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优良甘蔗新品种桂糖35号的施肥管理技术,优化施肥方案。[方法]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下种量、氮肥、磷肥及钾肥4个因素对桂糖35号产量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优化施肥方案。[结果]各栽培因子对桂糖35号甘蔗产量的影响顺序是磷肥氮肥钾肥下种量;只要满足下种量103 462.50~105 540.00芽/hm2,施尿素652.65~801.30 kg/hm2,施磷肥1 461.83~1 523.70 kg/hm2,施钾肥453.23~477.60 kg/hm2,即可获得87.92 t/hm2以上的甘蔗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桂糖35号在不同生态区域研究制定高效栽培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粤糖60号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探索甘蔗新品种粤糖60号在广东湛江蔗区获得高产、稳产的最佳施肥量和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粤糖60号出苗率、分蘖率、成茎率、茎长对肥料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反应不敏感;茎径和有效茎数对氮肥量、钾肥量和下种量反应敏感,对磷肥反应不敏感;随着施肥量和下种量的增大,蔗糖分会显著降低.各因素中均以水平2(氮肥0.825 t/hm2、磷肥1.875 t/hm2、钾肥0.675 t/hm2和49 500段双芽苗/hm2)时蔗茎产量最高,以氮肥0.600t/hm2、磷肥1.125 t/hm2、钾肥0.900 t/hm2、下种49 500段双芽苗/hm2水平组合时的含糖量最高.因此,氮肥0.825t/hm2、磷肥1.125~1.875 t/hm2、钾肥0.675~0.900 t/hm2、下种量49 500段双芽苗/hm2为粤糖60号在广东湛江蔗区最佳施肥量和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桂糖32号最优高产栽培模式,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探索不同施肥量、种植密度对桂糖32号的甘蔗蔗糖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对桂糖32号蔗糖分影响较小,种植密度对桂糖32号蔗糖分影响较大,中高密度处理下的蔗糖分最高。肥料和密度的互作效应对蔗糖分影响较大,中肥中高密度处理下的蔗糖分最高。不同施肥量处理对桂糖32号产量影响显著,不同密度处理对产量影响不显著。肥料和密度的互作效应对桂糖32号产量影响显著,高肥中高密度处理下产量最高,肥料和密度的互作效应对桂糖32号经济效益影响明显,中肥低密度处理下经济效益最高。桂糖32号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是:中肥(N:241.5 kg/hm~2,P_2O_5:270.0kg/hm~2,K_2O:135.0 kg/hm~2)低密度(1 hm~275 000芽)处理。  相似文献   

4.
广西甘蔗全程机械化相适应种植行距及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行距对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个不同甘蔗品种,连续7年进行100~160 cm不同行距和宽窄行距组合130+50 cm共7种行距模式的田间试验,测定各模式下甘蔗产量及各农艺性状标。【结果】]种植行距从100 cm增大到160 cm时,甘蔗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均表现出随行距的加宽呈降低趋势。140cm相比110 cm行距模式,甘蔗有效茎数减少4470株/hm~2,减少7.6%;蔗茎产量减产9030 kg/hm~2,减11.3%;有效茎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r=0.5198**;130+50 cm的宽窄行模式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品种桂糖31号的第4年宿根栽培可达105 t/hm~2以上的产量水平;品种桂糖31号、粤糖55号在宽行种植下的产量变化差异较小,并有较高的群体茎数自我调节能力和宿根性。【结论】配套相适应的现代田间设施和管理技术的条件下,广西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可通过选择相适应的良种进行140 cm的宽行种植或者130+50 cm宽窄行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明确影响高原生态区黔油18号油菜产量的关键因子及实现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方法】运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最优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在海拔950 ̄1200m的高原生态区对优良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8号的主要栽培措施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与油菜产量的量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结果】结果表明,在4因素中,对黔油18号的影响为氮肥>密度>磷肥>钾肥;【结论】要获得≥2493.46kg/hm2的产量,其最佳栽培措施组合是:保持密度13.60 ̄14.50万株/hm2,氮肥291.35 ̄330.00kg/hm2,磷肥92.28 ̄102.2746kg/hm2,钾肥119.20 ̄129.20kg/hm2。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及栽培密度对茄子新品种瑞丰3号产量的影响,为瑞丰3号紫长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416-B"最优混合设计,探讨种植密度和氮、钾、磷肥施用量与瑞丰3号紫长茄产量、利润及产投比的关系,并建立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效应。【结果】4个因素对茄子产量影响的顺序依次为氮肥〉钾肥〉种植密度〉磷肥,说明氮肥和钾肥施用量是制约紫长茄产量的主导因素。【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其最佳栽培措施是:施氮量297.33kg/ha,施钾量371.44kg/ha,施磷量95.68kg/ha,种植密度36908株/ha,紫长茄最优产量为100937.7±13239.5kg/ha。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甘蔗宽行距种植与当地常规行距(1.0 m)种植对宿根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以及 不同品种对不同行距的适应性,探索适应不同收获机型的甘蔗品种和甘蔗宽行距宿根管理技术,为甘蔗机械收 获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在新植蔗种植行距试验的基础上,留宿根观察,以桂糖 29 号、福农 39 号 和粤糖 60 号 3 个优良品种为供试甘蔗品种,设 3 种种植行距(1.0、1.2、1.4 m),对其在 3 种种植行距下农艺 性状进行研究。【结果】种植行距 1.4 m 处理,桂糖 29 号每 667 m2 含糖量 734 kg,比对照增产 26.99%,粤糖 60 号宽行种植处理与对照接近;桂糖 29 号和粤糖 60 号在宽行距种植下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综合表现均优于 对照,对宽行种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结论】福农 39 号在宽行距种植上不具有优势,不适宜进行中大型机器 种植管理;桂糖 29 号对宽行距种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生产上可采用 1.4 m 行距作为适宜机械化全程种植管理 的最佳行距;粤糖 60 号对宽行种植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生产上可采用 1.4 m 行距作为机械化全程种植的最佳 行距。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降低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乡水稻施肥成本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借鉴。[方法]以T优227为供试品种,在九嶷山乡上洞村实施"3414"田间试验,设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共1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水稻产量、经济性状、经济效益。[结果]氮肥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最好,磷、钾肥次之;施氮量(N)270.0 kg/hm~2,施磷量(P2O5)180.0 kg/hm~2,施钾量(K2O)150.0 kg/hm~2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达25 821.0元/hm~2,比不施肥增收9 328.5元/hm~2,增幅56.6%。[结论]结合当地生产情况,建议水稻施肥量为氮肥(N)283.2 kg/hm~2、磷肥(P2O5)151.5 kg/hm~2、钾肥(K2O)156.0 kg/hm~2。  相似文献   

9.
2013年在靖远县高湾乡旱砂田地膜籽瓜上进行了"3414"肥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靖远县干旱山区砂田籽瓜种植中,推荐施肥标准:确定最高氮肥施肥量为195 kg/hm~2,最高磷肥施肥量为105 kg/hm~2,最高钾肥施肥量为60 kg/hm~2;确定最佳氮肥施肥量为90 kg/hm~2,最佳磷肥施肥量为45 kg/hm~2,最佳钾肥施肥量为30 kg/hm~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及栽培密度对茄子新品种瑞丰3号产量的影响,为瑞丰3号紫长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416-B”最优混合设计,探讨种植密度和氮、钾、磷肥施用量与瑞丰3号紫长茄产量、利润及产投比的关系,并建立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效应。【结果】4个因素对茄子产量影响的顺序依次为氮肥>钾肥>种植密度>磷肥,说明氮肥和钾肥施用量是制约紫长茄产量的主导因素。【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其最佳栽培措施是:施氮量297.33 kg/ha, 施钾量371.44 kg/ha,施磷量95.68 kg/ha,种植密度36908株/ha,紫长茄最优产量为100937.7±13239.5 kg/ha。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贵州小黄姜脱毒原种高产栽培技术,为促进贵州脱毒生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盘州小黄姜脱毒原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次旋转回归设计,在普定县进行密度(64 770株/hm~2、75 000株/hm~2、90 000株/hm~2、105 000株/hm~2、115 230株/hm~2)、氮肥(277.5kg/hm~2、360kg/hm~2、480kg/hm~2、600kg/hm~2、681kg/hm~2)、磷肥(118.5kg/hm~2、180kg/hm~2、270kg/hm~2、360kg/hm~2、420kg/hm~2)及钾肥(497.7kg/hm~2、600kg/hm~2、750kg/hm~2、900kg/hm~2、1 002.3kg/hm~2)与产量间关系的研究。【结果】产量(Y)与栽培密度(X_1)、N(X_2)、P_2O_5 (X_3)和K_2O(X_4)的二次回归方程为Y=46 554.08+652.63 X_1+535.19 X_2+431.55 X_3+761.15 X_4-1 642.44 X_1~2-1 270.33 X_2~2-1 420.58 X_3~2-906.12 X_4~2+338.96 X_1X_2+562.51 X_1X_3-872.69 X_1X_4-1 187.58 X_2X_3+159.93 X_2X_4+75.02 X_3X_4;随着密度、氮肥、磷肥及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脱毒原种的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氮肥和磷肥间互作关系显著;在氮肥、磷肥处于较高水平时,施肥水平的变化对脱毒原种的产量影响较大;在氮肥、磷肥施用量分别为480kg/hm~2和270kg/hm~2(均处于0水平)时,盘州小黄姜脱毒原种产量最高,为45 054.15kg/hm~2。【结论】在普定县,盘州小黄姜脱毒原种产量达45 000kg/hm~2以上的优化栽培方案为栽培密度90 075~97 425株/hm~2,施N量495.15~564.00kg/hm~2,施P_2O_5量244.95~310.20kg/hm~2,施K_2O量771.15~870.90kg/hm~2,适宜的氮磷钾比为1.8∶1∶2.9。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云南省马铃薯农户种植状况,为进一步优化马铃薯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访问和田间调查的调研方法,对云南省典型马铃薯种植区域的农户产量、肥料用量和养分平衡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云南省马铃薯种植户的氮、磷、钾养分平均用量分别为222.5、111.3和60.8 kg/hm~2。滇北氮肥和钾肥用量较高。农田氮、磷平均盈余量分别为139.2、60.6 kg/hm~2,钾的亏缺量为59 kg/hm~2。【结论】云南省马铃薯种植应调整氮磷钾施肥比例,减少氮肥用量、增加钾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甘蔗主产区产量差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一帆  杨林生  孟博  战健  邓燕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1):2377-2388
【目的】对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现状进行研究,进而分析讨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消减产量差的潜力,以期为中国甘蔗增产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数据收集,从国家统计局获得1999—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的甘蔗产量及种植面积数据147条;从数据库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对1980—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下种量、施肥量、品种及对应产量的国内外期刊与硕、博士论文等进行检索,排除异常数据后,共获文献93篇,其中广西54篇,云南14篇,广东25篇。以不同产区试验产量数据前5%的平均值为产量潜力,以统计数据平均值为农户产量,以此计算各产区的产量差;进一步分析产量与施肥量、下种量及甘蔗品种的关系,得出各产区的推荐施肥量、下种量及高产品种,并讨论了优化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消减产量差的潜力。【结果】广西、云南、广东是中国三大甘蔗主产区,产量潜力分别为137.1、147.2、145.8 t·hm-2,农户平均产量分别为74.2、62.0、78.3 t·hm-2,分别实现产量潜力的 54.1%、42.1%和53.7%。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并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为提高甘蔗产量,广西产区推荐施肥量270 kg N·hm-2、99 kg P2O5·hm-2、208 kg K2O·hm-2,云南产区推荐施肥量228 kg N·hm-2、117 kg P2O5·hm-2、281 kg K2O·hm-2,广东产区推荐施肥量240 kg N·hm-2、71 kg P2O5·hm-2、193 kg K2O·hm-2;广西、云南、广东推荐下种量分别为8×104—10×104、10×104—12×104、8×104—10×104芽/hm2;三大产区高产品种分别是桂辐系列、桂糖系列和粤糖系列。【结论】广西、云南、广东三大产区甘蔗的增产潜力分别为62.9、85.2、67.5 t·hm-2;优化施肥可使广西、云南、广东分别增产16.9、28.4、25.3 t·hm-2,优化下种量可分别增产23.6、27.9、22.1 t·hm-2,优化品种可分别增产26.8、42.4、15.1 t·hm-2。  相似文献   

14.
在磷钾肥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以我国甘蔗生产上的常规施氮水平即600 kg/hm~2作对照,设置4种不同的施氮水平试验,探讨甘蔗品种‘桂糖42号’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结果显示,‘桂糖42号’的最佳施氮量为150~300 kg尿素/hm~2,其蔗产量达到95.17~96.21 t/hm~2,单位面积含糖量达到14.07~14.97 t/hm~2,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桂糖42号’具有较强的生物固氮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何武  杨虎  姜忠米  张君江 《农技服务》2012,29(7):860+862
为晴隆县小麦肥料施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3414"田间试验,对晴隆县沙壤土小麦栽培施用的氮、磷、钾肥肥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冬小麦的最大施肥量为氮肥258.3 kg/hm2、磷肥131.4 kg/hm2、钾肥106.8 kg/hm2,产量为3 210.15 kg/hm2。最佳经济施肥量为氮肥152.25 kg/hm2、磷肥74.7 kg/hm2、钾肥64.05 kg/hm2,产量为2 966.7 kg/hm2。  相似文献   

16.
氮磷钾配施对番红花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氮、磷、钾配施对番红花仔球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探明番红花高效、优质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对提高番红花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开花后番红花球茎为试材,采用氮、磷、钾3因素"3414"二次回归肥料设计进行小区试验,以氮、磷、钾施肥量为变量因子,番红花的品质和产量为目标函数,进行二次回归拟合,建立回归数据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表明,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对番红花仔球的品质和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均表现为:钾肥施用量影响最大,氮肥和磷肥施用量次之。获得最佳品质的施肥量为:氮肥246. 64 kg/hm~2,磷肥152. 30 kg/hm~2,钾肥92. 31 kg/hm~2;获得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氮肥249. 85 kg/hm~2,磷肥138. 97 kg/hm~2,钾肥127. 77 kg/h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利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试验,建立了玉米新品种金凯5号产量与种植密度及氮肥、磷肥施用量的数学模型关系,并对数学模型寻优,以期得出不同产量范围下的种植密度和氮肥、磷肥施用量。结果表明,在河西灌区,种植密度、施N量、施P_2O_5量3个因子对玉米新品种金凯5号产量影响以种植密度最大,施N量次之,施P_2O_5量最小,其中种植密度和氮肥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显著。通过模型寻优得出,玉米新品种金凯5号在河西灌区种植密度为66 000株/hm~2,施N 390.00 kg/hm~2、P2O573.05 kg/hm~2时产量最高,可达14 831.908 45kg/hm~2。表明玉米新品种金凯5号在河西灌区栽培时,需要中等种植密度和中等氮肥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构建丢糟有机肥配施化肥对高粱产量的数学模型,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设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4个栽培因素,通过降维分析,研究不同施肥对高粱产量的影响,通过频次分析建立高效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高粱产量均有重要影响,其大小表现为氮肥>有机肥>磷肥=钾肥,表明宜糯红2号的主控措施为氮肥和有机肥;氮肥与有机肥、磷肥与钾肥之间有协同增产和增效作用;宜糯红2号的高效栽培方式:施有机肥3 627~4 773kg/hm~2,施氮(尿素)194~240kg/hm~2,施磷(过磷酸钙)87~213kg/hm~2,施钾(硫酸钾)87~213kg/hm~2,可实现5 250kg/hm~2的产量。该研究为川南高粱的高产、健康、无公害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配比对多叶型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WL343HQ多叶型紫花苜蓿品种在新疆推广种植,采用测土配方"3414"回归最优设计方案,研究不同氮、磷、钾组合对苜蓿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磷、钾量对苜蓿产量均有显著影响,氮肥增产效应主要表现在施纯N 30 kg/hm~2水平上,随着氮肥量的增加苜蓿增产幅度呈递减趋势;磷肥对苜蓿产量的增产效应是非常明显,在施P2O_5135 kg/hm~2水平时对应的苜蓿产量开始下降;钾肥对苜蓿产量的增产效应不是非常明显。N、P、K配比施用,影响苜蓿干草产量高低顺序为磷肥氮肥钾肥;最佳施肥量为纯N 49.3kg/hm~2、P_2O_583.4 kg/hm~2、K_20 33.4 kg/hm~2,产量达到20 641.2 kg/hm~2,氮肥、磷肥、钾肥的最佳施用比例为0.56∶1∶0.34;施肥对苜蓿品质的改善均有积极的影响。经济效益表现最好的处理为施纯N 30 kg/hm~2、P_2O_590 kg/hm~2、K_2O 20 kg/hm~2,产投比为6.1。  相似文献   

20.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肥施入量180.0、225.0、270.0、315.0、360.0 kg/hm2对超级稻盐丰47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270.0 kg/hm2的处理获得的产量为11 889.3 kg/hm2,比180.0、225.0、315.0、360.0 kg/hm2的处理增产0.27%~8.0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主茎叶片数、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与收获穗数、齐穗期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随之增加,各处理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收获指数随之降低,各处理茎蘖成穗率、有效叶面积率、穗粒数、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则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合盐丰47大面积示范的表现,其最佳的施氮量(纯N)为27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