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矮秆波兰小麦矮秆性状对赤霉酸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实验通过用不同浓度的赤霉酸溶液处理 ,研究了矮秆波兰小麦对赤霉酸 (GA3 )反应的敏感性。从幼苗形态、第一叶长以及胚芽鞘长的变化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矮秆波兰小麦所含矮秆基因对赤霉酸反应不敏感。  相似文献   

2.
小麦矮秆基因Rht#-10对赤霉酸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赤霉酸(GA#-3)对矮变一号的幼苗及胚乳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矮变一号不仅植株的地上部分,而且其胚乳组织对赤霉酸都是不敏感的;从两份不同来源的矮变一号对赤霉酸反应的差异及2x中7902单体/矮变一号BC#-1的表现,推测矮变一号赤霉酸不敏感性除受Rht#-10主效基因控制外,还受其他微效修饰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对赤霉酸反应的遗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赤霉酸处理对小麦Rht12矮秆系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赤霉酸对主茎和分蘖的作用是相同的。拔节期赤霉酸处理促进第1至第4节间伸长,第5节间缩短,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和穗粒重增加,熟相改善,处理浓度越高,与对照的差异越大。开花期赤霉酸处理对穗粒数和后期熟相没有作用,使千粒重略减。拔节期高浓度的赤霉酸处理对千粒重和熟相的改善作用为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5.
棉花机采品种理想株型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7个抗虫矮秆品系和抗虫高秆品种泗抗1号在麦(油)后直播条件下群体叶面积系数、光合特性、株型结构、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抗虫矮秆品系从现蕾至吐絮盛期,叶面积系数和光合作用强度均明显超过泗抗1号;抗虫矮秆品系DR003、DR013、DR021、DR023和DR024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3个主要纤维品质指标达到棉花机械采收对品种纤维品质的要求,DR013、DR021、DR023和DR024 4个品系皮棉产量1737.6~2024.25 kg/hm2。根据抗虫矮秆品系群体叶面积消长动态、光合作用强度动态变化、纤维品质与产量性状表现,提出长江中下游棉区棉花机采品种理想株型结构模式:自然株高75 cm左右,果枝始节8节以上,第1果枝离地面高度20 cm以上,下部果枝节间平均长度(8.7±0.8)cm,中部果枝节间平均长度(6.0±0.6)cm,上部果枝节间长度(5.5±0.3)cm。  相似文献   

6.
两种株型大麦籽粒灌浆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竖叶型大麦品种驻啤3号和披叶型大麦品种豫啤1号为试验材料,从籽粒灌浆、蛋白组分和淀粉含量的积累动态变化分析了两种株型大麦籽粒干物质积累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豫啤1号籽粒灌浆相对较快,在花后20~35 d灌浆速率较高,而驻啤3号籽粒灌浆过程较为平稳;两者之间蛋白组分和淀粉的积累趋势基本一致,豫啤1号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于驻啤3号;驻啤3号单株穗重和粒重显著高于豫啤1号,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平湖市大麦品种比较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合平湖市种植的大麦品种,提高大麦种植的产量,2012年特进行了大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秀10-3、秀11-1、浙09-67产量较对照花30高,综合性状好,适宜在平湖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中国小麦的主要矮秆基因及矮源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本研究首次对我国小麦的主要矮秆资源进行了赤霉酸(GA#-3)反应鉴定,结果发现其中以不敏感型居多。通过系谱追踪、赤霉酸标记、测交与单体分析等综合技术,明确了我国小麦的矮源主要有4个:(1)Daruma,以水源86和农林10号为代表,具Rht#-1和Rht#-2两对GA反应不敏感矮秆基因,分别位于染色体4B和4D上。(2)Saitama27,以St2422/464为代表,具一对弱的GA不敏感矮秆基因Rht#-1s,位于染色体4B上。(3)辉县红和蚰包暂定为一类,具一对GA不敏感矮秆基因,位于染色体4D上。(4)赤小麦,以阿夫为代表,具Rht#-8和(或)Rht#-9一对或两对GA敏感的矮秆基因,位于染色体2D和(或)7B上。研究中还筛选与培育了一些矮化力强,落黄好的优异矮秆资源。  相似文献   

9.
大麦品种资源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粳稻新老品种株型性状比较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选用日本、韩国、中国的粳稻品种30个,将1990年及以前育成的品种称为老品种,1991年及以后的品种称为新品种。比较新老品种株型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1)新品种比老品种株高低,穗角小,单株有效穗数少,每穗总粒数多,着粒密度大;新品种比老品种倒2叶基角大,倒3叶基角和张角小,倒3叶叶长短。(2)新老品种的10穴产量,穗总粒数,穗角及着粒密度差异极显,新老品种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差异极显。(3)根据通径系数,老品种中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新品种中经济系数、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新老品种中着粒密度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都为最大。新老品种的倒2叶宽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老品种的剑叶宽和剑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新品种的倒3叶宽和倒3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  相似文献   

11.
4个油研品种的株型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个油研品种的株型结构以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4个油研品种的株型结构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4个品种的分枝角度、分枝长度、分枝粗、节间长不同.不同品种的分枝长度间、分枝角度间、分枝粗间、节间长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的有效花序长度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品种的各分枝长度间、分枝角度间、分枝粗间、节间长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分枝长度与分枝粗、分枝产量与有效花序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45~0.9734,分枝产量与分枝角度、节间长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04824~0.6859,分枝角度与分枝长度、分枝粗、节间长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35 8~-0.9681,节间长与分枝长、花序长、分枝粗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272~0.8160,只是不同品种、不同性状间相关的显著性不同.4个品种中油研九号的分枝角度最大(平均为46.42°)、分枝粗最小(6.53mm)、节间长、分枝长、花序长度最短,分别为5.59cm、73.64cm、78.65cm.  相似文献   

12.
选用日本、韩国、中国的粳稻品种30个,将1990年及以前育成的品种称为老品种,1991年及以后的品种称为新品种.比较新老品种株型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1)新品种比老品种株高低,穗角小,单株有效穗数少,每穗总粒数多,着粒密度大;新品种比老品种倒2叶基角大,倒3叶基角和张角小,倒3叶叶长短.(2)新老品种的10穴产量,穗总粒数,穗角及着粒密度差异极显著,新老品种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差异极显著.(3)根据通径系数,老品种中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新品种中经济系数、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新老品种中着粒密度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都为最大.新老品种的倒2叶宽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老品种的剑叶宽和剑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新品种的倒3叶宽和倒3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一)试验目的: 为了选择食用或饲用及酿酒用的大麦品种,乃进行比较试验以测定其产量及适应性。食用大麦品种以产量高,成熟期较早,籽粒含蛋白质在12%以上,抗倒伏以及抗病性强,酿酒大麦品种以产量高,成熟较早、发芽整齐、籽粒含蛋白质在12%以下,抗倒伏以及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4.
大麦品种(系)间耐盐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9 个大麦品种( 系) 间耐盐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盐渍条件对大麦品种( 系) 的发芽率、萌发活力指数、田间出苗率、成株率、产量等均有一定影响,不同品种( 系) 的耐盐性存在一定的差异,CM72、87 - 163 、KR4 、Numar 等品种( 系) 表现较高的耐盐力,Prato、Clipper、NS293 等品种( 系) 表现为不耐盐,属盐敏感品种(系) 。  相似文献   

15.
选用辽棉10、辽棉15、抗虫棉为试材,分析其株型结构和生理指标的差异,探讨对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主茎高度、主茎与果枝内角、果枝长度、果节数,辽棉10和15基本相近,而抗虫棉差异较大。株型结构辽棉10和辽棉15虽然果枝长于抗虫棉,但主茎与果枝内角小于抗虫棉,棉铃分布辽棉15上、中、下部,分布较合理,辽棉10和辽棉15为较紧凑型,而抗虫棉较松散。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胞间浓度等,辽棉15都高于其他两品种。辽棉15产量也高于辽棉10和抗虫棉。  相似文献   

16.
借鉴大田作物株型研究成果,设计了茄子株型的测定方法,并比较了不同耐性品种间株型的差异及同一品种株型参数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耐弱光品种与不耐弱光品种相比,叶片基角,垂角,开张角小,而叶向值,披垂值和叶向度大。耐弱光品种植株叶片上冲,增大了下部叶片的透光量,从而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麦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8.
19.
高产大麦品种抗倒伏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矮秆玉米生理性状的分析,发现矮秆玉米具有光能利用率高、抗病抗倒伏能力强、能充分利用养分增产增收等优势,并提出选育熟期早、叶片为12片,且籽粒类型偏硬的矮秆玉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