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奎 《种子科技》2023,(4):46-48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玉米和大豆两个不同季节作物,使其生长特征相辅相成,达到单位面积玉米、大豆增产的一种集约化农业技术。传统的间作套种虽然可以增加耕地产量,但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且经济效益较低。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既能促进作物间的和谐共生,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从根本上解决由于连续耕作造成的土地钙化和病虫害大规模暴发等问题,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概念,阐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研究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点工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玉米绿色增产技术模式,对玉米套作大豆与玉米净作进行产量、经济效益对比。在玉米相同种植密度下,玉米行间套种大豆时玉米群体的株高、穗长、穗行数、百粒重等与净作相比差异很小;净作可以增加有效穗数、行粒数和穗实粒数,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净作比套作增加玉米9.1kg/667m2,而套作比净作增收98.8 kg/667m2的大豆,增加净产值491元/667m2,套作的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3.
甘蔗间种大豆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和大豆品种桂早1号为试材,研究了纯种甘蔗和间种大豆两种条件下作物的生长情况、农艺性状、产量及效益。结果表明,甘蔗间种大豆后,分蘖数明显减少,前期长势比较慢,后期不受影响;间种大豆的甘蔗有效茎数比对照稍低,但茎长、茎径和单茎重均高于对照,产量比对照提高6.84%;间种大豆处理比对照的产值多12503.9元/hm2。说明在前期间种大豆虽然影响甘蔗分蘖和长势,但后期大豆的固氮和枯根落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促进甘蔗增产。  相似文献   

4.
陈哲  孙少军 《种子科技》2023,(22):48-50
大豆富含蛋白质,是榨取植物油的原料,在我国的农作物生产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重视大豆种植技术推广,有利于实现大豆增产,保证农村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单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业基础雄厚。近年来,单县全力推广大豆种植新技术、新模式,实行麦豆轮作、休耕模式,在部分零散地块实施大豆与白菜、棉花、玉米等作物套种,取得了良好的种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生产及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蔗是利用茎芽进行无性繁殖的作物.多年种植后易受病源物的反复侵染而感染花叶病、宿根矮化病等顽固病害,造成蔗茎节间短小,单产低.并逐年每况愈下,经济效益也比种植健康种苗低许多。经过广西甘蔗研究所多年的试验研究.种植脱毒健康种苗一般比感病种苗增产幅度达20%~40%.商品蔗茎的市场单价相对高15%以上.种植健康种苗将成为未来甘蔗生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探究了我国玉米间套大豆种植现状,重点分析了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模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以及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阐述了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的优势,并提出有效的玉米间套大豆控制玉米病虫害种植技术,通过科学选种、选地,做好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控,从根本上提高种植产量,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空间配置是影响间作套种作物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固定玉米–大豆套作带宽200 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设置4个玉米窄行行距为20 cm(A1)、40 cm(A2)、60 cm(A3)和80 cm(A4)套作处理,2个玉米和大豆净作对照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套作系统中玉米和大豆生物量、根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红光/远红光比值均低于净作,且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系统中大豆地上地下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从第三节龄期(V3)到盛花期(R2)逐渐增加,但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玉米地上地下生物量从抽雄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根体积却逐渐降低,但这些参数随玉米窄行的变宽而增加。玉米和大豆在带状套作系统中产量均低于净作,且随玉米窄行的变宽,玉米产量逐渐增加,2012和2013两年最大值平均为6181 kg hm–2,而大豆产量逐渐降低,两年最大值平均为1434 kg hm–2,产量变化与有效株数和粒数变化密切相关。此外,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3,最大值出现在A2处理,分别为1.59(2012年)和1.61(2013年),且最大经济收益也出现在A2处理(2年每公顷平均收益为1.93万元)。因此,合理的行距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作物的生长、产量构成和群体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产实践证明,甘蔗间种大豆是一种高效立体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模式不但甘蔗可以增产,而且每亩可多收80~100千克的大豆,是甘蔗产区发展大豆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据我县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甘蔗间种大豆的关键技术是选用大豆早熟品种、适时早播、适时早收,在此基础上配以合理密植为中心的综合栽培技术,即可确保蔗、豆双丰收。  相似文献   

9.
南疆小麦/玉米带田群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复群体干物质积累、光俣性能以及群体冠层的研究表明:小麦套种玉米带田种植高产形成机理:一是合理增加了叶面积指数且与作物生物学要求、与当地最佳自然资源相吻合,二是改善了群体的通风透光状况,表现出良好的边际效应;三是群体冠层分布合理,光合势高,群体光合速率高,光合净积累多。进一步提高产量,可通过调整作物行比、提早玉米播期、适当推迟小麦播期,延长玉米生长期特别灌浆时间来达到。其初步结论可为麦套种玉米的增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留好套种行 在小麦播种前精细整地,以1.8米为1个播种带,采用高低畦种植,低畦宽1米,高畦比低畦高10厘米。在低畦内种6行小麦,小麦行距20厘米,套种行内种1行西瓜,每亩密度不低于800株。  相似文献   

11.
福建莆仙蔗区,人均耕地0.4亩,常年甘蔗种植20-22万亩,已逐步建立志蔗区高功能、高效益以“轮、间、套,铺、架、挂,农、牧、副”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结构模式。达到光能利用率显著提高,种群生态协调,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倍增,促进农牧副全面发展,繁荣蔗区经济的效果。甘蔗连作2年后与水稻等作物轮作,在新植蔗生长前期,或在宿根越冬期间套豆类、瓜果、蔬菜、饲料、绿肥;利用甘蔗青梢、无效分蘖及制糖的副产品饲养奶牛、耕牛等发展畜牧业;利用牛粪便、蔗渣为培养料,在甘蔗生长中后期套养蘑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等食用菌;利用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及食用菌残料进行沼气发酵。集种植、养殖和食用菌于一体,求得经济、生产、生态3个效益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玉米和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和高产栽培技术一直备受农业科学家关注。以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为主题,探讨了该种植模式对3种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种植密度、施肥、灌溉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的产量。在种植密度方面,合理的间距可以减少农作物间的竞争情况,有效保障光照和空气流通,进而促进作物生长。适当施肥和灌溉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进一步提高产量。叙述了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望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可行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宽厢宽带菜用玉米间套马铃薯示范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地宽厢宽带分带种植是近年发展较快的旱地复合种植新模式,特别足玉米宽厢宽带间套其他作物在铜仁市许多地方推广应用,增产增效明显,尤以低热河谷地区宽厢宽带菜用玉米间套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最显著,成为城郊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旱地宽厢宽带在作物、时空及经济、生态效益之间的最大边际效应。为此,进行了菜用玉米宽厢宽带间套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示范。  相似文献   

14.
唐凯  陈光莉 《耕作与栽培》2007,(2):21-21,58
通过宽厢宽带玉米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宽厢宽带栽培中,适宜的种植密度既能保证玉米产量,又不影响套种作物,最佳密度为2500~3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15.
玉米套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和大豆都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农作物,不仅能满足日常的食用需求,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所以重视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具有重要的产业意义。利用玉米套种大豆栽培方式不仅可以实现玉米和大豆的高产,更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是较为科学的一种农业种植技术。目前,重庆地区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广泛地使用了套种技术,就玉米套种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农田立体种植农业生态系统模式越来越多,下面重点介绍以下几种: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粮、棉、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粮、油、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棉、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一、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1.模式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主要以小麦与玉米套种、小麦与谷子套种、小麦与甘薯套种等一年两熟的粮食主体作物,在保证粮食作物持续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套种或复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或瓜果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大豆、玉米、蚕(豌)豆、番薯和马铃薯等常见旱粮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组装创新,探索出包括"浙贝母/鲜食春玉米-鲜食秋大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蚕豆/春玉米-夏玉米-秋马铃薯"一年四熟模式、"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迷你番薯-迷你番薯-蔬菜"一年三熟模式、"大麦/春大豆-晚稻"一年三熟模式、"棉田套种豌豆"节本增效技术和"大棚番茄套种甜玉米"种植模式等一系列的鲜食旱粮作物新型的高效种植制度和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单作套种和秸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模式与鲜食旱粮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大大提高了有限耕地的复种指数,还进一步提高了旱粮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夏玉米喜光耐热,实行宽行密植栽培,可与多种作物间作种植,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使单位土地面积的收入显著提高。1夏玉米与花生夏玉米宽行密植,与花生高矮间作,可充分发挥边行优势。每1.6m宽为一种植带,5月中旬在每一种植带小麦行间套种5行花生,每667m21万墩左右。5月下旬在小麦畦垄上套种玉米,行距1.6m,株距13cm,或穴距26cm双株留苗,每667m23300株左右。2夏玉米与秋土豆土豆喜冷凉,不耐高温强光,与玉米高矮间作,可利用玉米遮荫降温。玉米于5月下旬播种在小麦垄背上,行距1.8m,株距10cm,每667m23500株左右。小麦收获后灭茬整地,于8月上旬在玉…  相似文献   

19.
氮肥施用量与施用方法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氮肥在甘蔗种植中的利用率,以当地甘蔗当家品种ROC22为材料,设3个不同氮肥施用量和3种不同施用方法,通过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的调查,研究氮肥与甘蔗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促进甘蔗分蘖、伸长生长和增粗生长,提高甘蔗产量,但增产量并非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以600 kg/hm2尿素施用量增产效果较好。甘蔗蔗糖分则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有所下降。氮肥早施促进甘蔗早拔节、早生长和提高甘蔗产量,有利于甘蔗蔗糖分的积累和提高甘蔗品质。低氮处理和中氮处理的二次施氮法分别比三次施氮法增产5010 kg/hm2、4600 kg/hm2,高氮处理的一次施氮法比三次施氮法增产8175 kg/hm2;低氮处理和中氮处理的一次施氮法甘蔗蔗糖分分别比三次施氮法提高0.65个百分点和0.79个百分点,高氮处理的二次施氮法甘蔗蔗糖分比三次施氮法提高0.4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麦田套种作物行距、行数配置及农机具运行路线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套种一年两熟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在目前试验推广初期,首先是在现有农机具和不同畦宽种植模式的基础上,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1)合理布置小麦和套种作物行距、行数,使小麦播种行数尽量不减行或少减行,套种作物尽量多播行,使小麦和套种作物行距、行数布置均匀合理.(2)合理设计预留农机具作业定位运行路线和套种作物待播行的空间.使农机具在麦田套种播种作业时,不(或少)辗压、挂拉伤小麦;小麦收获作业时,收割机不(或少)辗压损伤套种作物,并有利于小麦收获后及时拉运麦草腾地、中耕、开沟、追肥等农机具作业行走路线最佳方案的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