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麦种蝇在陕西关中地区,近几年来,为害日益严重。从1960年4月以来,我们对麦种蝇的生活史、习性、犯獗的原因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证明小麦受害程度和栽培技术有密切的关系。栽培技术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及麦田小气候;同时也影响麦稈蝇的活动、取食、繁殖和为害。改进栽培技术,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是防治麦稈蝇的有效措施。一、播种期:播种期与麦稈蝇为害的关系,在不同季节表现有明显差別。秋苗期,播种早的受害重。根据对南大2419,612,6028,碧玛1号等四个品种的调查,凡9月播种的小麦,秋苗被害株率达25.1%;—54.0%;10月上中旬播种的被害株率  相似文献   

2.
小麦稈锈病菌冬孢子的萌发受許多因素的影响。試驗証明:在田間直立过冬的麦稈上的冬孢子比在麦垜上的冬孢子萌发好,尤以晚播小麦在秋季低温下形成的冬孢子萌发更好;萌发方法以水滴正放为最优;用化学药剂处理方法对克服冬孢子的休眠期没有明显作用;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9°—20℃,最适温度为12°—16℃。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大叶小蘖对小麦稈锈病流行无关的原因,以大叶小蘖上的锈孢子接种小麦上,和 P.Elymina P.Pygmaea 的冬孢子接种大叶小蘖上,结果肯定大叶小蘖在自然条件下对当地小麦稈锈病流行无关。大叶小蘖是这两种杂草锈菌的锈孢子阶段寄主。大叶小蘖展叶时期的气候条件不利于小麦稈锈菌冬孢子发芽,这是它在自然条件下不起转主寄主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小蘖展叶盛期(最易感染时期)的5月中旬,平均气温适合小麦稈锈菌冬孢子发芽,但缺少必要的湿度条件。而在连雨潮湿天气,湿度条件虽然具备了,但温度又降得很低,这就使小麦稈锈菌冬孢子很难发芽,使小蘖错过了最易感染的机会,5月下旬以后,气温日渐增高,又超过了小麦稈锈菌参孢子发芽的最高温度,虽有充足的水分,冬孢子也很少发芽。此时小蘖陆续长出新梢,发出嫩叶,也不再被侵染了。三年来,在小蘖邻近麦地调查,和进行稈锈菌生理小种分析结果,小麦稈锈菌不通过大叶小蘖产生多种生理小种。冬孢子发芽试验证明,在斗沟子各处散乱的麦稈上的小麦稈锈菌冬孢子,到5月中旬已正常成熟,发芽率很高。只要有充足的水分,在9°—21℃温度范围内,小麦稈锈菌冬孢子发芽很好,且长小孢子;而在9℃以下或22℃以上,冬孢子很少发芽。  相似文献   

4.
纹枯病菌絲在田間稻株上的消长受水稻各生育期、及当时气候条件影响很大;一般在孕穗职前菌絲量少,孕穗至乳熟初期分布量大、蔓延速度快;抽穗期后10天达到最高峯。早稻成熟期菌絲停止蔓延或消失;晚稻(尤其連作晚稻)抽穗期后因寒潮或低温而停止蔓延;乳熟期趋于消失。纹枯病菌核的发育一般要通过四个时期,无休眠期。病情的水平扩展速度以孕穗至抽穗期最快,乳熟期几停止;而垂直扩展速度以水稻分蘖期最慢,抽穗至乳熟期最快。矮稈品种2—3天,高稈品种3—5天便可士升一个叶位,乳熟后緩慢。晚稻則以抽穗期最快,抽穗后緩慢,乳熟后病势停滞不前。在水稻易感期(孕穗—抽穗),遇到梅雨的两端低温,职及矮稈品种、多肥、密植,在一定有效菌核量下,是本病流行期、流行程度的关鍵因素。防治适期应以菌絲蔓延前期,卽在分蘖期至孕穗期施药,以杀伤菌絲为主;有必要时可在抽穗期再施药一次,保护剑叶,以抑制菌核形成、兼杀菌絲为主。如对矮稈品种、多肥栽培的水稻,于分蘖期施药保护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盐城地区麦黑斑潜叶蝇发生情况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黑斑潜叶蝇(Cerodonta denticornis Panle)属双翅目,潜蝇科。主要分布于甘肃、台湾等省。射阳县植保植检站2002年发现麦黑斑潜叶蝇为害大、小麦,并对其为害情况作了初步调查。 发生情况:本县麦田有麦黑斑潜叶蝇的占90%,株害率平均为5.18%,其中小麦株害率为2.44%-  相似文献   

6.
夏禹甸 《植物保护》1965,3(2):78-79
一、病情调查和计算方法 小麦赤霉病(穗腐)的为害程度,一般用病穗率、病穗严重度及病粒率三者表示。由于病粒率与病穗率及严重度有相关性,而田间对病粒率不易进行调查,故可只用病穗率及严重度表示为害程度。为了便于综合比较,可将病穗率及严重度合并计算为病情指数,以代表某一调查对象的受害程度。 1.病穗率:赤霉病的发病程度与麦株生育期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肥力、地势等因素使麦株长势和抽穗开花先后有不同,而形成同一田内,不同  相似文献   

7.
麦鞘毛眼水蝇为害损失与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0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地区选用青棵农家品种“肚里黄”为试验材料,根据麦鞘毛眼水蝇(IIydrellia chinensis Qi et Li)为害特点,应用田间自然种群与药剂处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对青稞不同受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肚里黄”品种旗叶叶鞘受害程度的大小对青稞千粒重产量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而其它叶鞘的影响不明显;经回归分析,平均严重度(X_2)、为害指数(X_3)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式分别为:Y=4.1599 0.4962X_2和Y=5.4197 0.4718X_3;空壳率的上升是造成产量损失的直接因素;在自然条件下,其经济阈值的数学模型为: X=1/2.58977CN(10.8737CN C_1)(卵量) 据此,合作地区麦鞘毛眼水蝇的防治指标为拔节后期单株卵量4.2粒。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条锈病对不同抗性水平小麦品种的为害损失,选取了对条锈病感抗程度不同、湖北省小麦生产中主推的5个品种(兰考198,高感;扶麦368,中感;华麦1168,中感;襄麦46,中抗;鄂麦DH16,高抗)为试验材料,在田间分区种植,人工接种条锈菌,喷施不同剂量氟环唑以形成不同的发病梯度,研究了5个品种在不同发病程度下的损失率,分析了品种抗性与植保贡献率的关系,并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抗性品种的防治阈值。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受害损失率与病情发生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植保贡献率与品种抗性相关,品种抗病性越弱,植保贡献率越高;兰考198、扶麦368、华麦1168、襄麦46和鄂麦DH16的防治阈值分别为抽穗扬花期病指5.443、4.819、3.994、3.376和5.150。研究结果为利用品种抗病性防控小麦条锈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春季蝼蛄为害麦苗的始盛末期 麦苗返青以后,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5℃时(3月上、中旬),蝼蛄即开始到地表活动,为害麦苗;当日平均气温超过7.5℃时(约3月25日至4月25日),是为害盛期。这个时期,麦苗受害率占春季总受害率的80%。温度愈高,受害愈重。4月下旬以后,麦株打苞孕穗,麦秆硬化,不宜蝼蛄取食,被害率逐渐下降,小麦灌浆后即停止为害。 在一天之内,蝼蛄的活动时间,以上午12时至下午6时最盛。  相似文献   

10.
以3种抗旱品种长武134、铜麦3号、西农794为供试材料,研究干旱条件下小麦旗叶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灌浆期不同抗旱性品种小麦旗叶衰老和活性氧代谢存在差异。与长武134和铜麦3号相比较,西农794的叶绿素含量较高且降低趋势最缓慢;开花后第14天长武134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后期活性降低快,西农794两种酶活性在灌浆后期含量较高,降低速度慢,持续时间长;整个灌浆期间西农794的丙二醛含量最少,膜质过氧化程度最低,叶片衰老程度最慢。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1957—1979年间,根据多次田间调查春小麦品种对麦秆蝇抗性机制研究的结果。麦秆蝇有趋向遮荫较差麦田的习性,卵散产,主要产在叶片正面近基部处。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对麦秆蝇的抗性,主要是由此虫产卵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决定的。影响产卵选择性的特性已证明有生育期、叶面茸毛性、叶片宽度及叶片与茎秆间交角。抽穗愈早、叶面茸毛密而长、叶片狭或叶片与茎秆间交角大,则着卵较少。统计分析这些差异都是显著的。此外,有一年的田间调查表明叶色深的品种着卵较少,叶色深浅与着卵量有显著的负相关。但这需要进一步验证。还有,品种生育期的长短与幼虫入茎成活率,已证明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品种生育期也起一定的抗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麦秆蝇是华北春麦区的主要害虫,选育抗虫品种是一种有希望的防治途径。作者等于1957—1966及1973—1978年先后16年中,在内蒙几处生产、研究单位结合其原始材料及品种试验地栽培的春小麦品种,进行了麦秆蝇产卵情况及为害率的调查。先后共调查过32次,计共1372品种次,包括867个品种(系)。本项调查均以当时推广的丰产但不抗虫的品种为对照品种,1966年前是甘肃96号,1973年后是白欧柔。抗性比较根据品种的被害指数,即其被害率与对照品种被害率的比率,以对照被害率作为100计算,共分高抗、抗、中等、感虫及高感五级,其被害指数标准依次为0—20,20.1—40,40.1—60,60.1—80及≥80.1。共鉴定出高抗级28个品种,抗级的33个品种,另外,根据1—2次调查有81个品种被害指数很低,其抗虫性值得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3.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在秋季麦播前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露脸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侯现象群众容易掌握。此前及此后羽化的成虫多为无效虫源。所以,把小麦抽穗露脸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14.
 关于小麦秆锈和叶锈的越冬问题,国外业巳有许多报告[10,13,14,15,16,17,18]。国内在小麦锈菌越冬方面也有一些报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北小麦白粉病常发区——鄂北麦区进行的2a观察试验表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基础工作是播种期用粉锈宁拌种。轻病年1次拌种即可控病增产;中等发病年,须在拌种基础上,后期再进行粉锈宁喷雾防治1次,遗漏拌种田也可在孕穗期喷雾防治1次补救;重发病年,除拌种田须后期喷雾防治1次外,未拌种田应在孕穗期和扬花期连续进行2次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6.
东北春小麦丛矮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通过重病区的系统调查和流行因素定量测定,明确在灰飞虱是小玫丛矮病最主要的介体,占飞虱种群的95%以上。灰飞得在中肋地区1年发生3代,在麦茬、草根、土缝内越冬,老熟带毒若虫和成虫是次年主要的初侵染源,其数量和带毒率与小麦全矮病发病率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回归求得如下关系:Y=0.1823Z1-5.7418X2-0.03099X3+1.1404X4。病情与小麦受侵洒时期密切相关。田间试验表明,三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麦田杂草发生、生长及危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微区试验研究了在种植小麦的情况下,不同施肥水平对杂草及其防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磷土壤上单施氮肥,杂草发生和生长受到抑制;增施磷肥,氮肥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杂草发生和生长迅猛提高。杂草根系发达,对钾肥不敏感。有机肥养分完全,显著促进杂草发生和生长。在不施肥(对照)及适合杂草和小麦生长的平衡施肥处理区(NP和NPK),麦田杂草的危害(小麦减产百分率)最为严重。杂草危害程度和施除草剂的增产效果均与小麦长势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5121、-0.5418,n=27)。肥料对甲磺隆钠盐杂草防效的影响与施药时间有关。在小麦苗前至苗后早期施药,防效高,且不受施肥影响;施药过迟,杂草长大,防效下降。研究结果还表明,杂草发生和生长在受施肥影响的同时,也受小麦长势和长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春小麦根腐病危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小区控制试验和大田中取样调查等方法,对小麦根腐病在小麦生长不同阶段的危害损失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明确了小麦根腐病苗腐主要影响田间保苗率、幼苗长势及成穗率等而造成产量损失;成株期的叶腐、穗腐则主要影响粒重而造成大幅度减产;同时穗腐又造成小麦籽粒感病,使种子质量下降而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19.
特谱唑防治小麦锈病毒理与应用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室内测定结果,特谱唑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能,用灌土法施药的效果可与叶面喷雾法相比拟,但基本上是向上传导。此药具有很强的治疗和铲除作用,在病菌潜育期施药,可控制到不发病,最多只显退绿斑;在退绿期施药,可使病菌夏孢子堆变成褐色小点,孢子粉极少,但对夏孢子的萌发影响则弱。此药剂比三唑酮毒力强,其毒力指数(三唑酮为100)都在900以上,即达到 EC_(50)和 EC_(95)所需的剂量,前者只需后者的11%以下,特别是保护作用突出。据田间试验结果,此药剂的用药量比三唑酮少,如控制条锈病为害所需的剂量只要三唑酮的三分之一。防治条锈病的用药量一般以45—47g/ha(有效成分)为合适;用药期以病叶率5%—10%、小麦处于旗叶伸长期为宜;施药次数以上述的合适剂量和适期喷施1次即可控制整个成株期条锈病为害,收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戊唑醇种子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种子处理是控制小麦纹枯病的有效措施,在小麦纹枯病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苏南宜兴和淮北徐州,2%戊唑醇湿拌剂和6%戊唑醇悬剂胺10kg麦种拌药0.3-0.4g有效成分,对小麦的出苗没有显著影响,对根系和冬前分蘖具有促进作用。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表现为冬前效果显著,病析率防效60%-100%,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冬前发病高峰。戊唑醇处理区拔节期的病情指仍然极显著地低于对照区,亦显著低于对照药剂纹霉净,侵茎高峰明显推迟,最终的枯白穗防效突出,0.3-0.4g ai/10kg种子拌种的枯白穗防效达到85%以上。由于控病和对小麦生长调控的双重作用,保穗、保产效果明显,最终产量较对照增加1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