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贴春联贴春联在宋代开始盛行,自此形成每到过年时家家贴春联的习俗。春联,又称"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普及始于明代,这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春节前,朱元璋下令百姓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最初,春联是题写在桃木板上的,后来改写在了纸上。因桃木的颜色为红色,红色又有吉祥、避邪之意,所以后来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相似文献   

2.
<正>春节回老家过年,总听亲戚朋友感叹: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一位长辈跟笔者说,以前一到"腊八"就开始忙碌,蒸馒头、炸丸子、炒花生、包饺子、插花、上坟祭祖、写春联、熬夜守岁、拜年……样样都不能少。可现在过年.馒头不蒸了、丸子不炸了、花生不炒了,花也不插了,初一吃了顿饺子,还是买的速冻的。最让这位长辈不解的是,一些年轻人连上坟祭祖和贴春联这样重要的传统民俗也逐渐丢掉了。  相似文献   

3.
奶奶的新年     
<正>很小的时候起,对新年的印象就是奶奶不断忙碌的身影。新年的扫除,年货的采购,贴春联,包饺子,老人家总是要亲力亲为。奶奶对新年的各种规矩总是非常讲究,农历几号掸尘,几号泡腊八蒜,几号送灶神,绝不会出半点差错。我总会纳闷,年近八十,已经开始有些健忘的老人家怎么偏偏没有忘记这些繁琐的规矩。最近几年奶奶的身体有些大不如前了,家里人便劝她过年的时候不要再如以往一般折腾。老人家总是嘴上答应得很好,但到  相似文献   

4.
儿时的年     
<正>小时候,再没有比过年更值得期待的了,也再没有比孩子们更期待过年的了。我的生日是腊月底,所以我小时候要比其他孩子更加盼望着过年。一进腊月,便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那时的春节仿佛一个距离不断拉长的目的地,离得越近,越觉得遥远,每一天都度日如年。在我小时候,腊月初八是没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的,不知道是不是贫穷简化了过年的程序。不过,腊八到了,过年也就不  相似文献   

5.
幸福辛苦     
程翔 《百姓》2006,(4):57-58
大年三十,陕西省三原县北部塬区的新兴镇,大雪纷飞.下午,许多百姓贴春联的贴春联,性急的孩子们点燃起鞭炮.新兴镇集市上,最后一家没收摊的是朱孝贤、杨淑娥夫妇.今儿个算热闹,夫妇俩多了两个帮手,一个是从湖北大学赶回来探家的大学生朱亚娟,另一个是在长安大学读书的朱改娟,她俩是朱孝贤的二女儿和三女儿.  相似文献   

6.
组团过大年     
正由于相处得好,每逢周六或周日,何姐、杜月琴还有我三家人经常在一起聚餐。你家一大聚,我家一小聚,感情也在"搓一顿"中不断升温。1月12日晚,我与何姐在杜月琴家里吃完饭后,大家提到了过年的话题,本来还情绪高涨的杜月琴却叹了口气道:"原来我特别愿意过年,过年时一大  相似文献   

7.
年事无华     
<正>我的老家在浙西山区一个三面环山一面湖的一个小村落里。过年,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家家户户在吃年夜饭之前必先热热闹闹地贴上,能写的自己写,因此常能看到小学生级别的字挂在门边,却也同样用大红的色彩将年味儿推到高潮。实在不敢写的就沿街去买一幅,拎着烫金的对联儿笑盈盈地匆匆行在回家的路上,往家搬回这最后一样不可或缺的年货。年三十那天,家人便要从早开始张罗年夜饭,满村的炊烟袅袅,让远行归家的人也不觉温暖起来。小孩们便争着抢着做些抹桌子扫地之类除旧迎新的活儿,准备好守岁的瓜子儿糖果。随着晚饭前各家各户门前热热闹闹的鞭炮声,  相似文献   

8.
正过年,大年夜包饺子,初一早晨吃饺子,。我们老家还有一个讲究,包饺子时要使劲捏饺子边,意为"捏小人嘴",说是可以规避周边谗言,趋利避害,来年顺利。过年,是华夏子孙认同的一种古老习俗,东西南北中,过年过的是一种情感,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春节放假,在家中过年。多少年来,最放松、最懒散、也最平静、最盼望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过好一个春节。早些年,过年回老家,一票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80年代花200元过欢乐年,90年代花上千元迎新年,进入21世纪过年要花多少钱?每到春节前后,不少朋友晒出过年账,数字有高有低。下文给您盘点各时期过年的花费。80年代抠着过代表镜头:鸡鸭鱼肉除夕之夜端上桌;小孩穿上新衣盼过年拿红包。过年开支:过年零食大部分是自己制作的,主要买些鸡鸭鱼肉等年货,另外给孩子压岁钱,购买过年新衣。基本账单:1.新衣。有人在商店买、有人扯  相似文献   

10.
正小时侯,我是在乡下姥姥家长大的,每年过年,姥姥都会给我穿上她一针一线为我缝制的新衣服。我穿着新衣在镜子前照来照去的臭美,心里别提多高兴!所以,总是盼过年,因为过年就有新衣服穿,还有肉丸子吃。过年的时候,姥姥、姥爷给我们每人分一份炒得香喷喷的花生、瓜子,还有甜甜的糖块,吃在嘴里,香甜香甜的。过年那几天,是小孩子们最幸福的几天。  相似文献   

11.
《当代农业》2010,(6):57-57
大年三十的安徽凤阳小岗村雪后初霁,银装素裹。村民有的忙着贴春联、挂灯笼。有的在炸圆子、包饺子,欢欢喜喜过大年。  相似文献   

12.
名贵花卉:目前,家庭养花已向大众化和名贵化方向发展,种植名贵花卉,销售量不断增加,市场前景较好。如今过年过节送花卉已成时尚,  相似文献   

13.
过年尴尬事     
肖洪 《新农村》2007,(2):42-42
过年是个喜庆的日子,每个人都会有许多记忆深刻、甚至是终生难忘的往事。对于我来说,记忆最深的要算三次尴尬事。一是过错年。童年时家境非常窘迫,平时很难吃上肉,只有到过节时才能吃上一顿猪肉,尤其是过年吃到的猪肉最多,因此小时候非常盼望过年。有一年除夕的前几天,母亲拿出仅有的一点钱,走  相似文献   

14.
《农家致富》2010,(6):57-57
大年三十的安徽凤阳小岗村雪后初霁,银装素裹。村民有的忙着贴春联、挂灯笼,有的在炸圆子、包饺子,欢欢喜喜过大年。68岁的村民严金昌递给笔者的名片上写着:小岗村金昌食府董事长  相似文献   

15.
<正>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年俗,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过年习惯,有些人过年图个吃好喝好、热热闹闹;有些人会借过年的机会好好陪陪父母,尽尽孝道;也有些人会借过年时间走朋访友,推杯换盏,叙叙友情……但于我而言,除去这些,每年过年,我还会选择几本好书读读。一年当中,日日忙碌,有诸多好读、想读的书一直没时间去读,过年难得几日清闲,借机读几本想读的好书,对于生性爱书的我,实属一件难得的好事。所以,做企业管理工作的我,每年年前都会根据具体需求,去图书馆借一本管理方面的书、一本哲学方面的书和一  相似文献   

16.
<正>一提起年味,最先想起的就是感官上的刺激。过年闻到的烟花爆竹的味道,或是吃到家里人做的拿手菜,又或是看到灯笼、春联那些喜庆的红色,这些形成了我们感官上的年味。在北京,过年的仪式感更加强烈,说起北京过年的特色,不得不说一下北京特有的兔儿爷。兔儿爷是老北京的传统玩  相似文献   

17.
李芳 《新农村》2012,(1):47
最早的春联春节贴春联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神像可辟邪"之说。唐代以后,渐有书写对偶吉语的桃木板出现。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五代后蜀主孟昶。据宋人张唐英《蜀祷杌》  相似文献   

18.
春联趣闻     
《河北农业科技》2010,(1):62-62
在我国农村,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有贴春联的习惯,家门上贴上了大红春联,更能体现出浓浓的年节气氛。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9.
农场年味浓     
正在农场生活了50多年,总感到,一进入腊月,农场的年味一天比一天浓。随着年龄的变化,对年味的感受也不一样。小时候,过年是一幅多彩的画,崭新的衣裳,甜蜜的糖果,组成了难忘的图景;成年后,过年是一首激昂的诗,红红的春联,缤纷的烟花,抒发着迎春的激情;中年后,过年是一支高亢的歌,跳动的音符,悠扬的曲调,流淌着动人的旋律;老年后,过年是一瓶陈年的酒,儿女的祝福,团圆的欢乐,品尝到无尽的醇香。  相似文献   

20.
又见希望     
眼看又过年了,心情依旧如往年般澎湃。今冬的雪,一场接一场,满眼银白的世界,记忆中这才是过年的味道。前些年暖冬时,枯草在北风中摇曳,就是山上也几无残雪,那年过得透着股"囧"。60年代以前生人,对年的留恋是深刻的——新衣服、包饺子、放鞭炮、串亲戚、压岁钱,等等,以至于整个童年的回忆都会笼罩在这些孩提时的希望之中。对农民而言,过年就是过"希望"。先是盘点即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