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农村》2017,(4)
<正>江苏省涟水县在国家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入户过程中,将鳜鱼养殖列为主推品种,以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经生产实践,已摸索出多种养殖模式,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常规养殖模式和要点探讨如下。1.鱼种池套养模式鱼种池套养鳜鱼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鳜鱼养殖模式,不仅可培育大量鱼种,更重要的是还可获得一定产量的商品鳜鱼,明显提高鱼种池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2.
1.成鱼池套养 在小杂鱼较多、水位较深、进排水方便的家鱼养殖池塘,可以投放大规格的鳜鱼进行混养。一般每667平方米套养鳜鱼夏花50尾~60尾或50克~100克的鱼种10尾~20尾。但以鲢、鳙鱼为主的肥水鱼池中不宜套养鳜鱼。套养鳜鱼的鱼塘,不宜用敌百虫防治鱼病。 2.亲鱼池套养 亲鱼池一般经常换注新水,野  相似文献   

3.
徐承旭 《新农村》2012,(11):29-30
龙虾学名克氏螯虾,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市场需求旺盛,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青睐。生产实践中,龙虾可以主养、混养、套养等。在不影响鱼种产量的前提下,鱼种池套养龙虾,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鱼种池可增收龙虾100千克以上,是提高鱼种养殖效益的有效途径。1.鱼种池的选择与准备(1)池塘面积一般以5~8亩为宜,最好为长方形,池深2米,池面通风良好。要求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体无污染。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  相似文献   

4.
蟹池适量套养鳜鱼,可以解决野杂鱼类与河蟹争食、争溶氧的问题,更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只需增加鳜鱼苗种的投入,而不需增加饵料及其他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还有利于净化水质,是一种很好的养殖模式。据初步测算,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每667m2蟹池套养20尾鳜鱼,收入可增加300~350元左右,是值得大力推广的生态养殖方式。1. 改善池塘生态条件。(1)套养塘口的准备。套养鳜鱼的池塘一般选择面积在0.67hm2以上,进排水方便,溶氧丰富的塘口。池塘经过整修后,即进行消毒杀菌,采用生石灰加水稀释,全池泼洒,效果较好。每667m2用生石灰150~250kg。(2)种植…  相似文献   

5.
利用鱼种池套养青虾,在不影响鱼种产量的情况下,每667米2(1亩)可增产青虾20公斤左右,增收300元,而且青虾苗种易得,生长速度快,操作方便,是综合利用鱼种池提高可比效益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2004,(6):18
一、合理套养,提高水面复养指数。1.套放鳜鱼、鳖、黄颡鱼等名优鱼种。尤其是养蟹水面,这些套养品种可摄食与主养品种争食、争氧、争空间的野杂鱼、虾,一般亩套养5~8厘米的鳜鱼10~15尾,或150克/只的幼鳖5~8只,或10厘米以上的黄颡鱼种50~80尾。  相似文献   

7.
蟹池适量套养鳜鱼,可以解决野杂鱼类与河蟹争食、争氧的问题,更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只需增加鳜鱼苗种的投入,而不需增加饵料及其他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还有利于净化水质,是一种很好的养殖模式。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每667平方米蟹池套养20克鳜鱼,收入可增加300-350元左右。  相似文献   

8.
蟹池中通过套养鳜鱼可以大大减少蟹池中野杂鱼的数量,减轻野杂鱼与河蟹争食,降低河蟹饵料系数;同时还可以把池中低质低价的野杂鱼转化成优质高价的鳜鱼。生产实践证明,蟹池中套养鳜鱼不影响河蟹的回捕率,且每667平方米(1亩)能增产5 ̄15公斤鳜鱼,增收200 ̄500元。现将这一技术介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鳜鱼资源丰富、养殖方式多样,为探索安徽省土著鳜鱼选繁的当年苗套养在"四大家鱼"鱼种培育塘中的养殖效果,开展了不同面积池塘土著鳜鱼健康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鳜鱼成活率为72.8%,此种健康养殖方式可行。  相似文献   

10.
余顺利 《农技服务》2014,(4):153-153,156
<正>1、池塘养殖(1)亲鱼池套养鳜鱼将培育成3cm左右的夏花鳜鱼投放在家鱼的亲鱼池内,按每亩放养30~50尾进行混养,既能吞食与亲鱼争食的野杂鱼,生长速度也很快,只要能满足其活饵料要求,4个月即可长至400g左右的商品鱼,当年上市食用,成活率达40%左右,每亩可生产鳜鱼5~8kg。.(2)成鱼池套养鳜鱼夏花鳜鱼可混养在野杂鱼较多的成鱼塘内,每亩投放20~40尾。水质不要过肥,因鳜鱼比一般家鱼易缺氧浮头,混养鳜鱼的成鱼塘不宜再放养鲢鳙鱼夏花,因鳜鱼长速快,防止小规格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2015,(4)
<正>1.鱼种池混养鱼种池混养沙塘鳢不仅培育了大规模鱼种,更重要的还可获得一定产量的商品沙塘鳢,进一步提高鱼种池的养殖效益。(1)夏花鱼种池混养以鲫鱼、草鱼种为主的鱼种池,主养鱼苗(体长2厘米左右)每亩(1亩=667平方米)放养160万尾左右,混养夏花沙塘鳢600~700尾;以鲢、鳙鱼种为主的鱼种池,主养鱼苗每亩放养150万尾左右,混养夏花沙塘鳢2O0~400尾。一般年终每亩可获大规格草、青、鲢、鳙鱼种250~400千克,获商品规格(30~50克)沙塘鳢10~20千克。  相似文献   

12.
《今日农村》2002,(4):23-23
一、技术简介鳜鱼养殖方式较多,既可进行池塘、水库、湖泊、河道养殖,又可进行网箱养殖。既可单养也可混养或套养。池塘、网箱以单养为主,水库、湖泊、河道则以混养套养为好。混养或套养时应根据养殖水域中天然饵料鱼的多少决定放养量。鳜鱼池塘单养和网箱养殖技术要求较高,养殖时必须配套养殖相应规格的饵料鱼,确保鳜鱼生产有充足的饵料。二、操作要点1.池塘单养鳜鱼。池塘以土池为宜,选择面积3-5亩、水深1.5-2米,池底淤泥较少、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每口池塘配备1.5千瓦增氧机一台,以保证容氧充足,并…  相似文献   

13.
鱼池套养胭脂鱼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养殖条件较为完善的精养鱼池套养胭脂鱼,成鱼池一般选择10~15 cm/尾(60~200 g/尾)春片鱼种进行套养,套放鱼种密度为750~825尾/hm2;鱼种池一般配套放养3~5 cm/尾的胭脂鱼鱼种1 500~2 250尾/hm2。成鱼池胭脂鱼鱼种经240 d的生长,平均产量达697.5 kg/hm2,出池规格在1.1 kg/尾以上,新增纯利润3.15万元/hm2以上;鱼种池胭脂鱼经180 d左右饲养管理,个体规格均达到0.46 kg/尾,平均产量达588.0 kg/hm2,新增纯利润2.1万元/hm2。  相似文献   

14.
河蟹套养鳜鱼技术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团结 《吉林农业》2011,(8):225-225
1河蟹套养鳜鱼的科学依据 河蟹养殖中,存在加水、换水、投放水草等环节,不可避免从天然水域中带入少量野杂鱼,它们不仅与河蟹争抢饵料,也与河蟹争夺氧气和生存空间,易造成缺氧泛塘,且降低了经济效益。鳜鱼是一种肉食性凶猛鱼类,主要摄食底层小型鱼类,在蟹池中套养鳜鱼,利用鳜鱼捕食蟹池中的野杂鱼,不仅将蟹池中低值的野杂鱼转化为经济价值较高的鳜鱼,提高了饵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沙塘鳢主要摄食虾和小型底层鱼类.兼食水生昆虫幼虫和螺等底柄动物.鱼苗阶段(体长3厘米以下)以投喂水蚤、丰年虫、水蚯蚓为主。沙塘鳢主养模式饵料解决困难.成活率低.出池规格较少,风险太高。在常规鱼种的产量、出池规格及管理技术不变的前提下。套养沙塘鳢.每亩可收获沙塘鳢20~35公斤.亩增收达1900元左右。江苏省涟水县水产工作站在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中.推广鱼种池套养沙塘鳢的养殖模式.取得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一、鳜鱼养殖1.鳜鱼夏花放养5月初,每亩放养3~4厘米的鳜鱼夏花2500尾。鳜鱼夏花经过1个多月的培育,成活率可达70%~78%,亩产6~8厘米规格的鱼种1500~2000尾。2.鳜鱼成鱼养殖(1)鱼种放养。每亩放养700~800尾鳜鱼鱼种,其余鱼种出售,适当补放一些小型底栖  相似文献   

17.
在各种主养鱼池中,套养少量鳜鱼夏花或冬片鱼种,不仅能有效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类,给主养鱼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可充分利用饵料资源增加优质鱼产量,提高养鱼的经济效益.现就池塘套养鳜鱼的几种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1成鱼池套养 1.1鱼池要求 水面最好在0.67hm2以下,淤泥不深,当年能干池;否则乌鳢(乌鱼)留存塘中,影响翌年主养鱼生产. 1,2套养方法 乌鳢属肉食性凶猛鱼类,有时可吞食相当于本身体长2/3的鱼种.因此,投入乌鳢鱼种的方法很有将究.一般春节前投放好主养鱼种,以早适应环境,1~2个月后投放乌鳢鱼种,其规格应比主养鱼种小,一般为60~80g/尾的隔年鱼种,每公顷放300~450尾,在养殖过程中不另投喂饲料,以池中野杂鱼为食.  相似文献   

19.
无公害池塘套养泥鳅,每667平方米(1亩)水面每年可增产泥鳅50~100千克.其养殖技术如下. 一、池塘选择 1.成鱼塘.要求水质较肥,水体透明度不大于25厘米.最好投放大规格泥鳅苗种,但池塘中不得有鳜鱼、乌鳢(黑龟)、鲶鱼等肉食性鱼类,鲤、鲫鱼等底层鱼类也要少放.主养鲢、鳙鱼类的池塘套养泥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淡水龙虾具有生长快,食性杂,溶氧要求不高,抗病力强,适应性好等特点.近两年来,笔者在我镇大力推广"鱼种池套养淡水龙虾新技术",取得显著成效,在不影响鱼种产量的情况下,每667平方米(1亩)产龙虾50千克~60千克,增加收入300~4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