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干旱区稀疏胡杨冠下裸地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对揭示胡杨冠下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具有现实意义.【方法】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选取10棵胡杨为研究对象,在胡杨冠幅内外采集0~5 (表层),5~10(中层),10~15 cm(深层)土壤样品,对其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C∶N∶P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结果】在胡杨冠下,土壤养分从胡杨根部向冠幅边缘递减,表层向深层递减.C∶P和N∶P受C、N含量影响,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C∶N∶P化学计量比之间,仅C∶P与N∶P显著性相关,其他计量比之间无显著相关性.C、N及C∶N∶P计量比在胡杨根部与冠幅外存在显著性差异,而P在冠幅内外差异性不显著;在不同土层深度上,C、N、P及N∶P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胡杨冠下裸地内土壤养分从冠内向冠外递减,从表层向深层递减,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肥岛”的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分析和检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洲-荒漠中灌木"肥岛"效应对荒漠土壤肥力的作用强度。【方法】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胡杨(Populos euphraticu)灌丛林及周边过渡带中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含量;通过计算富集率和构建土壤肥力指数模型评价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土壤肥力水平。【结果】过渡带和灌丛下的土壤p H均呈碱性,且随土壤深度增加碱性增强;土壤中全N、全P、全K和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富集率表明,在胡杨灌丛,土壤OM、全N、全P、全K、和速效养分含量都表现为EB1,且EB在垂直剖面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40cm深度土壤聚集效果最为显著,其中有机质、全K、速效N、速效K富集率相对较大。SFI模型标明,绿洲-荒漠过渡带灌丛下的土壤肥力状况明显高于灌丛间过渡带。【结论】胡杨灌丛下存在典型的灌丛"肥岛"现象,灌木的长期生长能够增强土壤空间异质性的作用,改善灌丛下土壤养分结构和肥力水平,使土壤沙化程度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3.
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塔里木河中游胡杨"肥岛"的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周围的土壤养分向冠幅内聚集,具有较强的富积强度,形成了明显的"肥岛"特征.大胡杨冠幅下4种养分(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比冠幅外高64.94%,72.87%,61.70%和185.20%;中胡杨为5.36%,5.39%,47.02%和93.43%;小胡杨为27.96%,10.20%,67.48%和218.59%;但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养分的富积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有机质表现为极显著,碱解氮和速效钾表现为显著,而有效磷没有显著差异.单株胡杨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属中等强度,半方差函数模型除碱解氮为高斯模型外,其他为球状模型, 块金值/基台值[C0/(C C0)]的比值均在25%附近,表明空间相关性强烈,整体看来土壤养分的变异性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胡杨养分的"肥岛"作用范围(7.5~11.1 m)大于冠幅半径(5 m);通过克里格插值图分析,胡杨立地土壤养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肥岛"效应.  相似文献   

4.
"肥岛"是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灌丛植被富集养分、维持自身生存的普遍现象,其对灌丛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2种不同植被类型灌丛的3种生境(冠下、冠缘和灌丛间地)的土壤进行采样、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1)柠条和油蒿灌丛均存在"肥岛"现象,主要在表层土壤(0~20cm)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土壤养分指标与灌丛间土壤的差异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2)从"肥岛"的空间尺度来看,油蒿"肥岛"的水平范围超出了本身冠幅覆盖区,而柠条"肥岛"相对小于本身冠幅覆盖区,其作用深度亦小于油蒿,体现了灌丛对土壤养分富集的物种效应;3)同一物种灌丛对土壤不同养分元素的富集作用有差异性。总体来说,研究区灌丛"肥岛"的发育具有明显的物种效应,相对柠条而言,油蒿灌丛土壤养分聚集效应更明显,其原因主要是油蒿灌丛低矮和茂密的冠层空间结构更利于凋落物的捕获与保存,较多凋落物的输入与土壤结构和养分间的正反馈机制加速了油蒿冠下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使其"肥岛"效应能达到更广、更深的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荒漠化过程中肥岛效应的变化规律,选择盐化草甸、灌丛及沙漠3种景观类型,测定了柽柳灌丛下和灌丛间空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水分含量以及柽柳营养枝δ13C等指标,并用土壤养分的富集系数来表征肥岛效应的强弱。结果发现盐化草甸退化为灌丛时,柽柳肥岛效应增强,柽柳冠下土壤SOC和TN的富集系数分别由3.0和2.8增加至7.1和3.7;而随着灌丛向沙漠逐步过渡,肥岛效应逐渐削弱直至消失,柽柳冠下土壤SOC和TN的富集系数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分别由7.1和3.7下降到0.5。这种变化反映了荒漠化在该地区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而肥岛中SOC和TN的富集系数是反映这种变化的有效指标。同时,肥岛的存在也为该地区群落演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胡杨、梭梭“肥岛”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胡杨和梭梭"肥岛"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空间上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胡杨"肥岛"颗粒分形维数冠幅内略小于冠幅外,表明胡杨冠幅内土壤质地比冠幅外土壤质地略粗;梭梭"肥岛"颗粒分形维数冠幅内大于冠幅外,表明梭梭冠幅内土壤质地比冠幅外土壤质地细.胡杨和梭梭"肥岛"土壤颗粒大小分形维数与砂粒(>2.00 mm)含量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而与粉粒(2.00~0.05 mm)、粘粒(<0.05 mm)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作为评价荒漠灌木"肥岛"土壤的定量指标之一,但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和总盐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祁连山东段高寒灌丛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以及“肥岛”效应,验证高寒灌丛“肥岛”发育的物种效应。【方法】选取了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硬叶柳(Salix sclerophylla)和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3种高寒灌丛,对灌丛水平方向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高寒灌丛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SOC分布特征:3种灌丛SOC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均呈现出由根部经冠下向灌丛间地处逐渐递减的趋势;垂直分布来看,3种灌丛SOC含量总体呈现出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的趋势,并且不同种类灌丛作用深度也不同。TN分布特征:在水平方向上,3种灌丛TN含量在表层(0~20 cm)呈现出根部高于灌丛间地的现象;在土壤的垂直剖面,3种灌丛土壤TN含量的规律同SOC的变化趋势一致。TP分布特征:除山生柳灌丛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由内向外逐渐增加的趋势外,硬叶柳以及绣线菊无明显规律;山生柳灌丛土壤TP含量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硬叶柳和绣线菊各土层之间TP含量变化并不大。富集率总体表现为山生柳>绣线菊>硬叶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梭梭根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9团、甘家湖梭梭自然保护区和克拉玛依农业综合技术开发区外围荒漠区自然分布的梭梭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结合,定量研究了梭梭根区土壤的pH值、电导率、含水量、有机质和速效磷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结果】不同地区,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总体表现为主根附近冠幅中间冠幅边缘,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表现为0~20 cm 20~40 cm 40~60 cm,且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增加(P0.05);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表现为主根附近冠幅中间冠幅边缘,且差异显著(P0.05);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电导率总体表现为冠幅中间主根附近冠幅边缘,随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降低趋势。【结论】不同地区梭梭根区土壤均存在"肥岛"效应,最大聚集范围在根区0~40 cm土层。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广州市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市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基本呈现出一致性规律,依次表现为花都区黄浦区、白云区天河区,全磷含量在4个地区没有显著差异;通过变异系数分析可知,广州市微生物量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全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低,由此可知土壤微生物量是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广州市土壤养分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性(P0.01);广州市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基本呈现出一致性规律,依次表现为花都区黄浦区、白云区天河区;土壤微生物活度的变化范围在0.41~0.69,依次表现为花都区黄浦区白云区天河区;广州市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率高于氮周转率,说明微生物量碳更新比微生物量氮快;广州市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现出上肥下瘦的特点,均以0~10 cm土层(表层)最高,呈现出明显的"表聚性",20~30 cm土层基本相等,也即广州市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差异表现在土壤表层,在深层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相关性分析可知,广州市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均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枣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不同时期枣园土壤和植株养分的关系,为南疆红枣高产提供土壤管理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南疆高中低3种不同产量水平的枣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产量水平下枣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不同土层和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速效钾含量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D)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6 7;土壤微生物量碳与骏枣展叶期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果实膨大期20~4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枣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各养分含量均保持在良好水平,土壤养分及植株养分能对微生物量碳、氮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评价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地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稻鸭(RD)、稻鱼(RF)、稻虾(RS)3种生态种养模式和常规种植(CK)稻田模式的土壤综合肥力的差异,明确影响稻田土壤综合肥力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均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缓解土壤酸化,对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碳含量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其中0–10 cm表层土壤的孔隙度、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为RD最高或并列最高。土壤综合肥力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0–10 cm表层土壤肥力得分排序为RD>RF> RS> CK,10–20 cm亚表层土壤为RD> RF> CK> RS,并且土壤容重、有机碳、孔隙度、胡敏素碳、全氮和碱解氮为稻田土壤肥力的主要贡献性指标,全钾、pH、速效钾、全磷、富里酸碳、胡敏酸碳和有效磷为次要贡献性指标。【结论】整体来看,RD为培肥稻田土壤的最佳模式,RF其次,RS的效果较差。因此,华南地区稻田土壤培肥可将RD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生物肥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表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养分季节动态等土壤生物肥力特征。【方法】在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中设置样地,2011-08中旬在样地上、中、下坡位放置分解袋,分别于2011年9月、11月和2012年3月、5月、7月中旬随机取回部分分解袋,测定其中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季节差异显著,在3种微生物中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和真菌数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7月最高,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9月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数量与全钾、有机质、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真菌数量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9.766%,主要综合了蔗糖酶、全钾、全磷、真菌的信息。【结论】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反映土壤生物肥力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促进杏园土壤蓄肥保肥能力,提高果实产量与品质。【方法】以清耕杏园为对照,研究分析了长期自然生草土壤管理模式对杏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整个生育期,长期自然生草模式下杏园0~60 cm土层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27.84%~139.25%,51.56%~235.14%,22.96%~122.06%和57.14%~300.00%,且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但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在整个生育期,长期自然生草增加了0~20 cm土层速效氮,除果实二次膨大期外,全氮、全磷也得到显著提高;20~40 cm土层中,果实发育期全磷、速效钾含量增加,而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仅有效磷增加;40~60 cm土层中,果实发育期速效钾含量增加,成熟期的全钾和速效氮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5种酶活性与土壤速效氮含量分别于不同土层均存在显著相关,而除蛋白酶外土壤全钾与其他4种酶也于不同土层存在显著相关。【结论】杏园长期自然生草模式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与0~20 cm土层土壤养分,是改善杏园土壤质量的重要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对银杏用材林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影响,为沿海滩涂的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不覆盖秸秆为对比,分析了不同覆盖材料(小麦秸秆、稻草秸秆和玉米秸秆)以及不同覆盖量(2、4和6 kg/m2玉米秸秆)对林下浅层土壤(0~10 cm)养分的影响。【结果】3种覆盖材料均有提高林下浅层土壤养分含量的作用,其中稻草秸秆和玉米秸秆对土壤的培肥效果相对较好,稻草秸秆对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含量影响较大,玉米秸秆对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影响较大。不同覆盖量的玉米秸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效果不同,覆盖量越大,覆盖效果越好。相对于秸秆覆盖对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作用,对速效养分含量的增加效果更加明显。【结论】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可用于沿海滩涂银杏用材林土壤的改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埋藏深度对茶树修剪物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的影响,为茶树修剪物还田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个埋藏深度处理,包括表层覆盖(T1)、埋藏10 cm (T2)和埋藏20 cm (T3)。采用尼龙网袋法,在盆钵中进行周年腐解试验,评估不同埋藏深度对茶树修剪物腐解率及养分归还特征的影响。【结果】埋藏20 cm处理下,茎腐解最快,周年腐解率为45.99%;埋藏10 cm处理下,叶和茎叶混合腐解最快,周年腐解率分别为58.79%和51.89%。周年腐解后,茎、叶的养分富集系数差异明显,叶与茎叶混合的养分富集系数则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表层覆盖处理下,茎中氮和磷的富集系数分别增至1.46和1.36,叶中钾的富集系数降至0.64;埋藏10 cm处理下,茎中钾的富集系数降至0.23,叶中磷的富集系数增至1.41,碳和氮的富集系数下降为0.81和0.80,钾仅为0.22;埋藏20 cm处理下,茎中氮的富集系数增至1.30,钾降至0.27,叶中碳、氮和钾的富集系数分别降为0.77、0.88和0.24。养分释放率方面,埋藏10 cm处理下,碳和氮养分释放较快,叶的碳、氮释放率分别为66.7%和67.1%,显著高于茎的碳、氮释放率(P<0.05,下同);埋藏20 cm处理下,茎的磷释放率为50.7%,高于叶的磷释放率(48.6%);钾的养分释放率受还田方式影响较大,叶在埋藏10 cm处理下钾的养分释放率为90.6%,显著高于表层覆盖处理(62.5%)。【结论】深埋会促进茶树修剪物茎叶的腐解,叶的腐解速率更高;深埋可提高修剪物碳氮磷钾养分释放,其中钾元素释放最快,氮和磷较缓慢。在实际生产中可将茶树修剪物茎叶混合后深埋至10~20 cm耕层进行还田,以改良茶园土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疆叶城县果园土壤大量元素养分含量及分级,合理培肥。【方法】基于叶城县果园 782 份土壤样本数据: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有机质5个养分指标,分析土壤养分变异系数,依据土壤分级标准和土壤现状进行土壤养分分级。【结果】叶城县果园土壤大量养分变异系数在20.86%~69.08%,各养分均属于中等变异性;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处于低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中低水平,水解性氮含量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结论】叶城县果园土壤大量元素养分水平总体偏低。应重视有机肥的使用,以培肥地力;保证氮磷钾肥充足合理的施用,特别要重视磷、钾肥的施用,以保证当季作物的优质高产需要。  相似文献   

17.
刘翔  张连凯  黄超  徐灿  马一奇  杨慧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2):3346-3356
【目的】探究广西岩溶区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以及岩溶区富钙偏碱的地质背景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揭示岩溶区土壤养分循环规律及指导科学施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百色市田阳县芒果生产基地选择典型岩溶样地,采集洼地、洼地—坡地过渡带、坡地和垭口等不同地貌部位表层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及相关土壤元素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岩溶区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7.24、2.31和0.70 g/kg,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7.43、26.11和3.44。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坡地最高,洼地最低;全磷含量以垭口最高,从洼地、洼地—坡地过渡带和坡地呈降低趋势; C:N、C:P和N:P总体上表现为坡地>洼地—坡地过渡带>洼地>垭口。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阳离子交换量(CEC)、pH、含水率、容重及全钙含量对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特征具有很好的解释。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钙是有机碳和全氮的重要影响因子;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化学计量与CEC、全镉的相关性受钙制约;有效态元素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的相关性受pH和钙的制约较小。【结论】研究区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受地貌部位影响,且土壤中全钙含量是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的重要影响因子。研究区农业生产上应选择元素有效性高的化肥施入,特别是磷元素,根据果树生长阶段需肥特点进行针对性补充。  相似文献   

18.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灰岩与白云岩发育土壤的养分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管理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在贵州省施秉县的白云岩区白垛村、石灰岩区石桥村采集林地和旱地的土壤样品,对其进行土壤养分分析。【结果】白云岩发育的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水解氮,石灰岩土壤具有较高的全磷和全钾;石灰岩和云岩发育土壤的全氮与水解氮和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系,水解氮与有机碳在石灰岩区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白云岩区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方式对两种岩性发育土壤的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石灰岩林地土壤全钾、全氮、水解氮、有机碳含量高于旱地,速效钾、全磷、有效磷、pH低于旱地;白云岩林地土壤全磷、有效磷低于旱地,其他指标均高于旱地;白云岩发育的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级分别为二级、一级、六级和三级,石灰岩发育土壤的分别为二级、一级、五级和一级;【结论】土壤养分既受成土母岩的影响也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长期施肥下紫色水稻土氮、磷养分活化能力及其与 pH 和有机碳的量化关系,为土壤 培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连续 36 年不施肥的低肥力(LF)、氮磷钾平衡施肥的中肥力(MF)和有机无机 配施的高肥力(HF)处理,研究不同肥力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及其活化度的演变特征,分析土壤 pH、有机碳与氮 磷活化度的关系。【结果】MF 和 HF 土壤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 LF 土壤。LF 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基本稳定,碱 解氮含量显著增加而有效磷含量略有降低,MF 和 HF 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 LF、MF、HF 土壤全氮含量年增加量分别为 5.5、14.2、17.0 mg/kg,碱解氮年增量为 0.40、1.05、1.32 mg/kg, 全磷年增量为 0.8、17.1、18.0 mg/kg,有效磷年增量为 -0.03、2.05、1.85 mg/kg。MF 和 HF 土壤氮磷活化度 比 LF 土壤提高 8.15%~428.77%;氮活化度与 pH 和有机碳不存在线性关系,磷活化度与 pH 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年施 N 240 kg/hm2 、P2 O5 120 kg/hm2 ,氮含量于 13 年后、磷含量于 9 年后达到饱和。 【结论】氮磷钾平衡施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升西南丘陵区水稻土氮磷养分含量及其活化能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南方地区红壤地氮磷素养分的垂直迁移规律,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典型流域迤者小流域为试验区,对灌草林、坡耕地、荒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位处土壤剖面土壤养分各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对于同一土地利用类型而言土壤各养分指标的含量均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对于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为:灌草林〉坡耕地〉荒地,土壤碱解氮含量为:坡耕地〉灌草林〉荒地,土壤速效磷含量为:坡耕地〉灌草林〉荒地,有机质含量为:荒地〉灌草林〉坡耕地;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影响程度为:全磷〉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土壤全氮含量与坡位呈显著线性相关,碱解氮含量与坡位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土壤速效磷、土壤全氮、土壤碱解氮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层深度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土壤养分之间有相互的影响,土壤有机质与速效磷和碱解氮之间呈显著和较显著的影响。【结论】南方红壤坡地中氮磷素养分的垂直运移规律为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各养分含量,整体随坡位的下降而增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全量养分(全氮、全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