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根据2018年植保站及各乡镇测报点对三代黏虫杨树枝把、测报灯、田间落卵量及幼虫孵化情况调查,结合阜蒙县农作物布局、气象及生态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8年阜蒙县三代黏虫为中等偏重发生趋势,个别地块会严重发生。1三代黏虫特性三代黏虫,农民俗称夜盗虫,也叫行军虫,它主要危害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牧草的杂食性、迁移性、间歇暴发性害虫。可为害16科104种以上的植物,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除西北局部地区外, 相似文献
2.
3.
正2016年夏季受强对流天气等因素影响,3代黏虫幼虫在洛阳、三门峡2市8个县(市)的丘陵山区5.33多万hm~2玉米田块严重发生,其危害面积之大、虫口数量之多、蔓延速度之快、局部危害之重是近年来所没有的。各级有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防控,及时有效地控制黏虫发生危害。帮助农民认识黏虫,了解其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有效防治,对确保农作物丰产丰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7年7月因河南省强对流天气偏多,局部出现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致使二代黏虫成虫随下旋气流降落河南省,加之滞留本地的虫源,三代黏虫在河南省多地玉米田发生为害,严重地块每平方米虫量在20~30头。因此,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于2017年7月25日,向全省下发了《关于迅速开展3代黏虫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务必充分认识三代黏虫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6.
枣黏虫,又名卷叶蛾、包叶虫、粘叶虫、贴叶虫、枣镰翅小卷蛾等,在我国大部分枣区均有发生,以幼虫吐丝将叶片、嫩枝或果实包在一起,在其内为害叶、花蕾和果实,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对北方枣区危害较为严重,是枣树的主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7.
玉米黏虫是一种"爆发"性害虫.在武功县主要以二代幼虫危害玉米,对玉米生产构成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黏虫是一种迁飞性的突发性害虫,具有群居性、暴食性、趋光趋化性等习性,是农作物最主要害虫之一。针对黏虫发生现状,详细分析了大庆地区三代黏虫暴发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黏虫,俗名五色虫、五花虫、夜盗虫等,属于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小麦、水稻、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大发生时也为害大豆、蔬菜等作物.为害严重时,能将作物叶吃光,穗咬断,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
该虫以幼虫形态为害作物.幼虫共6龄,5、6龄进入暴食期,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90%左右.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喜高湿,昼伏夜出,产卵于禾本科植物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呈纵卷状. 相似文献
10.
<正> 为做好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工作,夺取小麦丰收,现根据作者在基点的研究并参考各地资料,提出1988年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趋势和防治建议,供参考。一、1987年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1987年是小麦吸浆虫连续第三个大发生年,仍以皖、豫、陕三省发生面积为大,其发生特点为:1、发生面积扩大。据皖、豫、陕、晋、冀等省统计,1987年发生达数千万亩, 相似文献
11.
2012年8月中旬至下旬,云南省孟连县旱粮田三代黏虫严重发生,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超过50%,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发生最严重的一年。笔者通过田间调查,对其发生为害特点和发生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农化市场十日讯》2006,(22):30-30
根据二代棉铃虫残虫数量、棉花长势及天气趋势综合分析,预计三代棉铃虫在全省大部分地区轻发生,淮北、沿海局部地区偏轻发生。
由于全省目前种植的大多为抗虫棉,各棉区一、二代棉铃虫发生较轻,二代棉铃虫残留虫量比常年虫量低。据统计,丰县二代棉铃虫总残留虫量为738.4万头、睢宁21.9万头、灌云189万头、阜宁241.6万头、大丰20.7万头、高邮84.2万头,与常年(1991—2005年同期平均二代棉铃虫总残虫数量)相比分别下降了75.6%、99%、90.45%、89.6%、99.48%、90.5%;加权平均每亩虫量为丰县16.34头、睢宁24头、灌云5.4头、阜宁30头、大丰0.3头、高邮15.3头,分别比常年下降35.9%、48.2%、89.04%、53.37%、99.2%、79.3%。 相似文献
14.
15.
黏虫具有杂食性、迁飞性、暴发性的特点,在局部地区突然暴发成灾,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形成光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因而采取科学有效的预测预报方法,探究黏虫在本地区发生规律,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最大限度减少黏虫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17.
<正> 据对重庆市周边马铃薯主要生产县的普查,2001年马铃薯出苗早,晚疫病发生时间可能相应提前。今年的天气预报表明,四川盆地6月中下旬有连阴雨的天气,预测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为中等偏重。6、7月在栽培马铃薯的地块发现中心病株时,要及时用以下药剂中的一种防治1~2次。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