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茶有关的普洱思茅地名新考释及其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桂枢 《农业考古》2001,(2):271-273
云南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 ,唐南诏时为银生节度辖地 ,唐代樊绰著《蛮书》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记载。(1) 明代万历年间的学者谢肇氵制在其著《滇略》中 ,第一次提到“普茶”这个名词 :“士庶所用 ,皆普茶也 ,蒸而成团。”“普茶”即普洱茶。清代雍正年间以来 ,普洱府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由思茅同知承办 ,普洱茶名扬四海直至今日。作为地名的“普洱”之名 ,是由唐代的“步日睑”衍变而来 ,宋元时期称“步日部” ,均是普洱的古名异写。《普洱县地名志》载 :“普洱 ,……为哈尼语地名。‘普’为寨 ,‘洱’为水湾 ,‘普洱’意为水弯寨。”(2…  相似文献   

2.
云南普洱茶氟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选自云南3个主要茶区的14种普洱茶的氟含量。结果表明,云南普洱茶的氟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茶叶等级不同,氟含量也不同,优质茶叶的氟含量比低质茶叶低;采用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云南普洱茶(熟茶和生茶)的氟含量也不同,以生茶的氟含量最低;不同类型的普洱茶氟含量不同,紧压茶的氟含量低于散茶。  相似文献   

3.
普洱茶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香气物质在茶叶中的含量很少,一般只占干物质的0.02%.普洱茶有与其他茶类不同的独特香气,呈香物质及其含量也有所不同,加工过程会导致香气组分及含量的变化.对普洱茶香气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普洱茶主产区双江、景谷、景东、镇康等地的原料及其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不同翻次的茶样进行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探究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指导普洱茶的加工,规范其加工技术,保证普洱茶的优良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普洱茶水浸出物含量一般随翻堆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黄桂枢 《农业考古》2003,(2):330-333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和发祥地在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 ,普洱茶及茶文化是中国茶及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 ,特别是 1 993年以来至今 ,思茅地区举办了五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届茶叶交易会 ,对思茅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弘扬普洱茶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普洱茶及茶文化对建设中国茶城 (思茅市 )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一、普洱茶的历史地位普洱茶的种植历史和原生历史 ,源远流长。思茅地区澜沧邦崴周围发现的新石器即是…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澜沧江下游的思茅和西双版纳等地州。在古代,这些地方出产的茶叶,都集中到普洱加工外销。所以,古人把这些地区所产的茶叶,都统称为“普洱茶”。普洱茶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湿,云雾弥漫,雨量充沛,土壤肥厚,富含有机质,最适宜茶树的生长。天时地理兼备的自然环境,非常有利茶树的光合作用和养分的积累。所以,这里的茶树叶大芽壮,鲜嫩长存,所含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和芳香油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极富,内在品质特佳。用它制成的各种茶,色艳、香浓、味醇、形美,驰名中外。普洱茶历史悠久。据《普洱府志》记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一种快速测定普洱茶叶及其提取物中茶多糖含量的方法:先对普洱茶叶进行水提(或将普洱茶粉直接溶于水),再进行80%醇沉,然后用0.5 mol/L的盐酸溶液在40℃下水解30 min,用聚酰胺层析柱分离洗脱,最后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茶多糖的含量。该方法可有效去除普洱茶中茶色素等物质的干扰,准确测定出水溶性茶多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容易出现板结现象。板结的产生不利于普洱茶的发酵,也给后期的翻堆工艺带来了难度。结合实际问题,通过研究普洱茶的成分变化及发酵环境,得出板结的因素有两点:第一点,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水溶性果胶,其具有一定的粘接力;第二点,茶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弹塑性变形,形成了内摩擦力。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普洱茶发酵中的板结机理,得到对应样本的水溶性果胶粘度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普洱茶健康性及科学饮用要素的论述,阐明普洱茶科学饮用是获得健康的基础及前提,要做到科学饮用必须做到了解茶叶特性,因时、因地、因人饮用普洱茶。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不同地区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5家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到厂现场进行普洱饼茶随机取样,共取样6个;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感官审评,在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进行内含成份分析,研究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的关系,为云南普洱茶的规范生产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并与普洱茶的汤色、浓度、滋味密切相关;荼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茶样其感官品质均高于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的茶样;咖啡碱含量和糖类物质含量时云南普洱荼的感官品质的影响不是主要因子,但可以适度增进云南普洱茶的内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茶多酚含量,为今后普洱茶的深加工及其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邀请国家级评茶师分别对8个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生茶和熟茶)茶样进行感官评审,并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结果】生茶和熟茶的感官品质、陈化程度均有明显的变化;同一品牌茶叶,随着茶叶存放时间延长,生茶和熟茶的茶多酚含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同年份的生茶、熟茶茶多酚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生茶的茶多酚含量是熟茶的2.8~5.4倍。【结论】由于加工工艺不同,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的生茶和熟茶在香气、滋味、汤色及茶多酚含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年份越久其茶多酚含量越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茶多酚含量,为今后普洱茶的深加工及其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邀请国家级评茶师分别对8个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生茶和熟茶)茶样进行感官评审,并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结果]生茶和熟茶的感官品质、陈化程度均有明显的变化;同一品牌茶叶,随着茶叶存放时间延长,生茶和熟茶的茶多酚含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同年份的生茶、熟茶茶多酚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生茶的茶多酚含量是熟茶的2.8~5.4倍.[结论]由于加工工艺不同,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的生茶和熟茶在香气、滋味、汤色及茶多酚含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年份越久其茶多酚含量越少.  相似文献   

13.
5月25日,2013国际茶业大会、第八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第十三届中国普洱茶节(简称"两会一节")茶产品交易会在思茅区茶马古镇开幕。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普洱茶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近期普洱茶市场逐渐出现回暖迹象,茶叶开始慢慢动销起来,价格也有略微上升。据悉,主要原因是临近年底,礼品茶需求量明显增加,以及乐于“斗茶”的普洱茶茶友逐渐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普洱茶健康性及科学饮用要素的论述,阐明普洱茶科学饮用是获得健康的基础及前提,要做到科学饮用必须做到了解茶叶特性,因时、因地、因人饮用普洱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青海班玛藏茶和云南普洱茶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方法]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咖啡因,并对提取出的咖啡因含量进行粗略评价。[结果]班玛藏茶平均回收率为36.3%,咖啡因总量极少(0.000 7 g);云南普洱茶平均回收率为34.3%,咖啡因总量为0.207 5 g。[结论]不同生境的茶叶咖啡因含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周斌星  王燕  周增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10-15411
[目的]研制一种新剂型固体饮料-普洱茶(熟茶)泡腾片。[方法]以优质普洱茶(熟茶)为主要原料制成一种新剂型固体饮料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配方。[结果]酸味剂时整个配方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碱性物质,影响最小的是茶叶与麦芽糊精的质量比例。最佳的主体配方为:茶叶:麦芽糊精=5:2,酸味剂、碱味剂和甜味剂的添加量分别为10%、6.5%和1.0%。按该配方生产的普洱茶(熟茶)泡腾片为圆片形,茶褐色,表面光滑,硬度适中,其水溶液酸甜适中,荼香浓郁,无异味,无杂质;其茶多酚含量为120mg/kg,咖啡碱含量为28mg/kg,二氧化碳气容量为2.0;其崩解时间不到5min,水份含量低于3%;其感官审评得分在9.5分以上。[结论]该研究为开发昔洱茶(熟茶)新产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文献结果看,国内对普洱茶的急性毒性研究较多,样品主要包括配方普洱茶和多个年份产的普洱茶。配方普洱茶和标准普洱茶的LD50在10 g·kg^-1左右,说明普洱茶提取物属无毒和无致突变作用产品。普洱茶中的铝和其他元素含量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的浓度限量。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存在曲霉、青霉、根霉、木霉、酵母、乳酸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类群。致病菌-大肠杆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由此可见,普洱茶在急性毒性、重金属、致病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饮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普洱茶树叶·茶叶及浸出液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普洱茶树叶、茶叶及浸出液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普洱茶及其浸出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对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微量元素浸出率的高低在普洱茶原料和成品茶之间没有相关性,而是与茶的品种、产地和生产环境相关。[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普洱茶中微量元素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红波  黄云战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773-8775
根据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茶叶加工机械化、自动化、清洁化、连续化、标准化加工技术以及工艺和装备现代化的研究现状,认为技术开发是提高普洱茶加工现代化技术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以普洱茶现代化加工装备的应用为视角,对普洱茶加工新设备的研发、普洱茶加工新工艺的开发以及普洱茶清洁化生产车间技术的研究,以及采用PLC、电子计算机等相关现代技术在普洱茶产业中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