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虽然是一种寄主范围非常广泛的病原细菌,但据国外研究,青枯菌是一种复杂的类群,按青枯菌对寄主致病性以及其他特性并将其划分为小种、株系或致病型。 在我国花生青枯病是青枯菌致病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害遍及南方广大的花生产区以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花生主要产区广东、湖北两省的花生青枯病病株的荚果种子中分离出了花生青枯病菌,病株种子带菌率为5%。采用人工接种花生种子的方法证明花生种子所带病菌的存活力与其含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种子含水量下降时,病菌的生存力也随之降低。当花生种子含水量降到8.9%时青枯病菌失去了在花生体内的生存能力。表明在播种时花生种子含水量在8.9%以上,则病菌在种子体内仍可存活,并有传播病害的能力。若在花生收获后使含水量控制在8.9%以下,有可能防止带菌种子对青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六个省的花生青枯病发生地区采集的36个花生青枯菌分离株,通过对六个不同抗病性的鉴别品种进行人工接种表明,所有菌株对鉴别品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菌株致病性分化十分明显。根据致病性的不同反应,可以划分为7个致病型,其中的V型和Ⅱ型出现率最高达36.1%和25%。且分布地区相当广泛,为我国花生青枯菌占优势的致病型。试验证明,我国南方病区菌株的致病力普遍比北方强;同一地区可以有不同致病型菌株混合存在;同一母株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致病力会发生变化。通过7个省13处自然病圃的品种抗病性鉴定表现,所获结果与人工接种结果基本相同。只是在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菌系的致病性分化更为复杂,出现的致病型更多。本试验为青枯菌系的研究,深入开展花生抗青枯病鉴定,发掘新抗源,加快抗病育种工作进程以及设计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花生品种对青枯病的抵抗性不同,不同接种技术,直接影响抗病品种的选择及应用。本文系我所进行品种资源抗病性鉴定和抗病育种工作开展接种技术研究的资料加以总结。试验认为,在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中应用菌液浸种接种,能正确反映花生品种抗性强弱的差异,且简便易行;接种菌株的致病力、菌液浓度、菌龄、移植次数、菌液浸种时间对提高接种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但不同生物型的菌株和抗病或感病品种的菌株不影响对品种抗病性的鉴别;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是稳定接种效果的主要条件,而与土壤类型的关系不大。如果在植株生长期接种还要注意接种期和接种部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家蚕抗菌肽对花生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家蚕抗菌肽对花生青枯病具有抑制作用。家蚕抗菌肽粗制品用量在20~25μl/孔时,抑制效果较明显。花生青枯病病菌的生长速率与家蚕抗菌肽浓度对数值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花生青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国外报导花生青枯病最早于1905年发现于东印度,相继在东南亚各国、南非、苏丹、乌干达、美国等也作了报导。我国主要发生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近年来在山东、江苏以及辽宁、河北等省也有发生。 近年来,该病已在我省的4个地区10余个县、市相继发生,以临沂地区较为严重。全省发病面积20余万亩。发病株率一般在10—20%,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产,严重威胁病区花生生产的发展。1974—1981年我们深入病区对该病开展了研究,基本上摸清了该病的致病原因,在我省的消长规律,试验推广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主要研究结果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据1974年以来的调查,花生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湖北等省老病区逐年扩大蔓延;同时在山东、苏北局部地区为害严重,辽宁也有零星发生。湖北鄂东地区该病发生面积约占种植面积的26%,一般发病率10~30%,产量损失5~10%,严重的甚至成片枯死,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花生青枯病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05年在印度尼西亚首次发现花生青枯病以来,这个在花生上迄今最为重要的细菌性病害,80多年里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过发生和研究的报道。自1983年以来,有近10个亚太地区国家(首次)报道了花生青枯病的发生。近十年来,国内外又逐步将血清学鉴定方法、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用于花生青枯病的研究上,并在筛选新的抗源,探索寄主抗性的遗传性及其变异、抗病育种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性农业组织对花生青枯病及其研究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这方面的工作将成为国际性的重要研究课题。据此,本文拟简述世界范围内花生青枯病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并对有关重要问题提出讨论,以供有关研究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是一种重要的花生细菌性病害,分布较广,危害很大.国内外对其病理学、抗性资源筛选、抗病育种、病害防治的研究实践证明: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花生青枯病最有效的办法。印度尼西亚在二十年代首次育成了抗青枯病花生品种—Schwarz以后各主要花生生产国都育成了抗青枯病品种。中国通过大量的品种资源筛选和育种工作,到七十年 相似文献
11.
花生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Ⅰ.花生品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证明,花生品种类型间和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以及同一品种不同成熟度的籽仁,其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粗脂肪含量,最高58.7%,最低43.66%,粗蛋白质含量,最高34.75%,最低21.06%;油亚比(O/L),最高2.173,最低0.807;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8.93g/100g.最低6.57g/100g;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最高40.68%,最低29.16%,总糖含量,最高6.78%,最低4.56%,VC含量,最高7.38mg/kg,最低2.42mg/kg;VB1含量,最高14.84mg/kg,最低7.96mg/kg;硒含量,最高0.086mg/kg,最低0.072mg/kg。说明影响花生品质首先是品种本身的遗传因子,通过正确运用育种手段可以选育出优质综合和优质专用型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应用表型和分子学方法鉴别花生青枯病菌的不同株系M.Taghvi等1引言由花生青枯病菌(Pseudomonassolancearum)引起的细菌枯萎病是热带、亚热带及部分暖温带地区危害最严重、分布最广泛的病害之一。青枯病能为害马铃薯、西红柿、烟草、花生... 相似文献
13.
1974年以来对我区花生重点产区的调查,花生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E·F.Smith)在老病区逐年扩大蔓延,尤其是经济作物种植较集中的南康,赣县和赣州市等,近年来扩大了甘蔗、烟叶和黄麻等种植面积后,水旱轮作年限缩短,病害发炎及危害花生程度都趋向严重。发病面积达30%左右,发病率最低为5%,一般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青枯病菌的PE-ELISA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E ELISA (Post Enrichment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say)是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马铃薯青枯菌检测方法 ,较普通NCM ELISA方法灵敏度提高 10 0万倍 ,与DAS -ELISA、NASH等方法一样灵敏、可靠 ,特别是对处于潜伏期感染而没有表现出症状的马铃薯块茎的检测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1991和1993年从湖北红安花生青枯病病地采集的花生种子,未经晾晒直接播于温室,青枯病发病率分别为4.8%和7.7%;种子进行青枯菌分离,带菌率4.9%;但风干2个月后播种,未见传病现象。另外,花生种子用病菌悬浮液浸泡24小时后,经烘,晾,晒干燥处理3天,当含水量降到10%左右时,分离不到青枯菌。 相似文献
16.
花生抗青枯病机制的初步研究单志慧(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谈宇俊中国油料,—1995,17(3).—40~42通过用浸种接种青枯菌的花生进行了水培试验,现在了抗、感品种的根系发育和同动酶谱。结果表明,青枯菌均能侵染抗、感品种的根系,但在根系发育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用浸种接种青枯菌的花生进行水培试验,观察了抗、感品种的根系发育和同功酶谱。结果表明:青枯菌均能侵染抗、感品种的根系,但在根系发育上有明显的差异;同功酶系统也有显著变化。抗性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带数增多且活性增强,酯酶酶带则有部分消失和新带出现,而感病品种中过氧化物酶带变化很小,但酯酶带则有大量新带出现。 相似文献
18.
油菜菌核病菌系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火柴棍菌丝接种法,将23个油菜菌核病菌系接种甘蓝型油菜植株茎秆内,通过比较病斑长度,评价不同菌系的致病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系对感病和抗病品种均能致病,但病斑长度有明显差异,同源子囊孢子系以及不同来源菌系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抗病育种的大力开展,对病害抗性的遗传研究也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在抗性遗传研究中应用了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并认为水平抗性的遗传一般是多基因控制的。有人还认为,水平抗性在多数情况下是由几个基因控制的。强度通常是数量特征。Smith等曾推断美国烟草品种青枯病抗性遗传由多个隐性基因控制;Segneira等曾证明马铃薯青枯病抗性遗传有十个主基因之多。花生青枯病为腐生性较强的细菌性病害,寄 相似文献
20.
花生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抗青枯病花生品种"9102"与感病品种"中花5号"杂交,通过"单粒传法"构建了青枯病抗性重组近交系群体(RILs),含123个家系.用164对SSR引物鉴定亲本DNA多态性及其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获得能检测RILs群体多态性的引物11对及其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用能显示多态性的引物对RILs F6代群体进行检测,获得多态性标记10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