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用下列标记检测了猫外周血淋巴细胞群(n=22),豚鼠红细胞玫瑰花结形成(GPE-T细胞),人红细胞玫瑰花结形成(HRBC-T细胞)。绵羊细胞玫瑰花结形成,GPE-T细胞和HRBC-T细胞(总T细胞)混合玫瑰花结形成,红细胞抗体-补体玫瑰花结以及表面免疫球蛋白SIg)等。猫淋巴细胞与GPE-T细胞形成玫瑰花结的平均数为28%±7%(范围:16%-39%),与HRBC-T细胞形成玫瑰花结的平均数为27%±7%(范围:11%-36%),平均57%±9%(范围:33%-75%)的淋巴细胞形成混合玫瑰花结。在外周淋巴细胞中,有红细胞抗体-补体玫瑰花结形成细胞及带有SIg细胞(分别为10%±6%和24%±8%)。  相似文献   

2.
采用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测定了11头母猪分娩前后外周血不同时期的活性及总玫瑰花环形成细胞(EaRFC、EtRFC)。研究结果表明:母猪分娩前21~lld外周血EtRFC、EaRFC百分率均低于分娩后第25d的相应指标,说明母猪妊娠后期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分娩前6~1d,母猪外周血EaRFC较分娩前第21d的相应指标显著升高(P<0.05),提示分娩的启动可能与母体外周血EaRFC活性升高,导致免疫排斥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分娩后,EaRFC降低后逐渐升高,至分娩后10d,EaRFC已显著高于分娩前第2ld的相应指标,表明母猪分娩后第10dEaRFC已趋向正常。EtRFC在分娩前6d已显著高于分娩前第2ld的相应指标,并一直维持到产后。  相似文献   

3.
张新银  孔敬礼  武磊  刘贤侠  李大全  黄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603+3617-3603,3617
[目的]研究氟烷基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技术,检测经产母猪的基因型,分析基因对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的影响。[结果]携带型基因的母猪的总产仔数与携带型基因母猪差异不显著。携带型、型基因母猪产活仔数与携带型基因的母猪差异显著。携带不同基因型基因母猪间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表现出的趋势。[结论]基因对母猪繁殖性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大白母猪利用年限相关性状的遗传结构,实现早期选种,本研究采用国家生猪产业体系华南种猪遗传评估网1998年1月至2014年8月收集的大白猪繁殖性状数据,使用DMU(V6)分析计算母猪第1胎分娩日龄、第1胎总产仔数、第1胎产活仔数、前3胎产活仔数、前5胎产活仔数、第3胎稳定性、第5胎稳定性、终生总产仔数、终生产活仔数和终生日龄间的遗传力与遗传相关。结果表明,大白母猪第1胎总产仔数、第1胎产活仔数、终生总产子数、终生产活仔数、第5胎稳定性遗传力为0.132~0.198,属于低遗传力性状;前3胎产活仔数、前5胎产活仔数、第3胎稳定性遗传力为0.230~0.271,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第1胎分娩日龄、终生日龄遗传力为0.492~0.642,属于高遗传力性状。大白母猪第1胎总产仔数、第1胎产活仔数、前3胎产活仔数、前5胎产活仔数、终生总产仔数和终生产活仔数间有较强的正遗传相关,与终生日龄有较弱的正遗传相关,与第3胎和第5胎稳定性有较弱的正遗传相关。母猪初产日龄与终生总产仔数和终生产活仔数间呈一定的负遗传相关,而初产日龄与终生日龄呈强的正遗传相关。通过对母猪利用年限的遗传参数估计有望通过选育提高利用年限,通过母猪利用年限有关性状与其他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有助于早期选种加快延长母猪利用年限。  相似文献   

5.
选取福建某猪场149头2~3胎长大的二元母猪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波背膘仪测定其在1个繁殖周期内断奶、配种及产前3个生理阶段的背膘厚度,分析不同阶段背膘厚度与繁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长大二元母猪断奶和配种阶段背膘厚度在16~19 mm时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最高及窝质量最大,断奶母猪背膘厚度在13~15 mm的断奶至发情时间间隔最短,产前母猪背膘厚度在21~24 mm时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最高及窝质量最大,不同阶段母猪背膘过肥和过瘦都会影响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6.
胎次、配种季节对丹系长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丹系长白母猪288个生产记录统计分析丹系长白母猪不同胎次的繁殖性能。结果表明: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出生窝重、断奶窝重随着胎次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第5胎次达到高峰,以后随着胎次的增加繁殖性能缓慢下降。冬季配种的母猪窝总产仔数最高,夏季配种的母猪产活仔数最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处理方法对乏情母猪的发情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 8月龄以上 ,体重 110kg左右长大二元未发情母猪 32头 ,3~ 5胎断奶后 30天以上的乏情母猪 16头 ,按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配对的方法分为 4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 ,试验Ⅰ组每天肌肉注射三合激素 3ml,试验Ⅱ组在日粮中添加VE10 0 0mg/kg ,试验Ⅲ组用三合激素 +VE 复合处理。结果表明 ,各组间除发情率差异显著外 ,情期受胎率、窝均总产仔数、窝均产活仔数、产活仔率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胎次和配种季节对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以优化猪群胎次结构和配种时间。[方法]根据云南惠嘉育种有限公司原种猪场2016-2017年的3278胎美系大白母猪的繁殖性能记录,分析了不同胎次、不同配种季节下母猪产仔性能和妊娠期的差异。[结果]配种季节对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均有显著影响(P 0.05),春季配种的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显著高于夏、秋季(P 0.05);胎次对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妊娠期等性状均有显著的影响(P 0.05),母猪产仔性能以第3~5胎和第7胎较好。[结论]美系大白母猪在3、4、5、7胎时各项繁殖性能最佳,春季配种的母猪繁殖性能优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9.
猪BMP15和BMPR-IB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与产仔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SSCP方法对莱芜猪、鲁莱黑猪、里岔黑猪、鲁烟白猪、新沂蒙黑猪5个山东地方/培育猪种和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3个引进猪种共8个猪种481头繁殖母猪进行BMP15和BMPR-IB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其对产仔数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2个基因的3个位点在8个猪种的测定群体中均存在多态性,但山东地方/培育猪种与引进猪种间在基因型频率上存在较大差异;BMP15和BMPR-IB基因对产仔数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对于BMP15基因,AA基因型母猪中,引进猪种比山东地方/培育猪种母猪的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平均多产1.20头和1.64头(P0.05);CC基因型母猪中,引进猪种比山东地方/培育猪种母猪的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平均多产1.20头和0.82头(P0.05).对于BMPR-IB基因,山东地方/培育猪种内AA基因型母猪的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比BB基因型母猪平均多产0.49头和0.51头(P0.05);引进猪种中BB基因型母猪比AA基因型母猪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平均多产1.05头和0.90头(P0.05).  相似文献   

10.
氟烷基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江苏省泰兴种猪场长大(长白猪×约克夏)二元杂交初产母猪及经产母猪的氟烷(H al)基因型,分析氟烷基因对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等9个繁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产母猪的繁殖性状各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而经产母猪N N型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和初生窝重与N n型、nn型差异均显著,个体初生重上氟烷阴性与氟烷阳性间差异显著,其他性状在各基因型间均无显著差异。氟烷敏感基因可导致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断奶仔猪数下降,初生窝重和个体断奶重降低,并使生长速度减慢,即H aln对繁殖性能有较显著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1.注射和消毒。在母猪产仔前21天,给母猪肌注基因工程苗K88-K99,能减少仔猪黄白痢发生几率及断奶后暴发水肿病。此外,在预产期前3天,猪舍用1:100浓度的农家福或1:400抗毒威溶液全面消毒,清理垫草,换上干净柔软的垫草待产。2.及早吃足初乳。母猪产后3~4天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宗地花猪繁殖性状的关联性,从而提高宗地花猪繁殖性能,提供有价值的分子辅助标记,推进宗地花猪的选育进程,以贵州宗地花猪经产母猪为试验材料,利用DNA池和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BMPR-IB基因的多态性,对各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平均初生质量和母猪泌乳力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在受试群体中发现,基因BMPR-IB有2个突变位点,G595C、C643T均位于第6外显子,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各基因型均表现为AAAGGG、BBBTTT,产活仔数为7头的母猪泌乳力表现为AA基因型个体与AG、GG基因型个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各基因型仔猪平均初生质量表现为TTBBBT,但差异不显著;母猪AA基因型总产仔数多于AG与GG基因型,AA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BB基因型在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繁殖性状中多于BT、TT基因型,BB为优势基因型,B为优势等位基因。推测等位基因A和等位基因B可能为宗地花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有利等位基因,且AA基因型和BB基因型为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RL、PRLR基因在白色杜洛克×二花脸F2资源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其与母猪杀婴行为和产仔数的关联性。【方法】PRL基因的g.1317TA、g.8905CT、g.9056CT位点,PRLR基因的g.1217CT、g.1283CA、g.1439GA、g.1528GA和g.1600TA位点采用SNaPshot法对资源群体所有F0、F1和288头F2母猪进行基因型判定,分别利用传递不平衡检测(TDT)和最小二乘法分析这些位点与母猪杀婴行为和产仔性状的关联性。【结果】TDT分析发现,PRL和PRLR基因所有检测SNP位点,无论基因型还是单倍型均与母猪杀婴行为无显著相关。与母猪产仔数相关性分析表明:PRLR基因5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及单倍型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产死胎数、断奶仔猪数和断奶窝重均未达到显著相关;PRL基因的3个SNP位点与母猪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达到显著相关(P0.05),单倍型ACC个体的总产仔数(P=0.0005)和产活仔数(P=0.001)极显著低于其它单倍型个体;单倍型TTT个体的产活仔数显著高于其它单倍型个体(P=0.003)。【结论】白色杜洛克×二花脸F2资源群体中,PRL、PRLR基因与母猪杀婴行为无关联性,PRL基因与母猪总产仔、产活仔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藻类基因工程及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藻类基因工程及其展望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陈颖李文彬孙勇如一、定义藻类基因工程亦称藻类遗传工程或藻类重组DNA技术,是以海藻为研究对象将某种生物基因通过基因载体或其他手段运送到海藻活细胞中,并使之增殖(克隆)和行使正常功能(表达),从而创造出藻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胎次、月份及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胎次、产仔月份及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对福建省某猪场3 972窝长大二元母猪的繁殖记录进行统计,选择不同阶段长大二元母猪508头测定其背膘厚度并记录产仔情况,按胎次、产仔月份及背膘厚度分别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大二元母猪3~6胎的产仔性能较好,第1胎总产仔数、初生均重较低,显著低于2~7胎(P<0.05),产活仔数显著低于2~6胎(P<0.05);总产仔数及产活仔数在2,3,5月份较高,在1,11,12月份较低,产死胎窝数母猪最多在7,8月份;配种背膘厚18~20 mm组的总产仔数、活仔数显著高于背膘厚度≥21 mm组(P<0.05);断奶背膘厚16~20 mm组产仔性能较好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产前背膘厚度为20~23 mm组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显著高于10~15 mm组(P<0.05),背膘厚度≥24 mm的母猪产死胎窝数比例最高为58%;泌乳阶段母猪背膘损失4~6 mm之间母猪断奶至下一次发情间隔时间最短,显著少于背膘损失>6 mm组及<0 mm组(P<0.05)。表明胎次、产仔月份、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PCR扩增检测FSHβ基因多态性,分析FSHβ各基因型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白、长白及长大杂种母猪FSHβ基因座A等位基因频率较低,分别为0.213 3、0.161 5和0.140 5,B等位基因频率较高分别为0.786 7、0.838 5和0.859 5。该位点多态性与初产母猪的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总产仔数和断奶成活数差异不显著(P>0.05);与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和断奶成活数都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为指导养猪生产者更好地预测母猪的产仔数性状,尽早淘汰繁殖力较差的母猪,提升母猪群体的繁殖潜力,对记录了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5日龄仔猪数和1 kg以上仔猪数的生产数据进行处理和描述统计,使用R软件中的Boruta包筛选出影响母猪产仔数性状的重要特征如品种、胎次、配种季节等,利用传统回归分析方法(LR)和不同机器学习方法—决策树(decision tree,DT)、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对产仔数性状进行回归分析,最后比较机器学习方法与传统回归方法建模的优劣。结果显示,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5日龄仔猪数和1 kg以上仔猪数不同回归分析方法的R~2均达到0.71以上(0.71~0.88),体现了特征选择的正确性;在预测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5日龄仔猪数和1 kg以上仔猪数中SVM模型均显著优于其他机器学习模型(P0.05)并且要优于传统回归方法,而且在以上模型中预测1 kg以上仔猪数的SVM模型最优。因此,在今后的养猪生产中机器学习方法可能会成为养猪生产者早期选育高繁殖力母猪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GDF9基因SNP位点与宗地花猪繁殖性状的关联性,从而为提高宗地花猪繁殖性能提供有价值的分子辅助标记,推进选育进程进行试验。以贵州宗地花猪经产母猪为试验素材,利用DNA池和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GDF9基因的多态性,对各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平均初生质量和母猪泌乳力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在受试群体中,发现基因GDF9有2个突变位点,C1009T和T1014C均位于exon2;且都与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差异显著(P0.05);基因型分别为BBABAA、DDCDCC,母猪泌乳力基因型个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仔猪平均初生质量的基因型表现为BBABAA、DDCDCC,差异显著(P0.05);母猪总产仔数DD基因型多于DC与CC基因型,DD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D为优势等位基因;BB基因型在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繁殖性状中多于基因型AB、AA,BB为优势基因型,B为优势等位基因。因此,研究结果表明推测等位基因D和等位基因B可能为宗地花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有利等位基因,且DD基因型和BB基因型为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测定三系配套母猪的配合力,在华农温氏皇宫猪场,对5种组合W211、W212、W362、W351和W352的杂交母猪生长发育性能进行对比;用S121系公猪与上述5种杂交母猪配种,生产商品肉猪,比较不同杂交母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能、体型外貌和繁殖性能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杂交母猪的体型外貌有一定差异,其中,W211系猪乳头数偏少、体长偏短;W212系猪有效乳头数较多、体长中等;W362系猪有效乳头数偏少、体长短;W351系猪有效乳头数偏少、体长较长;W352系猪有效乳头数较多、体长最长。W352系母猪在产仔性能和配种分娩率方面都比W211系母猪要好,其中,一胎猪胎均总仔高0.7头,胎均活仔高0.6头,胎均健仔高0.5头;经产猪的胎均总仔高0.7头,胎均活仔高0.9头,胎均健仔高0.8头。W352系猪生长速度快、背膘稍偏厚。不同杂交母猪都有一定的杂交优势,但W352系母猪在产仔数方面的杂交优势率较明显(大于5%)。W352系猪体型高长、繁殖性能优势明显;三系母猪因杂交优势、高产纳入利用,平均每头出栏肉猪新增获利达13.9元以上。  相似文献   

20.
猪雌激素受体基因与产仔数和乳头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用PCR-RFLPs法检测90头姜曲海、梅山、二花脸母猪雌激素受体基因(ESR)的多态性,分析了该基因与产仔数和乳头数的关系。结果表明,ESR基因型间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差异极显(P<0.01)。BB基因型母猪头胎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比AA基因型多3.03和3.01头;经产胎次比AA基因型多1.80和1.82头。ESR基因型间乳头数差异不显(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