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山东省生态林区划界定的基础上,详述了山东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的目标、原则、规模及布局,探讨了试点以来存的问题,最后提出有利于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机制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1年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选择了11个省区的658个县(单位)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的试点,从而正式拉开了我国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序幕。从试点的情况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这一方面表明了中国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森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启动工作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负责人,联合就对森林生态效益实行补助的重大意义等7个方面的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下面是答记者问的全文。记者:对森林生态效益实行补助有什么重大意义?负责人: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我国生态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启动和建设,揭开了我国大规模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新篇章,把我国林业带进了一个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新时期。重点防护林和特种…  相似文献   

4.
贺州市是国家林业局首批实施林业分类经营试点单位之一,2001年经自治区批准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单位,已下达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管护试点任务面积13.36万公顷,试点范围主要分布在贺江、桂江的一、二、三级支流两岸、江河源头、大中型水库周围、高山陡坡、水土流失区及土壤瘠薄等生态条件恶劣地带以及八步区滑水冲水源林保护区、贺州市姑婆山水源林保护区、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岭山水源林保护区、昭平县黄连顶候鸟保护区和昭平县七冲自然保护区。2001年该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942.21万元,目前发放…  相似文献   

5.
自2004年云南启动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以来,在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的关心指导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断健全,补偿规模不断扩大,补偿资金逐年增多,为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一、云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回顾(一)加强森林分类经营。1996年,按照原林业部《关于开展林业分类经营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24个县开展了林业分类区划试点工作。1999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  相似文献   

6.
2001年,我省被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列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1个试点省份之一,补偿面积为1200万亩;2006年国家新增我省公益林补助面积486.85万亩。自2006年开始实施省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以来,每年省级重点公益林补助面积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生态状况的恶化,森林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公益林建设已成为改善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林以最大发挥生态效益为目的,但公益林的营造和管护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必然涉及到补偿问题.2001年国家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安徽被列为试点省区之一,管店林业总场被列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单位,2005年改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试点单位.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沂源县是首批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县,2004年正式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策。全县有40.6万亩水土保持林被列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国家每年每亩给予5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山东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认真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贵港市港北区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工作的第一年,补助面积8.03万亩,试点资金34.13万元。项目下达后,港北区迅速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该项工作已全面完成。  相似文献   

10.
2001年底,国家林业局正式启动了全国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试点工作。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我国生态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那么,为何要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政策,就大家关心的这一问题,我们约请了国家林业局有关同志撰写了本文,希望能对大家理解这一政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同时,又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对于防灾减灾、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环境质量和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省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尤其是2001年,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将我省列为全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省份之一,极大地调动了林权所有者和·经验交流经营者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和生态建设,为全面推进我省林业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主要成效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展时间…  相似文献   

12.
<正>为全面、客观评价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成效,确保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根据国家关于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一、评估验收对象承担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任务的省级人民政府。二、评估验收依据(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关于河北等七省国有林场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文件以及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小组与试点省人民政府签订的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责任书。(三)《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4〕9号)三、评估验收原则(一)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反映国有林场  相似文献   

13.
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政策是法律所规定的。《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已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2001年国家林业局选择了11个省(区)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进行第一批试点,湖南省是国家安排试点工作的重点省份,试点面积达200万公顷,占全国总任务的15%,郴州是湖南安排试点工作的重点地区,试点面积达24.8万公顷,在全省排第二。我市第一批试点安排8个县(市、区)和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莽山)。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是一项…  相似文献   

14.
2001年,中央财政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先在11个省区试点,目的是探索出一套完善的补助资金管理和资源管护的良性运行机制。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各省区采取了哪些做法?在资金管理和资源管护方面取得了怎样的经验?试点工作中还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如何改进试点工作?希望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的相关报告能够给您诠释。  相似文献   

15.
自从2001年实行森林分类经营以来,我区已开展了3年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取得了定的成效,从2004年起正式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根据几年来的试点工作经验,笔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的实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际工作当中应着重解决和处理好。  相似文献   

16.
实行生态效益补助政策 加快林区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1年起,国家每年拨付10亿元资金用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在全国11个省(区)的非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主要用于国家重点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2004年12月10日,国家林业局召开会议宣布,正式建立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志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实质性确立,在我国林业发展史上二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偿政策,是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重大突破,将极大地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水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策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公益林保护和管理的被动局面,为持续经营管理好生态公益林,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江西省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的原则、范围、布局和规模 ,并提出了试点区保护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3月7日自治区召开了自治区全面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电视电话会议,钱智副主席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会议在深入总结三年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全面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做出部署。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三年来取得很好的成效。在3年的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国家正式建立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相似文献   

19.
11月20日,全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启动工作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这项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我国长期无偿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历史已经结束,一个有偿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新阶段的开始。据了解,2001年,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根据生态类型的代表性和区位的重要性,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选择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西、新疆11个省区的685个县(单位)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行试点,涉及2亿亩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在启动工作…  相似文献   

20.
数字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投入200多亿 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补偿机制是现阶段推进我国林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性措施。2001年,我国开始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在浙江等11个省区试点,并于2005年正式设立基金,目前已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将7亿亩重点生态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