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分析石家庄市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后备资源情况来探讨石家庄市耕地资源的利用潜力 ,并根据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魏金俤  濮励杰  彭补拙 《土壤》1998,30(3):131-136
通过分析温州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后备资源情况来探讨温州市耕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并根据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钟卫胜 《土壤》1997,29(2):103-104
耕地资源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被开发耕种的土地。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洞庭湖耕地资源时空特点入手 ,分析耕地资源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 ,资源利用现状 ;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洞庭湖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远东地区后备耕地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外,深入探讨后备耕地资源的潜力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北亚地区是中高纬度上发展相对薄弱的地方,具有较高的后备耕地资源潜力.本文选取了地形、气候、土壤3方面7个适宜性评价指标,构建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后备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综合...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不同典型区耕地产能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东省农用地三个层次产能核算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五个典型区农用地产能理论利用潜力(远景产能潜力)和可实现利用潜力(近期产能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后结合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根据各农用地分等参评因子的因子距和相关分析,分析了各典型区近期农用地产能提升的关键方向。结果表明:广东省粤北和潮汕地区农用地利用强度最高,农用地产能潜力较小,未来产能提升空间较低,尤其是潮汕平原区,有的地方已经基本用尽潜力。雷州半岛、粤西南、粤中南地区产能潜力较高,未来产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雷州半岛地区产能提升主要靠提高灌溉保证率;粤西南和粤中南提升的主要方向均是农田基础设施整治,提高灌溉保证率,同时改善土壤pH和提高土壤肥力分别是粤西南区和粤中南区的另一个产能提升的重要方向;粤北主要靠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有机质含量、改善田面坡度来提升产能;潮汕平原区农用地产能提升潜力较低,可通过对沿海土壤盐渍化的改善提升部分农用地产能。  相似文献   

7.
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的形式持续性、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4个特征,并针对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刘新卫  黄大鹏  蔡爱民 《土壤》2001,33(6):300-304
在对安徽省耕地资源面临严峻形势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其持续利用潜力,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耕作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的形式持续性、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4个特征,并针对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与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为: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耕地退化严重、耕地浪费严重和耕地保护措施不力;耕地水土流失范围广、面积大,人为因素是加剧耕地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水土流失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严重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可防止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且能有效地改善耕地环境状况,是实现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重庆黔江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黔江区的耕地资源利用为具体研究对象,构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模型,对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世纪初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旺盛,耕地保护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耕地日益减少的形势下,耕地保护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1949~2004年来我国耕地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近年来耕地减少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分情景预测了2020年我国耕地的变化态势,提出了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耕地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耕地整理潜力测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GIS支持下,采用样区法测算了延庆县的耕地整理潜力。结果表明:县内平耕地的无效耕地系数平均为6.14%,低、中、高3种整理水平的耕地整理潜力系数是0.68%、2.10%、2.81%,相应的耕地整理潜力为109.29、337.53、451.64 hm2;坡耕地的无效耕地系数平均为9.95%,低、中、高3种整理水平的耕地整理潜力系数是0.70%、3.03%、4.20%,对应的耕地整理潜力为90.68、392.52、544.09 hm2。延庆县采用的测算耕地无效耕地系数的样区法、所取得的平耕地与坡耕地的无效耕地系数、不同耕地整理水平的耕地整理潜力系数可作为同类地区的耕地整理潜力测算参考,依据这两个系数测算的延庆县耕地整理潜力可作为延庆县耕地整理规划及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盘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水土保持功能脆弱。目前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盘县地区耕地资源持续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盘县土地资源具有出产率低、退化严重以及优质、后备资源少。因此要通过水土保持、提升土地潜力以及科学养护等措施来提高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论湖南耕地资源的保养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海军  谭珅  罗尊长 《土壤》2004,36(3):232-234,250
根据湖南人地矛盾突出的现实,分析了湖南耕地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政策法规、土地整理、耕地保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监测管理、农业结构调整诸方面,提出了实现湖南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耕地红线划定与人-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背景下,耕地资源潜力的研究与开发日显重要。我国耕地面积近2/3分布在山区,因此山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资源潜力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北地区的太行山为研究区域,选择耕地占比和资源潜力最大的丘陵区典型县——河北省井陉县为研究案例,选取13个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基本生态要素,包括5个地形要素和8个直接气象要素或由气象要素计算得到的间接气象要素,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运用偏最大似然估计向前引入法的拟合方法,筛选提取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关键生态要素;由模型参数Waldc2统计量分析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关键生态要素的贡献率排序;由模型参数回归系数β分析耕地资源潜力与生态要素的相关关系;由模型参数发生比率OR分析量化关键生态要素对耕地资源潜力的影响,最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此模型,在GIS软件中得到井陉县耕地资源潜力分布图,进而估算出县域耕地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3个影响井陉县耕地资源潜力的基本生态要素中8个为关键生态要素;关键生态要素中地形要素配置比气象要素配置更为重要;年平均气温和寒冷指数与耕地资源潜力呈负相关关系,其余生态要素则呈正相关关系;由回归模型估算出井陉县具备垦殖为耕地资源的土地面积为60 400 hm~2,而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得出的现有耕地资源为45 600 hm~2,由此井陉县尚具有14 800 hm~2的后备耕地资源,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32.5%,这说明在不考虑垦殖所带来的可能负效应的前提下,井陉县具有较大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该结论为井陉县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令人信服的事实说明了耕地环境目前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保护耕地资源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土地整理耕地经济潜力进行评价,是土地整理中重要的技术工作之一,其结果可为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以河北省南和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GIS技术、层次分析法和指数和法,选取了面积、土壤、地块、生产、交通5个因素,9个因子,对土地整理耕地经济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整理前后价值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整理前主要为水浇地和旱地,耕地经济潜力级别主要为二、三级,占耕地总面积的93.84%,整理后主要为水浇地,耕地经济潜力级别主要为一、二级,占耕地总面积的98.51%,整理后经济潜力总体提高了30.53%;土地整理耕地经济潜力增值系数为1.305 3,整理后耕地经济潜力总体提高了30.53%.研究结果对土地整理耕地经济潜力评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华北平原区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入手,提出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耕地污染和生态功能退化等。然后从农作物遥感估产、土地变化监测及驱动机制研究、耕地粮食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研究等方面探讨了耕地资源及其利用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全球粮食不安全状况持续恶化、中国国内粮食生产仍处紧平衡的背景下,亟需明晰新形势下耕地利用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该研究从“耕地数量稳定—耕地质量提升—生态可持续性—粮食供给潜力—耕地利用风险”的五个维度出发,构建耕地利用的粮食生产保障能力评价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并基于2007—2022年多尺度数据展开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2007—2022年间,中国耕地利用的粮食生产保障水平增幅达22%,保障能力明显提升;2)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新疆的部分地区的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突出,分数普遍高于0.45的中国平均值;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能力较弱,部分区域低于0.42;3)由于丰富的耕地可开发资源,四川盆地和新疆地区具有较大粮食供给潜力,利用潜力得分分别是平均值的1.5和1.8倍;全国有超过35%的市级单元呈现高风险值的空间聚集,尤其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耕地不稳定利用风险较高。本研究评价的中国耕地利用的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结果有别于粮食产量指标, 突出了区域的粮食增产潜力和自然、社会等多重耕地利用风险。将本研究评价结果与粮食产量双维度综合考虑,有助于分区诊断粮食安全发展方向。本研究揭示的分维度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的空间分异规律可为挖掘粮食增产潜力、降低耕地利用风险、提升耕地利用对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