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冬小麦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率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河北省冬小麦施肥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现状,通过对河北省2005—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的2 794个冬小麦"3414"田间试验进行分析,明确了氮肥、磷肥、钾肥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测算了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河北省冬小麦不施化肥时产量为4.16 t/hm~2,配方施肥显著提升产量至6.83 t/hm~2,在其他肥料施用的基础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使小麦增产1.77、1.31、0.90 t/hm~2。肥料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39.3%,其中氮肥、磷肥、钾肥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5.7%、18.8%、13.1%;河北省冬小麦肥料偏生产力平均值为15.0 kg/kg,氮肥、磷肥、钾肥偏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36.1、50.9、60.2 kg/kg;冬小麦肥料农学效率平均值为5.9 kg/kg,氮肥、磷肥、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9.2、9.5、7.7 kg/kg。河北省冬小麦肥料利用效率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需要进一步推进土壤培肥、平衡施肥技术的应用,提高养分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小麦产量与养分效率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优化施肥技术对普洱现代茶园茶叶品质的影响,为现代茶园茶叶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茶树良种云抗1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肥、常规施肥和2个不同施肥方式的处理进行小区试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施肥能提高茶叶内含物质。与常规施肥对照相比,施肥处理可明显提高茶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儿茶素的含量,其中儿茶素含量增加幅度为1.36%~1.93%,儿茶素中C、EC和EGC提高了0.3%~0.46%、0.24%~0.33%、0.39%~0.62%。施肥处理茶叶儿茶素及C、EC和EG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总体而言优化施肥技术效果最佳。【结论】在茶园中,优化施肥技术能明显提升普洱现代茶园茶叶品质,建议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总结2005~2009年荆州市56个中稻田间试验、43个棉花田间和26个油菜田间试验,对荆州市中稻、棉花和油菜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荆州市中稻偏生产力为氮肥46.1kg/kg、磷肥115.2 kg/kg、钾肥97.2 kg/kg,农学效率为氮肥11.0 kg/kg、磷肥11.4 kg/kg、钾肥6.9 kg/kg;棉花偏生产力为氮肥11.4 kg/kg、磷肥40.4 kg/kg、钾肥20.8 kg/kg,农学效率为氮肥3.0 kg/kg、磷肥4.4kg/kg、钾肥2.5 kg/kg;油菜偏生产力为氮肥14.8 kg/kg、磷肥35.2 kg/kg、钾肥29.8 kg/kg,农学效率为氮肥5.6 kg/kg、磷肥8.4 kg/kg、钾肥5.6 kg/kg。  相似文献   

4.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宁南旱作区谷子连作施肥对产量、土壤养分变化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_4处理(施氮肥175.0 kg/hm~2、磷肥112.5 kg/hm~2、钾肥90.0 kg/hm~2)增产效果最好,产量为8 656.9 kg/hm~2,总吸氮量也最大,比T_3处理(施氮肥125.0 kg/hm~2、磷肥75.0 kg/hm~2、钾肥60.0 kg/hm~2)增加了2.6 g/kg,比T_5处理(施氮肥225.0 kg/hm~2、磷肥225.0 kg/hm~2、钾肥120.0 kg/hm~2)增加了4.6 g/kg;T_4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分别为38.57%、49.47 kg/kg、40.49 kg/kg、104.98 kg/kg,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变化趋势是不一致的;施肥明显改变了耕层土壤养分的含量和土壤养分在剖面的分布,速效氮含量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而缓慢变化,在20 cm土层处,施肥处理的速效氮含量较CK增加了9.96%~26.55%。  相似文献   

5.
优化施肥下长江流域冬小麦产量及肥料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长江流域冬小麦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探讨冬小麦产量分布特征及施用氮、磷和钾肥料的增产效应,为长江流域冬小麦肥料减施增效和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于2000—201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田间试验,以及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检索字段或字段组合(冬小麦、冬小麦+产量及冬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等)得到的此期间关于长江流域冬小麦田间试验的论文,共1 732个田间试验。试验处理包括:优化施肥处理,农民习惯施肥,以及在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的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以探究长江流域各省(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冬小麦在优化施肥下的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特征。【结果】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优化施肥处理下的平均产量为6.6 t·hm-2,其中安徽省平均产量水平最高,为7.3 t·hm-2,重庆市最低,为3.6 t·hm-2。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3、0.9和0.6 t·hm-2,但变异范围较大。氮、磷和钾肥平均相对产量分别为0.6、0.8和0.9,氮是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磷和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2.6、11.6和7.7 kg·kg-1,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4.0、78.9和73.4 kg·kg-1。与农民习惯施肥措施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平均增产0.5 t·hm-2,增幅为8.8%;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1.1%、121.1%和84.6%;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42.4%、23.5%和25.4%。【结论】优化施肥有效提高了长江流域冬小麦的产量和养分利用率,但各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省(市)内变异较大。四川、云南、湖北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具有较低的产量反应,说明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供应,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养分优化管理方案。分析长江流域优化养分管理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反应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可以确定氮为小麦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长江流域冬小麦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探讨冬小麦产量分布特征及施用氮、磷和钾肥料的增产效应,为长江流域冬小麦肥料减施增效和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于2000—201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田间试验,以及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检索字段或字段组合(冬小麦、冬小麦+产量及冬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等)得到的此期间关于长江流域冬小麦田间试验的论文,共1 732个田间试验。试验处理包括:优化施肥处理,农民习惯施肥,以及在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的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以探究长江流域各省(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冬小麦在优化施肥下的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特征。【结果】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优化施肥处理下的平均产量为6.6 t·hm~(-2),其中安徽省平均产量水平最高,为7.3 t·hm~(-2),重庆市最低,为3.6 t·hm~(-2)。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3、0.9和0.6 t·hm~(-2),但变异范围较大。氮、磷和钾肥平均相对产量分别为0.6、0.8和0.9,氮是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磷和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2.6、11.6和7.7 kg·kg~(-1),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4.0、78.9和73.4 kg·kg~(-1)。与农民习惯施肥措施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平均增产0.5 t·hm~(-2),增幅为8.8%;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1.1%、121.1%和84.6%;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42.4%、23.5%和25.4%。【结论】优化施肥有效提高了长江流域冬小麦的产量和养分利用率,但各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省(市)内变异较大。四川、云南、湖北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具有较低的产量反应,说明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供应,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养分优化管理方案。分析长江流域优化养分管理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反应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可以确定氮为小麦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如皋市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氮磷钾肥利用效率的效果和一次性施肥对常规粳稻生长的影响,设置常规全量、常规无氮、常规无磷、常规无钾、配方全量、配方无氮、配方无磷和配方无钾共8个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植株养分吸收及氮、磷、钾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配方全量处理的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为所有处理中最高。配方无磷、配方无钾和配方全量处理比相应的常规施肥处理使水稻籽粒产量分别增加6.88 %、5.81%和6.96%。不同处理下水稻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差异较大。水稻配方肥一次性施用处理的氮肥、钾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19.84和11.31个百分点,其氮肥、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12.66和172.5 kg/kg,其氮肥、磷肥农学效率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9.6和21.75 kg/kg。  相似文献   

8.
有机肥及氮磷钾肥施用量与茶叶产量的关系模型及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有机肥及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对茶叶产量的影响,以茶叶品种龙井43为试验材料,通过4因子(1/2实施)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田间试验,建立有机肥及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与茶叶产量的回归效应模型,并对各因子及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和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对茶叶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影响顺序为氮肥钾肥有机肥磷肥;有机肥与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存在协同作用,氮肥和磷肥、氮肥和钾肥、磷肥和钾肥施用量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协同促进作用,但是过高的施肥量则表现出拮抗作用。通过综合分析施肥模型得出茶叶高产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有机肥11 991.0~13921.5 kg/hm2,纯氮肥229.5~253.8 kg/hm2,纯磷肥225.0~257.1 kg/hm2,纯钾肥170.7~203.7 kg/hm2。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设施辣椒最适施氮量,为减少化肥投入,提供种子依据。【方法】采用“2+x”试验设计方案,以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为基础,进行氮肥总量控制研究,分析氮肥对设施辣椒生长、产量、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优化氮区辣椒生长发育综合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均高于其它处理,产量为4 560.23 kg/667 m2,纯收入11 211.17元/ 667 m2,产投比60.19。经线性模拟分析,辣椒产量和用氮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当纯氮施用量为25.9 kg/667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4 586.3 kg/667 m2。优化施肥处理的氮肥贡献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最大,分别为49.56%、150.67 kg/kg、21.7%,且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氮肥偏生产力随氮肥用量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适量水平的氮肥能促进辣椒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高收益,发挥氮肥的最佳效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棚试验,研究氮磷钾肥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量施肥能有效提高番茄的产量,缺氮处理产量最低,单个番茄质量也较低;缺钾处理下单个番茄的质量最高。全量施肥较缺氮、缺磷和缺钾分别增产35.3%、32.9%和14.8%。氮肥贡献率最高,为26.1%。钾肥贡献率最低,为12.9%。磷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245.3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最低,为57.5 kg/kg。氮肥地力贡献率最低为73.9%,钾肥地力贡献率最高,为87.1%。  相似文献   

11.
稻田优化施肥效果与氮、磷环境效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针对稻田氮磷钾肥施用不合理引起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现象,从粮食高产高效和环境效益的角度分析稻田化肥的合理施用与管理策略。【方法】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5-2010年在湖南省间布置的735个早、中、晚稻肥料田间试验,选取不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FP)和优化施肥(OPT)3个处理,对比分析了早、中、晚稻OPT较FP处理的增产效果与氮、磷、钾肥偏生产力的优势;通过筛选OPT处理产量或/和氮肥偏生产力前25%的试验点,建立高产、高效和高产高效3种方案,结合氮肥用量与氮素损失(N2O的排放、N的径流与淋失、NH3挥发)之间的经验模型,评估稻田节氮减排潜力;通过计算早、中、晚稻磷素表观平衡,分析稻田磷素残留状况;并引入湖南省早、中、晚稻种植面积,估算区域稻田氮、磷的环境效益。【结果】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研究表明,与CK处理相比,FP和OPT处理分别可增产41.9%和52.0%(早、中、晚稻的平均值);与FP处理相比,OPT处理早、中、晚稻可增产7.0%-8.3%,氮、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6.8%-19.6%和5.5%-37.3%,而OPT处理钾肥用量的提高对钾肥偏生产力的负效应较小(早、中、晚稻平均降幅为6.4%)。节氮减排评估结果表明,高产组产量高而氮肥用量相对较高,高效组氮肥偏生产力高而产量相对较低,用高产高效组表征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的潜力更可靠;高产高效组早、中、晚稻每年可节省氮肥用量共81 kg·hm-2(其中晚稻最多,为32 kg N·hm-2),减少氮素损失15.5 kg N·hm-2,温室气体N2O减排约20%。湖南省稻田节氮总潜力为12.5×104 t,减少氮素损失2.35×104 t,主要对象为早稻和晚稻。优化施肥可提水稻的磷素总吸收量,早、中、晚稻从FP处理的59-66 kg P2O5·hm-2增加到OPT处理的63-71 kg P2O5·hm-2。磷肥用量与水稻磷素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显示,两者并不能达到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说明当磷肥投入总量满足作物需求后,多余的磷素对当季作物磷素吸收无效,从而残留在土壤中;早、中、晚稻分别有46%、44%和15%的样本出现磷残留现象,通过筛选并分析磷残留样本得出,早、中、晚稻OPT处理磷残留比例明显低于FP处理,且磷残留量分别可降低到1.36-5.30 kg P2O5·hm-2,较FP处理下降了33.7%-48.5%;从全省范围来看,磷残留总量可减少18.14×103、3.59×103和5.30×103 t;另一方面,农民习惯施肥中,仍有不施磷肥的现象,这对土壤养分的耗竭影响较大,应重视平衡施肥。【结论】稻田优化施肥是产量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氮肥减量施用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磷肥总量可有效地避免土壤磷素残留带来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不同基础地力土壤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目的】研究江汉平原地区不同基础地力土壤和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江汉平原水稻主推品种丰两优香一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考察分析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优化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和不施肥处理的产量、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差异。【结果】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均是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高地力和低地力稻田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平均提高6.9%和5.0%;与不施肥处理比较,产量分别平均提高17.3%和30.3%。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优化施肥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大幅度提高。高地力稻田土壤氮素依存率高、氮肥贡献率小、施肥增产的潜力小;低地力稻田土壤氮素依存率低、氮肥贡献率大、施肥增产的潜力大。【结论】优化施肥可以降低水稻产量对土壤基础地力的依赖,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效应参数测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测土配方施肥效应参数进行测算,陈仓区小麦肥料利用率氮肥为38.6%,磷肥为15%,钾肥为34.3%.肥料的农学效率为6.7 kg/kg,较常规施肥氮肥利用率高20.3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高3.7个百分点,肥料农学效率高1.9 kg/kg;玉米氮肥利用率为35.7%,磷肥为20.8%,钾肥为27%,肥料的农学效率为9 kg/kg,较常规施肥氮肥利用率高20.3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高9.1个百分点,肥料农学效率高1.8 kg/kg.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产量和效益有一定的影响,合理施肥是促进粮食高产、肥料高效的有效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施肥模式对小麦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氮、磷、钾3种肥料对比,小麦对氮肥最为敏感。平均施肥模式全肥区产量水平最高,氮肥贡献率为43.5%,磷肥贡献率为8.0%,钾肥贡献率为10.7%;氮肥农学效率为23.5 kg/kg,磷肥农学效率为7.3 kg/kg,钾肥农学效率为13.0 kg/kg。推荐亩施纯N 13.5 kg/亩、P_2O_5 8 kg/亩、K_2O 6 kg/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新疆棉花种植中存在肥料用量较多和不合理施用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问题,建立基于产量反应和效率的棉花推荐施肥方法棉花养分专家系统 (Nutrient Expert for Cotton, NE),研究其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田间试验在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共设置 7个处理,分别为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在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的基础上设置减素处理包括不施氮(NE-N)、不施磷(NE-P)和不施钾(NE-K)处理,以及测土配方施肥(OPTS)、习惯施肥(FP)和不施任何肥料(CK)。【结果】库尔勒市和尉犁县试验点,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NE处理与OPTS处理、FP处理籽棉产量差异均不显著,NE处理分别比FP处理增产4.0%和4.2%,经济效益提高11.34%和9.96%。NE处理促进了棉花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库尔勒市和尉犁县NE处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31.0、49.0、67.4 kg/kg和27.2、59.0、59.5 kg/kg,两地氮磷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FP处理,在库尔勒市钾肥偏生产力显著高FP处理,而尉犁县高于FP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库尔勒市和尉犁县2个试验点,氮磷肥农学效率NE处理显著高于FP处理,钾肥农学效率均NE处理和FP处理差异不显著。库尔勒市氮磷钾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为6.5、3.8、3.2 kg/kg;尉犁县氮磷钾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为13.8、9.9、11.2 kg/kg;库尔勒市和尉犁县NE处理氮磷钾肥回收利用率分别为42.3%、10.7%、32.2%和54.0%、8.1%、29.1%,均显著高于FP处理,分别提高23.7、8.5、19.6和28.1、6.7、7.5个百分点。【结论】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指导优化了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 不仅增加了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棉花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和棉田土壤养分平衡,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氮磷钾不同配比对藤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提高藤椒产量和品质的适宜氮磷钾施用量,为制定科学的藤椒施肥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6年生藤椒为试验材料,利用二次回归"3414"正交试验设计,设置N、P、K的3个肥料因素,各因素均设4个水平,4个水平分别为: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N 330 g/株、P_2O_5 50 g/株、K_2O 200 g/株),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过量施肥水平),共14个处理,研究氮、磷、钾配方施肥处理对藤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新鲜花椒产量增加了24.4%~74.7%。氮、磷和钾肥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22.7%,16.0%和13.5%,肥料贡献率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氮、磷和钾肥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4.9,22.5和4.5 kg/kg,肥料农学效率表现为磷肥氮肥钾肥。氮、磷和钾肥处理的花椒果皮千粒质量和挥发性芳香油、麻味物质、醇抽提物、不挥发性乙醚抽提物含量及品质综合值与不施肥处理(N_0P_0K_0)相比,分别提高7.5%~21.6%,10.1%~40.2%,19.8%~60.7%,6.3%~32.3%,15.7%~48.1%和218.3%~754.6%。氮磷、氮钾和磷钾互作效应在一定用量范围内能促进藤椒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通过建立新鲜花椒产量和品质综合值的肥料效应三元二次方程函数,获得藤椒高产优质的最佳推荐施肥量为:N 323.4~346.7 g/株(平均为335.1 g/株),P_2O_549.0~51.3 g/株(平均为50.2 g/株),K_2O 214.1~227.6 g/株(平均为220.9 g/株)。【结论】适宜的氮磷钾肥用量能提高藤椒产量和品质,得到了研究区藤椒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多年来云南省香料烟施肥技术参数方面缺乏系统研究,施肥存在着经验性和盲目性,研究施肥参数指标,为香料烟标准化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414"回归优化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磷、钾肥料田间效应,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和肥料效应函数模型,计算施肥指标参数。【结果】保山香料烟肥料N、P_2O_5、K_2O最高产量施肥量分别为208.5、259.84、559.17 kg/hm~2,经济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89.59、201.13、398.23 k/ghm2,适宜施肥比例为1∶1.06∶2.10,每100 kg烟叶产量养分吸收量分别为1.04、0.43、1.94㎏,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8.72%、5.06%、5.76%,肥料贡献率分别为45.27%、33.24%、7.59%,化肥农学效率分别为17.69、8.4、1.19 kg/kg,相对产量分别为54.73%、67.76%、92.41%,化肥偏生产力为7.82 kg/kg。【结论】香料烟施肥可参考最佳施肥量和适宜比例结果数据,增加氮肥用量可大幅提高烟叶产量,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磷、钾肥利用率是提高香料烟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对促进香料烟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旨在为河南省不同区域小麦养分优化管理提供合理解决方案。调研采用实地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2014—2018年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县域作为调查地点,共得到7485份有效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小麦产量、施肥习惯、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方式等。河南省小麦产量在4500.00~10500.00 kg/hm2,氮肥投入量变化范围在0.00~939.08 kg/hm2,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增产潜力分别为57.59 kg/kg和39.39%。磷肥投入量变化范围在0.00~455.40 kg/hm2,平均磷肥偏生产力、增产潜力为115.40 kg/kg和44.63%。钾肥投入量变化范围在0.00~337.50 kg/hm2、平均钾肥偏生产力、增产潜力为93.06 kg/kg和43.90%。2014—2018年,河南省小麦年际间产量表现不稳定,不合理施肥比例逐年下降,肥料偏生产力呈现递增趋势。应当根据当地土壤肥力适当减少氮肥的投入量,降低基追比,增施磷钾肥后小麦将有40%~45%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适宜的施肥措施,针对齐河县区域内主要粮食作物夏玉米进行了田间肥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氮肥偏生产力为44.7~70.4 kg/kg,表现为优化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配方施肥处理;磷肥偏生产力为202.1~328.6 kg/kg,表现为优化施肥处理>配方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钾肥偏生产力为173.2~328.6 kg/kg,表现为优化施肥处理>配方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氮磷钾肥总肥料偏生产力为30.3~49.3 kg/kg,表现为优化施肥处理>配方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由此可以看出,优化施肥处理肥料偏生产力最高,其次为配方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最低。优化施肥是一项最值得推广的施肥措施,即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化肥用量减少30%,每亩基施商品有机肥100 kg。该措施建议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域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0.
优化施肥对不同轮作系统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3种主要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对当季稻田NH_3挥发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水稻-小麦、水稻-蔬菜与水稻-冬闲田3种水旱轮作系统,每种轮作系统下设农民习惯施肥方式(FFP)和优化施肥方式(OPT)2种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其中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与分蘖肥施用量比例5∶5施入,优化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量比例5∶3∶2施入。于2015─2016年,采用传统抽气密闭室法,田间原位监测了不同处理以及4个环境因子(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水层pH、温度和深度)对当季稻田NH_3挥发的影响,并分析了4个环境因子与NH_3挥发通量的相关性,最后测定了不同处理水稻的产量、氮农学利用率、氮回收效率以及氮偏生产力。【结果】当氮肥作为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由于尿素在水中的快速分解,各处理NH_3挥发通量均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峰值,随后急剧下降,至第10天左右趋近于零;优化施肥方式下,穗肥施用后,由于施肥量较少且此时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NH_3挥发通量无明显峰值,趋近于零。NH_3挥发积累量受施肥方式影响显著(P0.05),轮作制度及其与施肥方式交互作用对NH_3挥发通量影响不显著。3种轮作制度下,农民习惯施肥方式NH_3挥发积累量占氮肥施用量比例为25.9%~27.6%,显著高于优化施肥方式(22.6%~23.0%)。3种轮作制度下,NH_3挥发通量均主要受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的影响,且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水层pH、温度均无显著相关性;NH_3挥发通量与水层深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只有部分处理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在3种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方式平均水稻产量(9.0~10.2t/hm2)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8.9~10.2t/hm2)差异均不显著,但氮肥农学利用率(21.3~26.1kg/kg)、氮回收效率(55.6%~60.3%)、氮偏生产力(50.0~56.8kg/kg)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氮肥农学利用率12.6~15.6kg/kg,氮回收效率35.0%~37.6%,氮偏生产力29.8~34.1kg/kg)相比均有显著提高。【结论】不同施肥方式是影响NH_3挥发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均可以通过氮肥运筹,在减少施肥量和保证产量水平的基础上,降低稻田的NH_3挥发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