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2.
江南的茶馆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茶馆的溯源流长早在六朝时期,江南的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就有一种既喝茶又可住宿的处所叫茶寮。至于城市里开设茶馆的最早记载,就是《封氏见闻记》:“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就有煎茶卖茶的店铺。到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肆茶坊已较普遍。《水浒传》中就有王婆开茶坊的描写。宋代茶坊的名称十分别致,如“八才子”,“宛家室”、“纯乐”等等,引人入胜。有的茶馆,还常以字画和鲜花装饰,以招来茶客。有的如杭州的大茶坊夏天还兼卖梅花酒,并用  相似文献   

3.
杭州茶馆始于何时,史料无明确记载。其雏形约在唐代初年就已出现,当时江南一带的寺院里有“蔡寮”、官署和驿舍里有“茶室”等,都可提供茶水供人饮用。不过这些地方都不是以卖茶水为业谋生的.故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茶馆。真正以卖茶水为业的店铺是在唐代中叶以后始有的,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说,玄宗开元年间,“自邹、齐、沧、棣,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间道俗,投钱取饮。”这里虽未提及当时叫作钱塘的杭州,但一般说来,茶馆业的产生,与城镇的商业经济发达程度及饮茶风习的普及程度密切相关。杭州位于著名的产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北京大学刘学忠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张贷《陶庵梦忆》中即称茶馆,《儒林外史》中多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有明确记载。汉时王褒《僮约...  相似文献   

5.
孟臣泡沏海峡情福建东山县《石斋故里报》林长华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这实在是茶博士的精辟见解。在工夫茶风盛的台湾、闽南、潮汕地区,自古以来,茶人们珍爱的是小巧玲珑的紫砂陶制“孟臣”冲罐。旧时殷富人家还将此作为高档陪嫁品或陪葬品。即使现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馆之多,冠盖全球;茶馆名堂之多,绝无仅有,堪称世界之最。笔者今就民国时期的茶馆略作一叙。民国时期,既有遍布山野乡村的茶铺、茶棚、茶寮、茶摊、茶店,亦有星罗棋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茶园、茶楼、茶社、茶厅、茶室、茶馆、茶座、茶舫。在这不计其数的茶馆中,既有专卖粗茶水的野茶馆,亦有卖茶又卖点心酒菜的茶酒馆(北京人又称之曰荤茶馆);既有说评书唱鼓词的书茶馆,亦有供茶客品茗对弈的棋茶馆;既有歌女卖艺的清唱茶社,亦有兼唱小戏的茶厅(以南京下关和夫子庙的最为有名);既有供生  相似文献   

7.
茶馆漫语     
写茶馆的散文不少,对“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茶客而言,“此君”既是茶汤,也是茶馆,难分彼此的。想要品饮此类散文的读友,大凡可在《名家论喝》、《清风集》之类的专题散文选本中一睹为快。汪曾祺的《泡茶馆》和秦绿枝《孵茶馆》或“泡”或“孵”是同一个意思,秦文对上海老城隍庙的茶馆都有耐人回味的段落,更有老报人的高见──“当政者如要体察民情,即使自己不便去,也不妨派手下的人经常去坐坐茶馆,可以听到真正的民间的声音。”但特别能侃的还是汪曾祺,泡茶馆对抗战时西南联大的学生有什么影响,汪文一下列举出三大好处:“一可养…  相似文献   

8.
吴家阔 《农业考古》2000,(2):182-182
中国茶馆结缘于东晋,创立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久远。至唐宋时期已有不少地方城镇开设茶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坊(摊)已十分普遍了。到了明清时期,饮茶风盛,茶馆茶楼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茶馆的布局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逐渐形成各自风格流派,而延续至今。在中国茶馆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成都茶馆更是久远非浅了。“天下茶馆数中国,中国茶馆数成都。”据当时成都茶社业统计,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成都有大大小小茶馆达700余家,据说当时最大的茶馆“华华茶厂’设有三厅四院,坐椅千余,一年四季茶客如云,门庭若市,十分壮观。 成都…  相似文献   

9.
舒云 《农业考古》2003,(4):276-277
老舍的代表作——《茶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从中吸取了营养。但《茶馆》的产生,却鲜为人知。舒云女士特撰文“老舍与《茶馆》”一文,详细叙述了老舍写《茶馆》的来龙去脉,值得一读。今特摘之。  相似文献   

10.
1999年孟春,笔者向国内17个省、市有一定知名度的53家茶馆和在香港、台湾的朋友,邮寄了当时刚从印刷厂印出来的《中国茶馆》样书,很快(不到半个月)就收到北京、上海、沈阳、珠海,尤其济南市千佛山路9号山东名人茶馆的鲁明先生,在三月二十三日寄来的特快邮件;“看到《中国茶馆》,十分高兴,要求购买1500册。”他还就增添内容,重新设计了书面草图,并建议由他负责在山东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事,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扬先生作了会报,古稀之年的王老在百忙之中,于四月十五日特意为再版的《中国茶馆》写了“序…  相似文献   

11.
浅谈武汉茶馆的过去和现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友山 《农业考古》2000,(4):143-144
武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长江中游经济、文化、金融、科技和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武汉自古就是商家宝地。到了明末清初,汉口出现了“北货南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的繁荣景象。随着商业的日趋频繁,来往客商逐日增多,作为商人进行交易、行人旅客休憩聊天的茶馆也愈来愈多。武汉茶馆迄始于何时,由于史书鲜有记载,难以考究。清朝文仕范锴在论及此问题时,亦仅“后湖之有茶肆,相传自湖心亭始”(文见《汉口丛谈》)作罢。倒是明末清初,茶事繁荣旺盛,茶馆生意兴隆,史官文人记载的茶馆景状渐渐多起来…  相似文献   

12.
周秦、两汉对农业劳动者有刍、稿之征。何为刍、稿据《说文》:“稿,秆也”;“秆,禾茎也”;“刍,刈草也”。古今对稿的解释无异义,此处之禾系指谷而言。古所谓稿,即今之谷草,用为饲养牲畜。《说文》释为“刈草”之字有二:一为刍,一为芟。芟是除草的动作,所芟之物为杂草。刍是被刈之物,用为饲草。二者互相渗透,所以历来治史者多释刍为牧草或  相似文献   

13.
何为刍、稿?     
《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发表的杨作龙先生之《周秦·两汉的刍、稿及其税考》一文,将“刍”释为“蔓菁”,拜读之后,未敢苟同,今略述浅见,就教于作者及读者诸君。为了考证“刍”、“稿”究系何物,杨作龙先生提出:“周秦、两汉对农业劳动者有刍、稿之征。何谓刍、稿?……历来治史者多释刍为牧草:饲草,而且至今无人怀疑。能饲牛马的饲草种类繁多,这样,刍这一概念的外延也随之被扩大到与古代史实不相符的程度。我们认为,至少在汉代以前,刍是一种特定农作物的专用语”。为了驳斥前人关于“刍”为饲草的概念,杨文紧引《古今图书集成》释苽一段文字;“苽者,蒋草也,生水中……。江南人呼为茭  相似文献   

14.
绍兴茶馆见风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绍兴人爱喝酒,也爱饮茶。所谓“卖酒的青帘高飏,卖茶的红炭满炉”,是指绍兴的城乡集镇,大街小巷,茶馆到处可见。抗日战争以前,绍兴茶馆最盛时仅城里就有100多家。它们大都开设在沿河桥头地带,如万安桥、酒务桥、凰仪桥、小江桥、兴文桥、北海桥、都亭桥、宝佑桥、八字桥、东双桥、广宁桥、探花桥、题扇桥、观音桥、南渡桥等河沿。有的干脆把茶馆建于桥头,如陆放翁题诗的香桥茶馆,便是一个精致的桥楼,这大概是  相似文献   

15.
余悦 《农业考古》2001,(4):270-276
一“茶禅一味”亦称“禅茶一味” ,是一种浓缩的哲理概括。凡要探索茶文化思想精蕴者 ,都不可能绕道而行。但是 ,这又是说不清道不完的话题 ,至今为止未能阐述得尽善尽美。对于这一禅林法语 ,凡谈茶文化著作多有涉及 ,专题论文也有数十篇之多。但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2 0 0 1年 5月由中国轻工业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 ,是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出版规划的学术巨著 ,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课题 ,一经问世就获得国家辞书类的最高奖———中国辞书奖。这部最权威的工具书就有关于“茶禅一味”的解释 ,现照录如下 :茶禅一味 …  相似文献   

16.
卢桔考辩     
卢桔何许物也?其名始于何代?历来注者除引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句子外,均语焉不详。考司马相如所云:“于是乎卢桔夏孰,黄甘橙楱,枇杷燃柿,停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罗乎后宫,列乎北园。”(《史记》卷一一七)晋郭璞注:“今蜀中有给客橙,似桔而非,若柚而芬香,冬夏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拳,通岁食之,即卢桔也。”唐司马贞《索隐》引《伊尹书》:“果之美者,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卢桔,夏孰。”后人作注,常以卢桔即为枇杷,显然更不合文意。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五就对此甚表怀疑;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六卢桔条则指出:卢桔非枇杷,而是郭璞所说的“给客橙”,并引《广州记》:“卢桔皮厚,大如柑,酢多,至夏熟,土人呼为壶桔。”明杨慎《升庵全集》卷八十引《吴录》云:朱为禄为建安郡,中庭有桔,冬月树上覆裹之,至明年夏,色变青黑,味绝美,此即卢桔。卢,黑也……  相似文献   

17.
沈冬梅 《农业考古》2006,(5):130-134
一、茶馆社会文化功能的历史茶馆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经济文化现象。它最初出现在唐中期开元时期。据《封氏闻见录》记载,在自今山东河北邹、齐、沧、棣等地通往洛阳、长安这一路的大小城市中,有人开设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在西京长安开远门外数十里之处的道路边上也有开茶馆。当时称茶馆为茶坊、茶肆、茶店、茶楼、茗铺等,主要是为了满足行旅之人以及城市居民的饮茶和歇息休闲之用。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更为迅速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流动加剧,城市、乡村都出现了数量众多的…  相似文献   

18.
国饮再现辉煌茶馆风采依旧上海易旭东烟、酒、茶素来是人们传统消费的“重头货”。有“小姐”之称的高中档茶叶数年“养在深闺”,茶馆也被卡拉OK、夜总会打得节节败退。岂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转眼茶叶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撩人,与高档餐饮娱乐场所生意...  相似文献   

19.
五、收藏 291.一期,选自《合集》9602正辛卯卜,宾,贞黍萑(获)。这里的“萑”,旧多释为藿或观;也有释为风的。萑,原来是一种鸟,《说文》云…“鸱属……有毛角。所鸣,其民有祸(旤),读若和”。郭沫若因而认为卜辞之萑假为祸,“年萑”,“黍萑”都有不吉之意(《卜辞通纂》447片释文),陈梦家也据《说文》释为萑,又引《说文》:“蒦,规蒦商也,从又持灌,”“获,刈谷也,从禾蒦声”故得出:“卜辞  相似文献   

20.
白萝卜又称莱菔、芦葩。《日用本草》中称它“宽胸嗝,利大小便,熟食之,化痰消谷,生啖之,止渴宽中”,民谚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本品味辛、甘,性凉,为食疗佳品,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本草纲目》称之为“蔬中最有利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