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5月24日,从正在山西太原举行的“第九届浙江绿茶博览会暨2014首届中国(太原)存兴茶博园茶业博览会”上传来喜讯,缙云县茶叶产业协会选送的“缙云黄茶”荣获第九届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缙云黄茶”还被定为本次博览会指定用茶。  相似文献   

2.
黄茶漫话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加工精妙,品质独特,在我国茶叶产销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对黄茶起源进行了初步探究,并对黄茶生产及贸易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呼吁业界加快传统黄茶的创新开发,促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档黄茶适制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尖波黄、槠叶齐、桃源大叶、碧香早、湘波绿2号、玉绿6个不同的品种制作高档毛尖黄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尖波黄是比较适合加工毛尖黄茶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黄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品质成分变化、微生物类群及酶活性变化、加工工艺等方面综述了黄茶品质形成机理,并展望了今后黄茶品质成因及品质化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岳阳产茶历史久远,茶文化底蕴深厚,既是湖南茶叶重要产区,又是中国黄茶代表性产地,尤以君山银针、北港毛尖为最。相传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娥皇、女英寻夫赶至君山,听说舜帝驾崩,抚竹痛哭,泪洒成斑,并将随身带来的茶籽播于君山,以寄哀思,感谢百姓。这棵茶籽此后经悉心培育,在君山白鹤寺长出了三兜健壮的茶苗,成为君山茶母本,这是黄茶之源。  相似文献   

6.
制定具有标准级差代表性的实物标准样对黄茶的生产流通具有重要意义。分别招募80名普通消费者和22名初级评价员,对皖西黄茶的3大类(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9个等级实物标准样进行排序检验及Napping-UFP法分析。结果表明,在排序检验法中仅依据外形可基本实现对8个标准样的判定(其中黄芽特级与一级不能判别);在Napping-UFP法中,22名初级评价员仅根据外形也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等级的黄茶样品,根据香气或滋味可以准确区分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并能准确区分黄大茶的轻火样和足火样;同时初级评价员给出了较为丰富的描述词(外形33个,香气21个,滋味24个),外形描述词中的“绿”“黄”“多梗”,香气描述词中的“嫩香”“甜香”“烟丝”,滋味描述词中的“鲜”词频较高,可以用于皖西黄茶实物标准样的级差判别,有利于消费者的理解与接受,以及皖西黄茶的市场推广。  相似文献   

7.
缙云茶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惜丽 《中国茶叶》2006,28(4):36-37
缙云县地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浙西南山区,茶叶是缙云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茶业已成为该县发展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34640亩,其中采摘茶同24800亩;茶叶总产量622吨;总产值6005万元。与1995年相比,茶园总面积增加14640亩,其中投产茶园增加6300亩;茶叶总产量增加了242吨.增长62.9%;茶叶总产值增加5438万元,增加了9倍多:  相似文献   

8.
黄茶品质影响因素及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以及黄茶加工技术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促进黄茶产业的发展,实现黄茶生产机械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闷黄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玲  周跃斌  王准 《茶叶通讯》2012,(2):8-11,16
以沩山毛尖的加工工艺为参考,将闷黄分为六个阶段(1h、2h、3h、4h、5h、6h)进行取样,运用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随着闷黄时间的延长,干茶色泽绿色减退,黄色显露,闷黄至5h 后,汤色由绿明变成浅黄明亮,滋味鲜醇爽口,略带嫩香.在闷黄过程中,多酚类含量下降,氨基酸含量上升,闷堆5h 左右,酚氨比值最小;可溶性蛋白质在闷黄过程缓慢下降,可溶性糖含量略有升高,水浸出物随着闷黄时间的延长含量稍有提升,叶绿素 a,叶绿素 b 和总叶绿素在杀青和闷黄阶段降解损失较大,加工过程中还生成少量的 TF.表明相同条件下,闷黄时间是影响黄茶滋味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黄小茶闷黄时间以5h 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花香型黄茶品质特征为基础,开展茶树品种适制性、花香型黄茶初制烘焙技术及配套加工技术等加工工艺研究,根据试验茶样品质鉴定与生化茶样检测结果,经系统分析可知,花香型黄茶以叶色偏黄类的高香型乌龙茶品种鲜叶原料为前提,配合适度的晒青、萎凋、摇青、堆青等做青技术,同时融入超干闷黄、精茶的控温控时烘焙等工艺为花香型黄茶加工标准加工规程。其最佳参数为:茶青减重达20%-25%时,进行5min摇青(15转/min),超干闷黄以空间温度35℃-40℃,相对湿度30%-40%,闷黄3-4h,黄茶初制烘焙以闷黄叶阴至8成干再烘足干,精茶烘焙以80℃、3-4 h或90℃、1-3 h为佳。  相似文献   

11.
12.
根据英红九号茶树鲜叶特性和广东地区气候特点^([1]),提出对英红九号黄茶的加工工艺:鲜叶—轻萎凋—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各个工序的操作方法、控制程度、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等,为进一步开发英红九号黄茶提供一定的研究制作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茶品质影响因素及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品质。其基本工艺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各个工艺阶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品牌黄茶的品质特性。本文从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对黄茶品质的影响以及黄茶香气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邱晓莹  朱潇婷  朱朝安 《茶叶》2021,47(3):154-157
'早黄茶'是临海地区从群体种选育出的一系列特早生高产茶树新品系.本文介绍了该系列品系的来源和得名,观察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特征、生育特性、经济学特性等,进而评估其品质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利用湖南省汨罗市2003~2014年期间上年12月上旬至下年5月下旬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岳阳县黄沙街茶叶示范场2004~2014年名优茶产量资料,在计算上运用界面友好的SPSS软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名优黄茶产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名优茶产量与气象条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与2月平均风速、1月上旬平均相对湿度、1月中旬平均最高气温等3个气候因子显著相关,逐步回归后建立的春茶产量预测的数学模型,平均预报精确度达到95%,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白叶单丛茶树品种特性,探讨了白叶单丛黄茶的萎凋、杀青、闷黄、干燥等关键加工技术,并分析了不同干燥工艺对白叶单丛黄茶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白叶单丛品种,丰富梅州特色茶叶品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闷堆对黄茶滋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在鹿苑黄茶加工中分别进行 15min ,6h ,9h ,12h闷堆与不闷堆处理的比较 ,分析其主要滋味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 ,闷堆过程中 ,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加剧 ;氨基酸总量在闷堆前期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闷堆 9h后茶多酚和氨基酸均有显著下降 ,并有少量茶黄素和茶红素产生 ;咖啡碱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相同条件下 ,闷堆时间是黄茶滋味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黄茶浓醇鲜爽滋味主要是闷堆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协调变化所致。黄茶闷堆时间以 6~ 8h为宜。  相似文献   

18.
19.
从鹿苑茶生产发展谈黄茶振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进华 《茶叶通讯》2011,38(3):45-47
黄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主要出产于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和广东等省,以其金黄色泽和醇厚滋味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黄茶特殊的“闷黄”工艺造就了其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三黄品质特征。黄茶产量虽然不及绿茶、红茶和黑茶,但其中有很多茶以其质优形美,被视为茶中珍品。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干闷与湿闷对黄茶感官品质、茶汤与干茶色度、品质成分含量以及其抑制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湿闷工艺黄茶感官品质优于干闷工艺黄茶,茶汤与干茶色度均偏黄;生化成分检测结果显示,湿闷工艺黄茶中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EGCG、ECG和叶绿素总量较干闷工艺黄茶显著降低,非酯型儿茶素、GC和EGC含量显著增加。MTT检测结果表明,干闷工艺和湿闷工艺黄茶都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肝癌活性。在闷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相同条件下,湿闷工艺更有利于黄茶品质的形成,并可保持较强的体外抗肝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