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土性技术创新是农村走向内源式发展的触发点和中介力量,但整个技术的创新扩散是镶嵌在农村社会网络中的,离不开农村社会资本的支持,两者存在紧密的互动关联。一方面,现有的农村社会资本是乡土性技术创新的"促进器"和"粘合剂";另一方面,乡土性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也有助于现代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结合华北平原典型农村村落空心化的实例,分析了农村村落空心化的发展脉络的形成过程和空心化形成的原因.从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经济发展的进程分析了经济要素、人文要素和政策要素在农村村落空心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农村村落空心化的治理提出建议,农村村落空心化的治理不但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还要体现农村村落的乡土特色,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依托。基于此,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理想型的传统社会。乡土中国在统治者-士绅阶层-乡土社会大众的基本社会结构下,呈现出差序格局、礼治秩序两大基本特征,并在这两种特征的维系下得以有效运行。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展开,传统意义上"皇权不下县"的状态已无法回归,基本的社会结构也被国家-代言人-人民所取代。乡土中国正在发生转型并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然而转型并不意味着质变,表面上看,虽然"乡土中国"逐渐演变为"离土中国",但是乡村社会的底色尚在。在学理方面,我们需要围绕乡土中国与转型社会所展开的讨论作出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正>马铃薯原产南美洲的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地,随后传入欧洲、亚洲及世界各地,迄今已有4000年的栽培历史,300多年前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种植。马铃薯从欧洲到中国的传播是一次典型的实物跨国文化传播,也是一次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融合过程。马铃薯传到中国后不仅适应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还适应了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中国的乡土风情、文化传统相融合,在一些地方逐渐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马铃薯文化"。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够充分汲取我国农村在探索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使我国农村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实现科学发展,采用历史分析法,识别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科学发展五次重要历史机遇的社会背景和政策要点。这五次历史机遇分别是建国初期农村的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发展的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十五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税费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十八大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但是,改革开放前的"左"倾思想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深远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科学发展的进程。一方面,超越了基本国情的社会经济政策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抑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要素交流和良性互动被制度性割裂,导致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基于此,提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三种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要素投入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代耕农"是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对珠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特殊的历史贡献。在流动过程中,引发系列农村社会问题,与流入地政府及农民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纠纷、合同纠纷、拆迁纠纷、入户、子女入学等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代耕农"流入地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代耕农"问题也成为乡村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将"代耕农"群体与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相联系,分析"代耕农"衍生的系列社会问题与隐患,从政策层面与管理制度上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业科学》2019,(23):261-263
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迁与发展,中国乡村社会由此进入后乡土社会时代,在对后乡土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进行相关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村干部综合素质以及村民自身等三个维度分析了后乡土社会时代陕南地区在乡村社会治理与发展领域出现的关键问题,并以独特的视角对当前陕南地区乡村社会治理与发展的路径给出了具有实效性的见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农村土地政策和各个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特点,进一步对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变迁进行研究。通过总结改革开放至今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模式变迁中产生的问题,得出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解决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机制、经营模式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只有这样中国农村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大转型中。中国农村民事纠纷与城市纠纷相比,具有主体的熟知性、类型的多样性、利益冲突的易激性等特点,这些特定的因素决定了乡土社会纠纷与现代诉讼制度之间冲突的必然性。对乡土社会的调查和深入的实证研究表明:诉讼在解决农村民事纠纷实际运作中确实也发生了某种偏离:一方面各种纠纷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愈演愈烈,而现代化法律话语的诉讼却无法为纠纷的解决提供有效的途径,在乡土社会中诉讼及支撑诉讼的现代性法律知识和制度已被抵御、蜕变和整合。而ADR的灵活性、简易性、非对抗性、多样性等特性恰恰使其在解决农村民事纠纷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代表国家权力的诉讼应当仅仅是解决乡土社会民事纠纷以达到社会和谐的其中一个途径.在ADR视野下构建中国农村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具有极具合理性和可行性。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在处理农村民事纠纷上仍有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农村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迅速的解构,已由传统乡土社会逐步进入“后乡土社会”发展模式。后乡土社会视域下农村存在农民自我意识强化与传统治理模式矛盾、农村政治精英角色多重化影响其决策行动的公正性两大治理困境。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主动性、推动广大村民群体主动参与农村治理,同时建立完善的农村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农村文化建设及法制建设是化解以上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程琳 《农业展望》2013,9(3):35-38
详细回顾了中国建国以来林业发展过程中林权政策的历史变革,梳理了各个时期林权政策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特征,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林权政策演变的合理性及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中国林权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变动过程,而最终的走向即由"分"到"合",既是经济合理的,也是市场配置和利益驱动下的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2.
晚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变革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导致了中国近代报业的诞生与发展。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离不开办报人的努力,他们办报的历程大约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864-1894年,第二个时期1894-1898年,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早期的办报人的身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经历了从受鄙视到逐渐赢得精英光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组织。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统"的职能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历了六个历史阶段,通过对每个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献进行梳理,每一个阶段"统"的程度高低,均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手段,在建立初期必然是一个上升趋势,短时间内即可达到较高水平,过犹不及,人民公社制废除后,中国一直在寻求"统"的适度位置,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具有的代表性,也随着各个阶段的变化而表现不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阶段分析,掌握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适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袁怀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38-10040
借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文献检索工具,对1949~2008年4个历史时期的农业经济类期刊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围绕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展开的农业经济研究始终紧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实践进行,先后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停滞、继续发展与繁荣4个历史阶段。从对农业经济类论文总量、分类和内容3个视角的统计分析中可看出,农业经济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画里话外     
正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费孝通《乡土中国》随着国内质优粮源价格持续处于历史高位运行,价高逐步改变其市场供需格局,进口小麦对其冲击增强,麦价上行动力明显不足。加之持  相似文献   

16.
农村的初婚年龄对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制度的完善有很大的影响。基于对皖地G村的实地调查,归纳和总结出农村80后和90后初婚年龄的特点以及层次性特征。即使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和历史时期,初婚年龄的总体概述呈现历史相似性。进而通过社会、历史和个体三方面对初婚年龄的层次性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7.
建国前后中国推广利用沼气技术的不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初期罗国瑞修建中国第一口沼气池开始,到现在已近百年,人工制取沼气技术在中国经历了大起大落。文章简要回顾了沼气技术推广的历史,着重分析了建国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沼气技术推广的不同特点,从目的、对象、路径、属性、方向、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阐述了人工沼气技术从城市到农村、从权贵到平民、从市场到政府、从专有到公共、从简单到复杂、从先进到落后、从分户到联合的转变,以期更加全面地看待和解决中国沼气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的变迁趋势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连续统"中各种模式在我国过去、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变化及作用,提出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过程是不可逆的,"连续统"中从以家庭养老为主到以社会养老保障为主也必将是农村养老模式变迁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推动机制与农村社会自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下而上式"是日本"一村一品"运动推动路径的主要特征。而"自下而上式"特征得以形成的基础,在于农村社会的自主性。种植品种的自主选择、销售模式的自主构建和产业方式的自主打造,构成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主要推动机制。"一村一品"运动从未脱离农村社会自主性的释放,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行政力量在协助自治的同时为农村社会自主性释放留下空间,而农村社会还具备包括农协组织、直销所组织和家制度在内的自发性组织载体。根据日本的经验,在行政与自治的关系方面,中国的乡村振兴需要避免预先设定领域和方向、缺乏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行政主导;在农村社会自主性释放载体的培育方面,中国的乡村振兴也应从生产和销售环节入手,将农民组织起来,同时以深度嵌入乡土熟人社会的农户家庭经营为根本依托,降低企业对农户的监督成本,而非优先扩大规模进而陷入高杠杆、高风险的资本化经营逻辑。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引人瞩目的经济崛起背后,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活动。2013年,约2.69亿农村居民到城里打工,但他们被迫将孩子、配偶和老人留在农村。如今,中国农村约有6100万"留守儿童"和4000万"留守老人"。88%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达不到城市同龄人的及格线。而留守老人的平均自杀率高达0.5%,为城市老人的5倍。数千年来一直作为中国社会支柱的农村,正在分崩离析。不过,希望的亮光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