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宅后青山老山界、门前绿水漓江源”,“家居漓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1月21日,由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桂林市硬笔书法家协会、桂林文化艺术学校、桂林炎黄书画院,共同主办的2006年“关注漓江源保护母亲河”免费送生态春联大行动,在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启动。桂林市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桂林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唐贤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桂林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孔祥珠及桂林市文化艺术学校的“小书法家”近20人,现场为当地群众书写、赠送一幅幅充满生态气息和迎春气息的生态春联,给广大群众带来了一份新年祝福。 相似文献
2.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种类丰富,约1115种,垂直带谱明显。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对自然保护区内的药用植物种类特征、分布规律、经济价值及蕴藏量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科学开发和保护的方法,对加强自然保护区内药用植物资源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关爱野生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猎捕野生动物国法不容”……元月2日以来,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兴安,资源等地寒风呼啸,冷雨阵阵,甚至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头出现了冰挂,雾凇。猫儿山管理局的管护人员为让区内的野生动物过个“安稳年”,确保生态安全,在新年到来之际,不畏严寒,以张贴标语、进山巡护等形式,拉开了代号为“猎豹”的冬季反盗猎大行动,以打击一切破坏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违法分子,有效保护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76年,1982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被批准纳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0年被命名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2003年元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10月被列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猫儿山喜迎“三十”华 相似文献
11.
12.
日前,来自内蒙、浙江、广东等全国7个省(目治区)的书画家、商人在华南之巅——猫儿山举行首届珍稀植物认养仪式,共认养了21棵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植物。 相似文献
13.
14.
猫儿山观赏树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建文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1,20(3):34-37
对猫儿山野生植物资源综合考察:结果表明已被广泛栽培利用的观赏树木种类有68科102属133种,具有园林观赏价值、有待开发利用的野生观赏树木有340余种;对猫儿山观赏树木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底,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建区30周年纪念大会暨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揭牌仪式当天,由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蒋得斌主编、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辑、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探索》正式发行。这是目前广西第一部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的专著,也是广西第一部由自然保护区管理一线人员编撰的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的理论文献。 相似文献
16.
鹅掌楸系濒危珍贵树种,在我国列为二级保护植物。具有喜光、耐湿、耐寒、抗风等生态特性。在猫儿山林区分布于海拔900—1400米的北面山坡的下部和河边,生长在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中,土壤为山地黄棕壤,土层薄,呈酸反应,PH值为5.2。鹅掌楸生长速度快,但天然更新能力弱,残存个体少,自然分布范围越来越广,调查研究其生态环境特性,为保护种源和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1998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9年被评为“广西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2000年被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命名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2002年被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2003年被评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2004年荣获“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五周年成就奖”,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 相似文献
18.
19.
8月6日上午,人民13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桂林电视台等16家各级媒体共20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汇聚猫儿山,深入实地考察采访,充分了解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在“科学保护漓江”主题活动中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桂林市林业局局长阳靖溪、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蒋得斌、兴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蒋世语等领导在猫儿山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 相似文献
20.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老山界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山界景区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分区采用面积法、游线法、卡口法估测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经测算景区日环境容量为2 490人次,年环境容量为90.9万人次;为了确保景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旅游资源和环境不"超负荷"运转,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景区年游客容量以不超过59.5万人次为好;生态旅游开发必须根据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控制建没与发展规模,确保旅游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和收益最大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