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乳山湾东流区6-9月间的水化学,水文和生物观测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6-9月间硝酸盐与盐度有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6月和9月亚硝酸盐和氮氨与盐度呈显著性相关,而7月和8月养殖高峰期间呈弱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连市甘井子区北部沿海浮筏养殖水环境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95年8~9月“太平洋牡蛎病害防治技术”的水环境调查资料为基础,初步分析了甘井子区北部沿海,在夏季高温期水体中理化要素(T、S、DO、COD、透明度),营养盐(NH3-N,NO2-N,NO3-N,PO4-P),及浮游生物量(叶绿量a)的含量和分布特征,介绍了各要素含量基本处于海水海水正常浓度水平,属于一类海水水质,海区营养水平为中等营养水平,是适宜的浮筏养殖区,但养殖规模应用有所限制。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氯改善养殖水环境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垠  马悦新 《水产科学》1998,17(4):10-13
使用二氧化氯化处理水养殖用水(实验室规模)测定水化学指标及水中细菌数量的变动,结果表明:(1)二氧化氯能够明显中水环境的溶氧(增氧量为5.8-22.7%)减低水中COD和NH3-N值(COD降低幅度为26.0-58.8%,NH3-N清除率为19.4-38.5%)(2)二氧化氯浓度为0.2×10^-3mol/m^3及1.2×10^-3mol/m^3可有显降低海水中弧菌数及细菌总数,随着药物浓度增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了水质,底质改良剂对泉州东海村和厦门东屿村虾池水质,底质的改良效果。两处虾池经投放改良剂后,海水中的COD降低7.2~14.6%,NH4-N降低90%以上,底泥的Eh值升高130mv,硫化物降低32.8~73.4%,底泥间隙水的NH4-N降低41.0~74.7%,COD降低15.5~40.0%。  相似文献   

5.
1993年-1994年对进贤湖泊水体理化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总含盐量平均在82.25—138.98mg/l。总硬度和总碱度均在2.8德国度以下,均偏低。DO、PH和COD均适合主要经济鱼类生长。总无机氨0.265—2.175mg/l,PO43──P在0.012—0.026mp/l。N/P在11.3—97.4,N/P均大于7,磷可能是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具有水处理设施的温流水养鱼系统的供水、养鱼水及回水进行了水质分析,结果:PH值、DO、ALK、Ca^2+和水温依次下降,经过集中水处理后的回水COD、BOD5、TH、SS和Mg^2+的值有所下降,BOD5去除率为54.38%,悬浮物去除率为67.54%;NH4^+-N和NO2^--N依次升高;电导率无明显变化;而NO3^--N供水略高于养鱼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温流水养鱼系统对电厂冷却水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白莲湖精养期间的水化学进行了研究1)该湖属Si^Na含盐量,总碱度和总硬度均偏低。2)有效氮含量平均0.728毫克/升,其中NH4-N,占97.5%,PO^3-P平均0.015毫克/升,N/P平均48.5,磷是限制性营养元素,硅酸盐(SiO2)适中,3)PH,DO适宜,COD平均12.15毫克/升,DO和COD各对应的底表层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文蛤为高经济价值贝类,我县规模开发文蛤养殖也只是近两年。1999年4月份引进北方文蛤7200kg,规格为160颗/kg,分别放入5口海水围塘(总面积为15.3公顷)试养,经过8个月的时间养殖,于2000年1月份起捕,计14000kg,规格:15-50颗/kg。该试验情况如下: 一、试验场地 我们选择的海水围塘共5口,每口塘面积为3.1公顷,均为长方形,长边400m为南北走向;塘位为海平面-0.5~-1.0m,进排水便利;该养殖区常年海水比重为1.0150-1.0190,pH:7.2-8.4,DO≥…  相似文献   

9.
自行往返远控潜吸式清淤机的发明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永兴 《水产学报》1996,20(4):388-392
自行往返远控潜吸式清淤机的发明与研究朱永兴(上海水产大学,200090)关键词清淤机械,分类,行走,潜吸,远控INVENTIONANDSTUDIESONAUTOMATICDISTANT-CONTROLUNDERWATER-COLLECTINGMACH...  相似文献   

10.
溶氧和氨氮含量与鱼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氧和氨氮含量与鱼病的关系兴化市水产养殖场于94年7月份和8月份对养殖鱼种的池塘进行了快速水质分析测定,发现了精养鱼的池塘中溶氧量和NH4+-N含量与鱼种的鱼病发生和流行有一定的关系.溶氧量在3mg/l、NH4+-N含量在0.2mg/1时,及NH4+...  相似文献   

11.
精养虾池主要生态因子变化特点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4月至7月,对海南省儋州市排浦对虾养殖场3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精养池塘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a)、浮游动物、异养细菌、弧菌、活性磷(PO34--P)等16项环境因子进行全程定期测定,分析养殖过程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溶解氧(DO)、pH和透明度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悬浮物(TSS)、化学耗氧量(COD)、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浮游动物、异养细菌和弧菌则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ρ(Chl-a)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养殖前期低,中后期逐渐升高;Chl-a与硝酸盐氮(NO3--N)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PO34--P呈负相关。桡足类密度与TS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异养细菌、弧菌、轮虫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Chl-a、COD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异养细菌与COD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TSS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弧菌与TS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COD呈显著的正相关,与pH、DO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卫河新乡市区河段底泥-间隙水-上覆水中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3年1、4、7、10月对卫河新乡段上游(S1)、人口密集区(S2)、人工拓宽河道形成的牧野湖入湖水口(S3)、湖岸静水区(S4)、湖心处(S5)和湖区下游(S6)共计6个样点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1)S1和S2底泥中总氮(TN)、氨氮(NH4+-N)含量呈现随深度增加而上升的趋势,除S3外,各样点底泥中总磷(TP)含量的垂向分布在15~20 cm处比表层含量低,但并无明显规律性;(2)S2、S3、S4样点在4月时底泥(干重)中的TN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8、2.2、1.7 g/kg,10月时TP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88、0.22、0.21 g/kg,除S3号样点外,其余各样点底泥NH4+-N的含量均在7月出现最大值,按样点号依次为25.42、37.19、14.23、12.28、34.11 mg/kg;(3)间隙水中TN和NH4+-N含量的垂向分布与底泥中的分布相似,间隙水和底泥中的TN、NH4+-N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T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4)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各营养盐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池塘种植莲藕对沉积物养分吸收及其养分转化相关酶的作用效果,将基本情况完全相同的黄颡鱼养殖池塘分为植藕组(Tf)和非植藕组(CK),观察两组池塘在黄颡鱼苗种培育过程沉积物中养分和4种酶(脲酶、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Tf沉积物中的TN、NH4+—N和NO3-—N在莲藕苗期后均显著降低,在莲藕休眠期分别降低了8.5%、54.1%和52.7%,其中NH4+—N减少是沉积物中TN降低的主要原因;从莲藕苗期至花果期TP明显下降,最大降幅达22.6%;苗期后有机质开始显著降低,休眠期相较未植藕池塘降低8.4%。对两组池塘而言,沉积物的酶活性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Tf沉积物中4种酶的平均活性均高于CK,酶活性的差异在莲藕苗期和休眠期达显著水平(P < 0.5)。分析表明,4种酶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P< 0.5),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沉积物中NH4+—N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蛋白酶活性与沉积物中NO3-—N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微型浮游植物(粒径2-20μm,这里把范围扩至2-50μm)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海洋环境的稳定性。其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利用计算相关性指数的方法研究了H'与多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27℃温度范围内,H'与水中营养盐结构尤其是NO-3-N/NH+4-N比值相关性显著。2006-2007年对威海沿岸6个海湾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中发现,当水温16℃(16-27℃)时,H'与NO-3-N/NH+4-N值呈显著负相关:2006年7月相关性指数R=-0.526(n=14);2007年10月相关性指数R=-0.575(n=19)。当水温12℃(5-12℃)时,H'与NO-3-N/NH+4-N值呈高度正相关:2006年12月相关性指数R=0.665(n=15);2007年4月相关性指数R=0.415(n=25)。这种规律显示出微型浮游植物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对海域中氮源的种类要求可能是有选择的。当水温12℃时(冬季、春季),多数浮游植物优先吸收NO-3-N;而当水温16℃时(夏季、秋季),多数浮游植物优先吸收NH+4-N。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南太湖水域近年来水质状况,以及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之间的变化规律,实验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南太湖水域3个入湖口(小梅港、新塘港、大钱港)水质中蓝藻生物量、氨氮和总氮的年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使用SPSS10.0中的Bivariate(pcarson)软件对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太湖入湖口蓝藻生物量一般有两个高位期,一个是在每年5—6月,另一个在每年的9—10月;(2)南太湖入湖口的总氮浓度处于富营养水平,并有向重富营养化发展的迹象;(3)蓝藻生物量与氨氮浓度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102~0.290,呈现不相关;(4)2008—2009年蓝藻生物量与总氮浓度的相关系数r介于0.010~0.210,呈现不相关;2010年蓝藻生物量与总氮浓度的相关系数r介于0.430~0.474,呈现低度负相关。结果说明南太湖入湖口的氮营养盐已经不容忽视,湖泊中氨氮和总氮浓度升高,将为蓝藻的繁殖生长提供条件,蓝藻一旦暴发,氨氮和总氮浓度反而迅速降低,在南太湖水域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EPP)、悬浮球填料和海绵填料对集装箱循环水养殖废水中细菌吸附性能的差异,以及3种填料挂膜启动和挂膜成熟后对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硝酸盐氮(NO_3~--N)的净水效果,以集装箱循环水养殖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挂膜的方式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试验,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EPP填料对养殖废水中细菌的吸附能力最好,另外两种填料对细菌的吸附能力次之并且差异不显著(P0.05);3种填料自然挂膜成熟的时间分别为21 d、26 d和30 d;各填料挂膜成熟后处理高浓度NH_4~+-N养殖废水时,NH_4~+-N浓度与NO_2~--N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多项式y=ax~2+bx+c进行拟合,NH_4~+-N浓度与NO_3~--N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对数式y=aln(x)+b进行拟合。研究表明:EPP填料、悬浮球填料和海绵填料均可作为生物填料用于集装箱循环水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高密度养殖系统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垂直变化规律以及与其对应深度的环境因子的关系,实验选取了华南地区高密度养殖的典型模式——杂交鳢养殖模式,使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养殖围隔不同深度(0~50 cm)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使用透析装置采集对应沉积物的原位间隙水,并使用微量分光光度法测定间隙水中理化指标,从而探讨高密度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垂直变化规律及其与沉积物间隙水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①不同深度的养殖围隔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聚类分析可分3个差异显著的类群:上层(0~6 cm)、中层(7~38 cm)和深层(39~50 cm),其中中层微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②DGGE电泳共获得46个条带,其中中层条带最多,深层沉积物条带最少。主要微生物类群归属于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③测定的沉积物间隙水中离子,NO_3~--N、SO_4~(2-)-S和Fe~(2+)在沉积物中垂直分布均匀,无明显梯度变化;而NH_4~+-N、NO_2~--N和PO_4~(3-)-P浓度变化较大。NH_4~+-N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在15~18 cm后趋于稳定,为10.98~77.87 mg/L,PO_4~(3-)-P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在9~10 cm后趋于稳定,为0.01~0.14 mg/L。④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H_4~+-N和PO_4~(3-)-P为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垂直分布最大的理化因子组合,其中NH_4~+-N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垂直分布的影响稍大于PO_4~(3-)-P。NH_4~+-N、PO_4~(3-)-P为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理化因子,是杂交鳢养殖系统环境调控的主要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8.
2015年6月上旬,将3个家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分别饲养在面积为40m2(6.50m×6.15m)的稻田围隔中,每个围隔约2500尾。2015年7月中下旬,随机从中选取各3个家系的幼蟹,放入室内300L的养殖缸(30只/缸)中对比养殖。2015年8—10月连续测量了幼蟹的头胸甲宽、头胸甲长、体质量,用多重方差分析了环境、家系及生长阶段的性状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养殖环境对A家系幼蟹生长性状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B家系则极显著(P0.01),对C家系,除了初始的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外(P0.05),其余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表明A家系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家系因素对幼蟹生长性状参数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表明遗传对于幼蟹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相关分析表明,蟹种的头胸甲宽、头胸甲长在两种养殖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14、0.305;体质量呈不显著正相关(r=0.146,P0.05),表明以头胸甲宽、头胸甲长为选育指标得到的后代对两种养殖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40 d养殖实验,研究了4个养殖密度G0(250尾/m^3)、G1(500尾/m^3)、G2(1000尾/m^3)、G3(2000尾/m^3)对体重为0.08 g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生长、抗氧化系统功能及水质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密度胁迫20 d时,G1、G2生长和成活率与G0差异不显著(P>0.05),G3显著低于G0(P<0.05);胁迫40 d时,G1生长和成活率显著低于G0(P<0.05),G2生长显著低于G0(P<0.05),G2成活率与G0差异极显著(P<0.01),G3生长和成活率均与G0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检测血淋巴、肝胰腺、鳃和肌肉组织中抗氧化系统指标发现,中国对虾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随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 d时,4种酶的活性在G1和G2中显著高于G0(P<0.05);40 d时,则显著降低(P<0.05)。中国对虾中丙二醛(MDA)含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G3的MDA含量始终显著高于G0(P<0.05);G1、G2的MDA含量仅在40 d肝胰腺中显著高于G0(P<0.05),其他组织内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养殖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pH、DO、NO2-N、NO3-N、NH3-N和COD无显著影响(P>0.05),均在中国对虾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本研究表明,密度胁迫显著影响中国对虾的生长及抗氧化能力,养殖20 d时的适宜密度为1000尾/m^3,40 d时的适宜密度为250尾/m^3。  相似文献   

20.
Channel catfish were fed five diets containing 24, 28, 32, 36 or 40% protein in intensively stocked earthen ponds over a 141 d growing season. Mean standing crop at harvest was 7,559 kg/ha, and maximum daily feed allowance was 105 kg/ha. Dietary protein concentration had a negative linear effect on weight gain. Total ammonia-nitrogen (TAN) in pond water increased linearly as dietary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an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protein fed. However, unionized ammonia-nitrogen (NH3-N) was not influenced by dietary protein concentration. Dietary protein had a positive linear effect on nitrite-nitrogen (NO1-- -N) concentration, which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protein fed and TA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NO2---N and fish weight gain, although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O2-- -N/Cl-molar ratio in pond water and concentration of methemoglobin in the fish.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when the feeding rate is as high as 100 kg/ha/d, or 3,000 kg protein/ha/season, dietary protein concentrations of 36% and above can result in harmful concentrations of NO2---N when Cl concentration in the ponds is 2–3 mg/L. Although the NO2---N/Cl- ratio in the ponds increased to harmful levels with protein concentration of the diets, this might not be the major cause of the reduction in fish growth rate as dietary protein increased because the greatest difference in weight gain occurred at the lower protein concentrations and the greatest difference in NO2---N occurred at the higher dietary protein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