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鸭共育是一种全新的水稻栽培技术。2004年,我县在道桥镇彭岗村和沙河乡张垸村分别进行了千亩中稻和千亩晚稻稻鸭共育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控害效果和较大和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陈伟 《湖北植保》2022,(4):11-12+15
水稻全生育期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重,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为了降低水稻病虫危害,农户大多采用化学防治,造成水稻常年化学农药用量大,防治次数多,不但防治成本高,防治难度大,同时对环境、大米品质及农产品安全影响大。稻田草害和水稻纹枯病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稻鸭共育技术控草防虫防病效果显著,试验区25 d和40 d草害株防效分别在77.95%和90.17%,对纹枯病防治效果达到85.47%,基本上能控制杂草和纹枯病危害,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效应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研究稻田全天放鸭对水稻病、虫、杂草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后12和42d,共育田水稻基部飞虱、叶蝉的总量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63.8%和77.3%;稻鸭共育后10和40d,共育田杂草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50.6%和94.2%;分蘖高峰期和齐穗期的纹枯病病情指数,稻鸭共育田比不养鸭稻田分别低67.1%和52.5%。另外,稻鸭共育田的害虫天敌蜘蛛数量明显增加,比常规种稻田多1.66~2.61倍,这也显著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抑制了水稻害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育技术控制水稻主要害虫杂草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间对比试验表明,采用稻鸭共育技术,每亩放养麻鸭15只,能基本控制水稻主要害虫和杂草的为害。方法简单,节本、增效,可作为水稻无公害生产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育对稻田主要有害生物和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稻鸭共育对中稻和再生稻上有害生物的控制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稻田,鸭放养期能显著控制杂草危害,将为害严重的二化螟、纹枯病、福寿螺和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控制在防治指标范围内,提高中稻和再生稻产量,减少农药施用,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高稻谷和肉鸭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6.
无公害稻鸭共育丰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公害稻鸭共育,就是依靠鸭子在稻株间吃虫、排泄等活动,不用中耕除草,不施化肥、农药,使稻鸭和谐共生。采用这种种养模式不仅省工节本,而且生产出来的稻米、鸭肉等均属于无公害产品。现将无公害稻鸭共育丰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稻鸭共育”是湖北省今年重点推广的一项增产、增效的生态型农业生产技术,在水稻移栽后至齐穗期将雏鸭放入稻田与水稻共生,利用鸭子采食、排泄和不间断的蹬踏活动,起到有效的除虫、除草、中耕、增肥、控制病害和刺激水稻生长作用,从而减少化肥及农药用量,达到增产、增质、增效的日的,为了探讨“稻鸭共育”技术对水稻主要病虫草害控制效果,我们在湖北省农业厅与武穴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稻鸭共育”示范区对该技术控制病虫草害效果进行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AA级绿色食品大米生产中稻鸭共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对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叶蝉的防除效果显著;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就防治稻飞虱和杂草而言,稻鸭共育可以替代药剂防治。对天敌虽然有一定程度损伤,但主要天敌蜘蛛的总量仍比常规药剂防治田高1.37~3.10倍,天敌优势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常规防治田。表明生态治理害虫的效果明显。稻鸭共育还可提高水稻分蘖数,比常规防治区增产8.67%。稻鸭共育生态防治技术是生产AA级绿色食品大米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盛家坝乡地处恩施市以南,距恩施城区45km,境内海拔800m~1200m之间,属全境二高山区(800m以上)。水稻是秋粮作物之一,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40%。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加之,种植水稻扣除种子、肥料和农药等农资成本和播种、插秧、施肥、喷施农药和收获等劳动投入,收益所剩无几,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低落。2010年我们引进稻鸭共育技术,达到了稻米优质,种养双赢。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试验、示范表明,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水稻品种、施肥、栽培方式及水稻破口期的天气等因子有关。控害的主要措施是大力推广抗(耐)病水稻品种、降低氮肥用量、控制穗肥以及改进药剂防治技术,选择高效、安全、低成本、低残留的化学药剂20%瘟曲净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科健 《江西植保》2004,27(1):43-43
稻鸭共栖技术是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可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绿色、安全、优质、营养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栖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 稻鸭共栖技术与中国传统的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在水稻移栽返青后,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开始抽穗时为止,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将稻鸭共栖技术与绿色大米生产技术有机地结合在…  相似文献   

13.
正为探索生态控害、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稻田产出,榕江县2016年探索研究生态控害技术,将稻鱼生态共育控害技术纳入新技术推广项目示范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项目概况1.1示范2016年榕江县实施稻鱼共育生态控害技术项目示范安排在榕江县寨蒿镇三洲村,项目涉及50  相似文献   

14.
稻-鸭生态系统中二化螟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3年4~10月,在稻鸭共栖田中,对二化螟发生规律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养鸭能显著减轻二化螟的为害。与对照相比,中稻田养鸭区二化螟为害株率减少13.4%~47.1%;晚稻田减少62.2%。稻鸭共栖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的生物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养鸭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可达69.85%、65.93%,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可达92%、95.33%。稻鸭共作,利用生物直接控制和水稻的生长形成生态抑制,能基本控制稻田杂草危害。  相似文献   

16.
打捞菌核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表明,打捞菌核可使稻纹枯病发病推迟5d左右,对稻纹枯病的控害效果达31.98%~40.36%,作为农业防治措施很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生态工程控制害虫技术已取得较大进展。本研究对实施生态工程控害技术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及时空动态进行了连续5年的跟踪调查,分别于2009、2011和2013年用扫网法进行系统采样调查分析,以探明生态工程技术对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年份之间以及不同水稻生育期的天敌功能团数量有差异,但实施生态工程防控技术稻田中的蜻蜓目天敌功能团、肖蛸科天敌功能团和幼虫寄生蜂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均显著高于农民自防田,分别提高了1.63~8.94、0~3.69和1.20~2.47倍,且数量逐年递增或维持较高水平。本研究结果说明通过实施水稻生态工程控害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稻田稻纵卷叶螟天敌功能团的种群数量,这对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和提高水稻生长中后期的天敌控害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比较分析3种小菜蛾性诱剂不同放置间距的诱蛾量、对田间幼虫和落卵量的控制效果及成本,结果表明,以性诱剂放置间距5m的效果最好,投入成本也最高.与传统防治相比,性诱控害时间长但见效慢,在生产中,应考虑化学防治辅助使用.  相似文献   

19.
锐劲特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兼控效果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 ,每 667m2,用5%锐劲特悬浮剂30~50ml施药1次 ,即可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的危害 ,药后20d保叶效果达83.5%以上 ,药后40d对稻飞虱的防效仍达88%以上 ,水稻产量比不用药区增加18.2%~21.0%。  相似文献   

20.
吸果夜蛾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对李、梨成熟期为害严重,佳多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光、波、色、味进行诱集害虫成虫扑灯,通过频振高压电网触杀害虫,诱杀害虫种类多,虫量大,大幅度降低了李、梨成熟期的果实受害率,防治效果在80%以上,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