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永霞 《河南农业》2017,(34):32-32
2017年7月因河南省强对流天气偏多,局部出现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致使二代黏虫成虫随下旋气流降落河南省,加之滞留本地的虫源,三代黏虫在河南省多地玉米田发生为害,严重地块每平方米虫量在20~30头。因此,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于2017年7月25日,向全省下发了《关于迅速开展3代黏虫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务必充分认识三代黏虫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2007年,岐山县玉米田2代黏虫幼虫较常年偏重发生。通过对发生特点和气候、栽培等因素的分析,得出6月份降雨充足和田间秸秆残留量较高是造成2代黏虫幼虫较常年偏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6月份应加强测报和普查,警惕2代黏虫暴发为害;免耕田应积极落实黏虫防治等配套措施;黏虫防治可结合玉米田化学除草一并进行等测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汉江中游黏虫成虫种群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6年在湖北省宜城市利用糖醋液、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调查了黏虫(Mythimna separata)成虫种群的发生动态。根据调查结果推测湖北省境内汉江中游流域均可能为黏虫常年越冬地,蛹及成虫均可越冬,为1代黏虫多发区;越冬代成虫在3月中下旬出现峰值,4月为1代黏虫幼虫期,幼虫大量发生,主要为害小麦,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上旬为1代黏虫成虫高峰期,此后在7月上中旬成虫可能会有个小峰值,但8月之后基本不再出现成虫峰值。  相似文献   

4.
黏虫是一种突发性、暴发性重大的害虫,为害玉米、谷子、大豆等作物,具有区域性集中为害的特点,一旦暴发为害,产量损失严重。近几年,由于温湿度适宜,二代黏虫在辽宁西部地区发生为害较  相似文献   

5.
黏虫的鉴别及发生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安国 《农技服务》2010,27(8):1005-1006
黏虫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介绍了黏虫与玉米螟、劳氏黏虫、白脉黏虫等昆虫的形态特征区别,以及黏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1)病虫发生特点。7月份随着气温升高,玉米进入快速生长期,此期危害玉米的主要病虫有黏虫、玉米螟、病毒病、大、小斑病及红蜘蛛等。①二代黏虫上中旬正处幼虫发生盛期,为害比较严重,中下旬化蛹羽化;②玉米螟一代成虫上中旬盛发,二代幼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7月份雨水多时发生较重,但大雨对其发生不利;③玉米红蜘蛛7月进入为害盛期,干旱有利其发生;④玉米大、小斑病继续入侵,中下旬开始发生,7月多雨对其发生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7.
黏虫是一种迁飞性的突发性害虫,具有群居性、暴食性、趋光趋化性等习性,是农作物最主要害虫之一。针对黏虫发生现状,详细分析了大庆地区三代黏虫暴发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技推广》2017,(6):17-18
正近期,江淮、黄淮地区出现黏虫1代成虫高峰,并集中向东北、华北地区迁移,呈现盛发期早、发生范围广、蛾量大的特点。据监测分析,预计2代黏虫在东北、华北、黄淮、西北等玉米种植区呈重发态势,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对此,农业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玉米黏虫防控工作,要求各地及早落实防控措施,遏制黏虫暴发危害,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强化责任落实。2代黏虫为害期正值东北、华  相似文献   

9.
2012年8月中旬至下旬,云南省孟连县旱粮田三代黏虫严重发生,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超过50%,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发生最严重的一年。笔者通过田间调查,对其发生为害特点和发生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1发生情况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俗称螳蝗、行军虫、夜盗虫、剃枝虫,是玉米田间危害较大的主要害虫之一。2012年三代黏虫在北方春玉米区暴发,虽经防治,仍造成很大的产量损失。因此黏虫的防治应注意把握好最佳防治时期,以便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由于福泉市常年都发生黏虫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而降雨频繁、天气时晴时雨的气候,极有利于黏虫的发生为害。为确保福泉市玉米生产安全,加强田间调查,一旦发现有黏虫发生为害,立即组织农户开展防治,同时要做好玉米螟、玉米蚜虫、玉米大、小斑病、锈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2017年8月吴忠市红寺堡区玉米黏虫突然暴发,危害较为严重。通过对红寺堡区玉米种植情况及黏虫发生情况、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重发原因,总结提出玉米黏虫应急防控的一系列措施,从而控制玉米黏虫暴发危害的程度,保证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3.
<正>建昌县地处辽西于半干旱地带,年平均降雨量在550 mm左右,年积温月2900 h。大田多以玉米、高粱、谷子为主,黏虫多为南方迁飞而来的二代黏虫及二代黏虫在本地繁殖的三代黏虫。今年由于剧烈的降雨、冰雹等恶劣天气使二代黏虫在小德营子乡、二道湾子乡、玲珑塔镇、巴什罕乡、药王庙、王宝营子乡、新开岭乡、碱厂乡等地局部大发生,现将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1预测预报1.1测蛾器预测:适用于5~6月份成虫预测。(1)测  相似文献   

14.
岳润庆 《中国农技推广》2014,(4):52+43-52,43
玉米黏虫又称行军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可远距离迁飞的多食性暴食害虫。在山西阳泉市主要为害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该虫在本地主害代为3代,但在2013年,与历年同期相比,大量降水较往年提前,偏多的降水有利于南方1代黏虫随气流迁飞。  相似文献   

15.
一、水稻螟虫(钻心虫)包括二化螟、大螟、三化螟,以二化螟为害为主。二化螟常年发生三代,以一、二代危害较重,第三代危害再生稻。我区常年防治时间一般是:一代螟虫5月上旬,二代螟虫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三代在8月初。防治适期要依据当年气候情况等综合因素而定,具体防治时间以植保部门预报为准。防治方法:①消灭越冬螟虫,压低发生基数;  相似文献   

16.
黄胜 《农技服务》2011,28(4):461-462
总结了小麦黏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与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黏虫是一种迁飞性极强的粮食作物害虫,主要在我国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发生为害,具有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的特点.近几年来黏虫的危害逐渐严重,影响到我国粮食作物的生产.通过开展对黏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以及防治方法的实践,掌握该虫的消长规律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甘蓝夜蛾发生特点及赤眼蜂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年的研究,明确了太原地区甘蓝夜蛾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幼虫为害期为5~6月,第二代为害期为7~8月,第三代为害期为9~10月。室内用4种赤眼蜂对甘蓝夜蛾卵进行了抑制孵化试验,寄生率分别为:螟黄赤眼蜂97.68%,广赤眼蜂92.91%,玉米螟赤眼蜂80.90%,松毛虫赤眼蜂53.51%。甘蓝田、苤蓝田释放螟黄赤眼蜂、广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5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68.76%,广赤眼蜂寄生率56.25%;9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92.82%,广赤眼蜂寄生率88.16%。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的甘蓝田、苤蓝田均未发现有赤眼蜂寄生。  相似文献   

19.
<正>根据2018年植保站及各乡镇测报点对三代黏虫杨树枝把、测报灯、田间落卵量及幼虫孵化情况调查,结合阜蒙县农作物布局、气象及生态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8年阜蒙县三代黏虫为中等偏重发生趋势,个别地块会严重发生。1三代黏虫特性三代黏虫,农民俗称夜盗虫,也叫行军虫,它主要危害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牧草的杂食性、迁移性、间歇暴发性害虫。可为害16科104种以上的植物,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除西北局部地区外,  相似文献   

20.
玉米螟是为害辽宁凌海市玉米生产的重要害虫,受气候变暖因素的影响,玉米螟呈现出日趋加重的发生态势,严重威胁着辽宁凌海市粮食稳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玉米螟主要为害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等,其中玉米受害减产最重。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针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食形成排孔,并开始转移蛀入茎秆,为害雄穗、花丝及雄穗,受害玉米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防治玉米螟提倡使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制剂或物理、生物防控措施。其主要技术有白僵菌封垛灭杀越冬幼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杀虫灯诱杀成虫、赤眼蜂寄生虫卵、投撒或喷洒生物药剂防治幼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