46%,拥有采棉机700余台。自1997年开始示范推广机采棉,到现阶段新疆兵团已基本解决了采棉机的选型和使用技术、栽培模式和管理技术、脱叶剂的使用技术、清理加工技术等关键环节。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机采棉技术应用中还是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对策,为兵团机采棉的全面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4.
随着棉花灌溉方式的转变,棉花生育期内传统的施肥方式发生了彻底变革,由以前的撒施、沟施转变为随水滴施,利用压力灌溉系统,将溶于水的肥料随水滴施到作物根系附近区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获得较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然而,在实际生产中棉花滴灌施肥出现了许多问题,笔者就库尔勒地区棉花膜下滴灌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浅析如下.1存在的问题1.1经验施肥,偏施化肥.一是大部分棉田在施肥时未考虑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含量、棉花产量水平高低等因素,凭经验盲目施肥,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二是农家肥源有限,施用有机肥的农户和数量极少,只是靠秸秆还田作为有机肥源,主要靠化肥增加土壤养分.长期单一施用化肥,致使土壤中的腐殖质得不到补充,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 相似文献
5.
6.
河南鹤壁市棉花生产成就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鹤壁市棉花栽培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促进棉花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技术成就、正视存在问题、明确发展对策对促进棉花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及成就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甘肃省敦煌市棉花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33万hm2左右,占全市总播面积的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60%来自棉花产业,棉花产业的兴起为敦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棉花产业将继续是敦煌农村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8.
<正>棉花是新疆库尔勒市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库尔勒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农业供水逐年减少,农业供需用水矛盾十分突出,灌溉水资源紧缺成为当地农业生产及棉花生产持续发展最重要的限制性因素。开发利用微成水(含盐质量浓度在2~5 g·L~(-1))用于灌溉的面积逐年加大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灌溉用水相对亏缺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微咸水进行灌溉,不仅可以节约淡水资源,还可缓解干旱、满足作物关键期的需水,与无水灌溉的棉花相比,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但微咸水在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杂交棉的化学调控误区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棉已经在长江流域等棉区迅速普及,棉花的栽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但不少棉农将常规棉的化调技术应用到杂交棉上.通过近几年杂交棉高产栽培的实践,笔者认为杂交棉的化调技术应根据杂交棉的生育特点而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棉花生产发展历程和现状
1980-2011年的30多年时间里,扶沟县棉花生产经历了快速发展、创造高峰和连续下滑的3个阶段.
第一个10年(1980-1989年)为棉花生产的快速发展阶段.这10年,全县植棉面积3.9万hm2,皮棉单产1017kg·hm-2,总产4.0万t(表1).其中1980年单产跃上1005 kg·hm-2,1984年总产达到5万t,进入全国产棉"百强"大县的行列.同时,大力开展耕作制度改革,示范推广麦套棉,改棉田一年一熟制为一年两熟制,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县基本普及麦套棉栽培模式,因此成为全国棉花生产先进县. 相似文献
18.
棉花早衰指棉花提前衰亡或北方棉区棉花不能充分利用生产季节、光热资源过早死亡的现象。山东省是我国的传统棉花产区,近年来由于地力下降等原因棉花早衰现象日趋严重。据调查和田间观察,目前鲁西北植棉区一熟棉田早衰面积占当地棉田面积的70%,鲁北盐碱地和鲁西南两熟棉田也有20%左右出现早衰,全省发生早衰的棉田占棉田总面积的3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棉花包衣种是指棉子经泡沫酸脱绒、精选、药肥包衣、袋装系列加工处理后的成品种子,具有成熟度好、发芽率高、棉苗素质好、病虫危害轻等优点,是实现棉种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包衣种的应用与普通种子(毛子)有一定的区别,根据有关文献和作者的生产实践总结如下.1包衣种具备的优势(1)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增产10%~15%.(2)种子质量好,健子率、发芽率、发芽势、净度均较毛子显著提高.(3)出苗早、成苗率高,可提早出苗4d,成苗率高10%.(4)棉苗素质好,株高增长显著,子叶节位、子叶厚度增加明显.(5)病虫危害轻、死苗少.包衣后的棉子不仅消除了短绒上的病菌,而且包衣剂能杀灭种子周围病菌和地下害虫,可减少死苗7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