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就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发展畜牧业经济所面临的“草畜矛盾”问题,开展了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饲料机械化加工技术的研究。从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草原生态保护进程、推进畜牧业“舍饲圈养,科学管理”的步伐和推动农牧民增收增效几个方面进行了重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合农牧民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状况,提出了三种可行的农作物秸秆饲料机械化加工技术推广应用的形式。并结合国内外农作物秸秆利用情况以及呼伦贝尔市饲草料市场需求能力、开发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在呼伦贝尔市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饲料机械化加工技术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平模成型机平模易磨损、使用寿命短、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将平模设计成带有一定的斜度、上下对称结构,模板上交错分布着5排模孔且模孔结构采用锥孔成型直孔保压的方式。同时,利用Pro/Mechanica对平模进行了疲劳寿命仿真分析,得出平模所受最大的应力为348.9MPa,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最大的位移量为0.331 9mm;平模所能承受的最小应力循环次数为1×104.533次,平模工作区域的寿命置信度为3。最后,通过自制的模具进行挤压成型实验,成型密度平均为1.1g/mm3,最佳的孔径比约为5∶1。  相似文献   

3.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了成型燃料的开发研究,一方面组织科技攻关,另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机型,经消化、吸收,研制出各种类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质压缩成型机,用以生产棒状、块状或颗粒状生物质成型燃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发展畜牧业经济所面临的“草畜矛盾”问题,开展了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饲料机械化加工技术的研究。从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草原生态保护进程、推进畜牧业“舍饲圈养,科学管理”的步伐和推动农牧民增收增效几个方面进行了重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合农牧民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状况,提出了三种可行的农作物秸秆饲料机械化加工技术推广应用的形式。并结合国内外农作物秸秆利用情况以及呼伦贝尔市饲草料市场需求能力、开发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在呼伦贝尔市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饲料机械化加工技术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阐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和技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物质秸秆的压缩成型技术的原理和现状出发,对比了目前几种现有的成型压缩设备,旨在为新型秸秆压缩机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逐渐成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方面。为此,针对秸秆资源的利用问题,简单介绍了生物质秸秆固化成型的一些理论研究以及发展秸秆压块的意义;以秸秆压块机的设计为主,确定了秸秆压块机的整体设计方案;对压缩系统中的主轴、环模和压辊进行受力分析,并对其主要参数进行设计。秸秆压块设备的设计成功可以大大地减少秸秆在资源利用中的浪费,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近日,农业部下发通知,决定以秸秆还田为重点,全面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焚烧,并将其作为今年为农民办的实事之一。 通知指出,经研究确定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区域是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西安、济南、成都、南京、上海、重庆等10个大中城市郊区,京珠(北京-郑州段)、沪宁、济青、西宝、城渝  相似文献   

9.
浅谈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能,在我国广大农村中也是重要的能源之一,如何合理利用秸秆这一类生物质能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课题。国务院已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列入重点科研项目,要求“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农资节约,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秸秆重组方材制备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农作物秸秆重组方材的制造工艺流程,结合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深入论述了农作物秸秆重组方材制备过程中原料梳解、干燥、施胶、四面热压及后期处理等关键技术;分析了秸秆重组方材制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为农作物秸秆重组方材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生产已实现了连续8年增产,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出现了重大的调整变化,关于农作物秸秆这一巨大的可再生资源,正在寻找其新的、合理的利用途径。但农作物秸秆的收集已成为各种新型规模化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的瓶颈。基于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农作物秸秆快速收集的新思路,设计了一种单独动力、大容量的压缩式农作物秸秆收集运输车。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国内外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探讨了云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按照国家六部局的有关规定,为保护生态环境,高效、合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提出云南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模式.为云南省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SP-25型秸秆膨化机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理论与实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小型秸秆膨化机,确定了螺杆直径、模孔尺寸等主要参数,并对该机进行了性能试验。  相似文献   

14.
秸秆揉丝机广泛应用于畜牧饲养行业。高效地操作秸秆揉丝机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针对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从作业条件、安装调试、安全事项、故障排除、维护保养、三包维权等方面介绍秸秆揉丝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带直扬料板回转筒内秸秆碎料运动与混合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扬料板对实验室级回转筒内秸秆碎料发酵热均匀化速度的影响,需研究筒内二元秸秆碎料颗粒的混合速度。基于图像分析,建立了研究二元秸秆碎料颗粒混合度Imix及完全混合时间Tc的方法,并用Visual Studio编写了分析软件。依据实验室级回转筒设计实验台,采用完全实验、分析软件和正交分析法,研究了直扬料板对Tc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实验室级回转筒而言,在对Tc的影响上,板长大于板数,两者数量级相同,均表现显著,并相互耦合;宏观效应曲线上,Tc随板长增加类余弦函数规律变化,随板数增加类指数函数规律变化;Tc向单+长板和多+中长板两级化降低,向多+短板和多+长板两级化升高,4块板55%筒体半径长度扬料板情况下混合最快。不当的扬料板选择,反而会降低筒内料发酵热的均匀化速度,选用扬料板时,应采用多+中长板方案。最后,基于摄像结果分析了颗粒的运动模式、扬料板的作用过程、扬料板作用下的物料混合机理,归纳总结了不同长度/数量的扬料板作用下的颗粒运动模式,完成实验室级回转筒内物料运动模式的分解、定性研究。对于工业级回转筒,可参考本文所提出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其变化情况不甚明了。为此,在梳理以往秸秆资源量测算及利用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2013-2019年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科学确定秸秆籽粒折算系数,运用草谷比系数法测算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资源量,为我国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规划提供借鉴和决策支持。同时,结合实际找出目前我国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分析立式环模秸秆压块机技术参数对吨燃料能耗的影响规律,可为优化立式环模秸秆压块机效能提供依据。在对压块机成型过程和机构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吨燃料能耗数学模型,利用Design-expert8.0.6绘制不同参数下的吨燃料能耗响应面图。分析表明:摩擦因数和辊模径比对压块机吨燃料能耗的影响较大,主轴转速影响不明显是由于压块机产量计算方式造成的;辊模径比越大,吨燃料能耗越低,但过大的辊模径比易出现"闷机",过大的摩擦因数会降低压块机核心部件使用寿命;当主轴转速、辊模径比、摩擦因数分别为165r/min、0.4 0、0.4时,吨燃料能耗达到较优为3 0.7 2 k W·h/t。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单螺杆挤压机对农作物秸秆进行颗粒饲料的加工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通用旋转组合试验,找出各影响因素及其间的交互作用对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秸秆进行碱化处理再挤压成形,经分析测试,该方法可明显降低粗纤维含量,从而有利于动物消化率和采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秸秆厌氧消化预处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富含有机质(80%~90%)的生物质能源,因其复杂的晶体结构,不能直接被厌氧菌群利用来生产沼气.因此以秸秆作为原料发酵时,需要进行预处理,使复杂的晶体结构得到破坏,从而易于被厌氧菌群利用.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物化法预处理秸秆的相关研究进展,考查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厌氧消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秸秆沟埋还田技术是集一项农田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相结合的新型技术体系。为此,结合相关文献,从秸秆沟埋还田的技术特点、效应、配套机具及其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秸秆沟埋还田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秸秆沟埋还田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以期为秸秆沟埋还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